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素质型的高等学校德育目标体系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hs2o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高等学校德育处于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新时期,德育理论研究正逐步深化,德育实践改革日益深入,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传统思想观念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德育发展。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与经济全球化的到来,高等学校德育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断地涌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推动德育运行机制的改革,如何引导高等学校德育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本文紧密结合大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从如何定位一个切合新时期发展需要的德育目标层面,来积极探索新阶段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
  对传统德育的反思和素质型高等学校德育目标体系的建构基本动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由于多种因素,也抱憾道德教育方面出现的不足。“道德教育无论是现实的教育实践还是理论形态上均有困惑” ,高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诸多因素,引发了德育与环境的适应性问题,传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魅力呈现不同程度的弱化,高等学校德育有效性问题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由此我们从价值取向、内容结构、方法模式等方面,引发对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理性的思考。
  纵观传统的德育内容目标,多年来一直所依据的是社会本质论中的伦理学,完全是从社会出发、从理想出发、从全程育人角度出发,教条地来“规范”、“控制”大学生的道德水平,而无形中把德育从生活现实中割裂开来。这种片面地注重社会规范性,过高地人为理想化,是没有遵循人文思想的精义、渐而淡化人的德性培养的做法,必将导致道德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脱节,同德育本质“引导人”“提升人”的观点相去甚远。
  传统或现实德育价值取向上的泛政治化及功利化倾向,是德育本身不够成熟的表现,是对德育价值的窄化和价值追求的短视。这种德育价值取向出现偏移,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两个向度,一是大学生基础德性的培养,一是大学生独立判断能力的培养。德育价值取向过多地强调传递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一种外部控制和约束,忽视基础性道德素质和品格的养成,没有激励、引导大学生的需求,也就难以使大学生成长为有独立个性、创新精神的道德主体。
  以往德育过程中方法和模式上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倾向,许多高校开展的德育活动课程都表现为特定价值准则的传递,较少地考虑大学生实际品德基础的需要,纯粹地流于完成任务,毫无创新意识。德育过程的单一与枯燥缺少吸引力和互动性,难以产生渗透式的影响,也无从谈起“德育实效性”如何。
  由此,改变传统高等学校德育发展现状,必须加大力度推进德育创新。德育创新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具体行为,而德育创新首先是反映在制定目标来校正和规划德育工作思路上,以目标定位为切入点,科学地测定社会需要与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从而研究和设计教育内容、教育进程,使整个德育活动处于完全调控的状态之中。因而,建构素质型的高等学校德育目标体系,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深远的教育战略意义。
  1、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世界正处于复杂多变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但是,国际敌对势力开展的思想文化渗透,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能低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人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消极现象也禁不止,也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因而,抓好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面临一项新课题。
  2、教育改革深化发展的需要。德育目标,是同教育目标、教育方针相一致,是和教育改革者发展方向相一致。改进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率先建构的素质型高等学校德育目标体系,这是全面贯彻党的新时期教育方针,顺应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是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德育最优化与实效性的一项有力的举措。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高等学校德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发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要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把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成为整个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导向系统和动力系统。
  3、素质教育实施和德育理论建设完善的需要。目前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是依据人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在其实施进程中,要求对“五育”并重,尤其重视思想素质教育,摆正德育的主导地位,并同智、体、美、劳等教育目标相互渗透结合,以整体推进的系统思想,逐步把抽象的道德教育从理论意识形态转化为操作形态、实践形态。素质教育通过德育目标的定位,在道德约束、道德自律的基础上,增强人的基础德性和品格的培养,促进学生身心潜能的开发,加速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学生身心结构中的内化,把内在约束与自我发展真正地统一起来,造就具有和谐个性与时代素质的人。
  高等学校德育目标内涵及其构建的发展思路
  德育目标是教育者通过抽象思维、策划设计出教育对象未来的思想品德,能比较科学地预见受教育者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结果。这种预期的德育活动结果率先在意识中存在,表现为一种教育的期望,超前地反映未来的标准和状态。高等学校德育作为有组织的教育形式,对大学生的道德发展和道德实践产生着重要的教育影响。高等学校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社会需要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培养的大学生在思想品德上的质量和规格的规定,也是一切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整个德育活动过程起着指导和调节作用。确立德育目标,是德育创新改革的最根本的前提基础,无论从理论的研讨,还是德育实践的操作角度来看,都是要把德育目标作为率先解决的问题。
