插图让语文课堂大放异彩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huang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教版语文教材插图比较多。这些插图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生动形象,与文字相得益彰。教学时,教师要运用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了解课文内容、建立事物表象、获得思维发展,从而更深入理解文本,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语文课堂 插图 兴趣 表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57
  前段时间,听了两位老师同课异构的课,内容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6》。这是一篇关于词串教学的识字韵文,两位教师都运用了插图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但教学效果却大相径庭。
  【教学案例】
  课例一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到美丽的农家小院去看看。(出示课文插图)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爷爷、奶奶和小丁丁。
  师:(出示词条:爷爷 奶奶 小丁丁)谁来读读?
  (学生面无表情地读)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只小猫。
  师:那是装饰用的。
  ……
  (教师将学生引到既定的教学设计中去,围绕插图与学生一问一答,出示相应词条,进行朗读,课堂气氛沉闷)
  课例二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夏夜图。(出示课文插图)看看它能告诉我们什么?
  生:我看到了萤火虫。
  师:你能说得再具体些吗?
  生:萤火虫在快乐地散步。
  师:多好的表达呀!
  生:老师,我看到了一只小猫。
  师:这只猫在干什么?
  生:它在听故事。
  师:这只猫在听爷爷讲什么故事?
  ……
  (学生受此一点,思维顿时活跃了,津津有味地说着他们的故事)
  【教学评析】
  这两堂课,教师观念的不同,对教材的认识理解不同,导致了教学效果也截然不同。前者是典型的为教而教,将插图中“与词串无关”的事物拒之门外;第二位教师以这只猫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图的意境,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插图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文字相得益彰。如何运用好插图,让语文教学大放异彩呢?
  一、激发兴趣,促进参与意识
  (一)借助情境图,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
  首先指导学生看情境图,通过谈话引出有关的字母;接着,教师示范发音,让学生认真听教师发音,仔细观察教师发音时的口型;然后,带领学生练习发音;最后指导学生看图练读语境歌。
  (二)阅读兴趣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
  苏教版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的许多插图采用“拟人化”手法描摹事物的情态。如春笋娃娃眯眼咧嘴地笑着,小松鼠一脸的疑惑……平添了几分童趣。因此,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借助插图,便能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参与阅读。
  二、整体入手,了解课文内容
  课文中的插图有多幅、有单幅。单幅插图,不像多幅插图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而往往截取事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镜头。因此,要使学生了解图意,达到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就必须指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图画。由图入手,整体感知,这样学生既有兴趣,又为理解课文内容作了铺垫。
  三、建立表象,提供理解支持
  表象是头脑中所保持的关于客观事物的印迹所表现出来的形象,是形象思维的“细胞”,是在感知基础上产生的。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语言特征是概念总是和事物的表象紧密结合,如“丰收”就是沉甸甸的谷穗、红扑扑的果实。因此,我们可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插图,帮助阅读,建立词语与事物表象的联系。
  四、启发思维,展开想象感悟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奇思妙想,以培养学生的的创新思维能力。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练习7》中的“有备无患,防患未然”,我是这样教学的。首先,出示“护堤”插图,让学生观察画了什么季节、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接着,我再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要做到“有备无患,防患未然”呢?这样,学生对这个成语的意思就了如指掌了。
  插图的教学功能是多方面的,正确有效地使用好插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摘要]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课文以及相关的练习。在研究教材时,教师不仅要读懂人文主题——人物伟大的品质,理解它在選文中体现的角度、练习中的表现,更要读懂语文要素——从人物的言行感受人物品质和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它又是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在课后习题、语文园地以及习作表达中的。这一切都了然于胸,再结合学生认知的特点,就能很好地构建“教”路。只有以学生为主体,顺学
儿子比我高了。  一天,我看他打蔫,就习惯地摸摸他的头。他猛地一偏脑袋,表示不喜欢被爱抚,但我已在这一瞬间的触摸中,知道他在发烧。  “你病了。”我说。“噢,这感觉就是病了?我还以为我是睡觉少了呢。妈妈,我该吃点什么药?”他问。孩子一向很少患病,居然连得病的滋味都忘了。我刚想到家里专储药品的柜里找体温表,突然怔住。我当过许多年的医生,孩子有病,一般都是自己在家就治了,他几乎没有去过医院。  “你都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为高考评价机制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改革方向。高考命题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创新,折射出国家对于新时代全面育人目标的要求,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情境和情境活动两类载体,实现“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查要求。拓展试题情境来源,巧设情境呈现方式和创新设问方式,已成
[摘 要]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想要提高低年级学生课堂上的有意注意,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课堂是主阵地,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是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关键,而关注课文内容,重新打造学生关注的重力也是提升注意力的必要条件。低年级的课堂有别于中高年级,唯有把握课堂的灵魂——注意,才能使学生任意驰骋于语文学习中。  [关键词]低年级;阅读课堂;注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
《怀疑与学问》一课,位于统编本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提示明确了主题:“阅读这些文章,可以锤炼思想,提高思辨能力,增进对社会人生的理解……还要联系实际进行质疑探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为更好地落实课文的思想价值,单元提示还提供了策略:教学中要“把握作者观点,分析议论文所用的材料,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那么,如何在《怀疑与学问》这一课的教学中,通过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去领会“怀
[摘 要]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鸟的天堂》,属于经典课文,所记叙的是作者巴金先生与他的朋友们先后两次游览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美丽榕树以及群鸟鸣叫的热闹情景,表达出其对于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文章的主旨为线索,深入浅出地指导学生们精读课文中的语言,结合前、后语段,体会文中那蓬勃而富有生命张力的鸟的天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鸟的天堂》;教学设计;生命力  [中图分类号] G6
湖南省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的母校,如今已经走过七十年的风雨历程。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德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特色立校”的办学方向,以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为出发点,以常规教育为突破口,以提高质量为主线,规范办学,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我校地处湘西土家族、苗族聚居地,语文教师们积极开发并利用本土语文课程资源,指
充满活力的课堂必定是生成的课堂,它不仅拥有生成的时间和空间,还提供生成的土壤与氧气,从而使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凸显。    一、激活读的生成点——触及情感  (一)问中读的生成  读懂文本是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制高点”,是促进课堂生成的催化剂。读通顺是读懂的前提。真正要达成读的目标与效果,除了要有读的层次、读的技巧等技术性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学生要有读的兴趣和充分的情感体验。读书只有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现今的语文课堂情境创设“千姿百态”、合作交流“百家争鸣”、自主探究“百花齐放”、生活语文“花样百出”……所有种种都被看做是新理念的生动演绎。可浮华背后,认真审视、反思这些“热闹非凡的场面”,我们却能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华丽的臃肿:很多教师仅仅是模仿了课改的“形”,未真正领略其“神”,似乎大千世界都可以让语文课堂来承载,而承载的结果是面面俱到,又面面不到,导致课堂教学的效率不高。在语文教学“乱花渐欲迷人
记忆中年的概念,就是年前妈妈大人们没完没了地蒸豆包、馒头、包饺子,炒瓜子,我们排队去合作社买花生和糖。  从初一开始,各家孩子成帮结伙去邻居家拜年,大人们守在家里。还有,家里一来人,我基本上是挨个行礼,动不动还得背遍《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真正的童子功,至今不忘。  那时,院里就是大家庭,我们一帮孩子都去给王大奶磕头拜年,平时贼厉害动不动还打王婶、唐山口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