  高等学校德育目标具有对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法制品质、心理品质等五大要素的涵盖性,并以科学的形式渗透、融汇到高校教育教学环节和大学生实际生活中,促进大学生对道德境界的理解、道德理想的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的提升,贯穿整个育人活动中。高校思想道德建设是趋向多元化和实效性,德育目标发展思路呈现三个转向:倡导由外部约束性向个性发展性转向,强调从封闭式向开放型德育转向,实现单向灌输式朝双向互动式转向。
  高等学校德育目标确立直接牵涉到整个德育活动的方向、内容与绩效。因而在科学的德育观和方法论指导下确立具体德育目标时,要处理好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关系,严格遵循几条基本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德育目标的三个方面,即政治的、思想的和道德的三个方面是密切联系、互相促进的,都是为了解决大学生的政治方向、世界观和道德品质问题。德育工作就是要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德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作用,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发挥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对高校工作导向、动力、保证作用。
  (二)可行性原则。也称为可操作性原则。德育目标构建必须以现实作为基础,立足现状又高于现状的前景设计,同时作出一系列具有可行性的假设和论证,运作中调动受教育者潜在的因素,发挥能动性,最终有可能实现预定的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正确地掌握其临界度,在实践中可分解具体的层次和序列,以便执行落实。
  (三)前瞻性原则。德育目标的制定,不是单纯着眼于一种浅层的、暂时的表面效果教育,而应该具有远见地展向未来,运用预测的目光进行“高瞻远瞩”,集中反映人们的设想、愿望,体现一种超前的意识,能适用于德育活动长期的发展。
  素质型高等学校德育目标体系的科学架构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设定高等学校德育教育目标就要体现满足大学生成长的主体需求。因而要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性进行高等学校德育目标的建构。
  (一)政治方向的突出与时代特色的形成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结构性调整的新时期,环境的巨变对高等学校德育工作提出适应改革开放的高层次的要求。德育要依照时代的需要标准,既要考虑在改革开放中积极开拓创新,汲纳世界上先进思想文化,又要结合我国实际需要,要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把党的各条路线方针、政治原则贯彻到教育活动中去,形成一套富有时代气息的目标体系。
  高等学校德育要使受教育者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品质,就必须重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和传统文化美德,借鉴伦理道德的整体主义精神和群体和谐思想,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贯穿在德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里,加强以培养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为核心的健全人格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注重开发学生主体性
  教育本质是注重发展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倡大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德育目标制定,将从理论上为大学生发展个性指明的航标,使每一位大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有效开发。高校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基本道德能力与德性,树立个人的道德自主性,使大学生在个人生活与社会参与中追求道德价值,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双重目的。大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阶段,是学习成长的主体,道德的养成,理想的树立,都离不开亲身体验和真切感受。高等学校德育从目标上注重理性诱导,激发大学生思维活动,引导大学生比较、分析、鉴别等一系列启智活动,主动、积极、自觉地接受德育影响,优化德育活动的进程。
  加强德育实效,从以往形成的封闭式、单向灌输的空洞说教中解放出来,转到全方位、素质型的双向交流上,克服狭隘的传统模式,确立大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参与等方面的主体作用。要换位思考,理解大学生所思所想,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和适应大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引导大学生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道德实践全过程,充分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根据他们心理、生理和思想可塑性强等特点,紧紧抓住影响他们思想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环节,确定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目标,启动其自主学习的内部机制,为大学生个性发展、潜能开发提供更多的机会。
  (三)知与行教育相结合
  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实践育人”的精髓要在德育目标中得以充分体现。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注重实践教育、养成教育,制定和推行行为规范,体现对大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努力培育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有效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探索实践教学和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健全高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大德育体系。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并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寓教于乐,使大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四)德育目标内化与自我教育的统一
  反映特定政治信念、思想意识和道德理论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政治信仰、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德育是德育重要功能与形式。这种表现为进取的行为或心理活动的内化现象首先体现在将德育目标内化,也是受教育者对德育自我要求的主动反映。德育目标制定要考虑到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培养,在其反复性与统一性的过程里,逐渐发展和完善人的个性。
  德育目标的内化是德育工作起始的一步,犹为重要,处在成长中的大学生,对一些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内涵,或者未能理解,或者未能在实践中得到印证和体验,更由于青少年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个性意识的独立性、批判性增强,所以从内心上难以接受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无疑影响其对目标内化的程度,因而要把正确诱导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与德育目标的内化统一起来。大学生对既定的目标内化时,要联系对照道德实践,依据已有的道德认识进行判断决择,对社会道德作出正确的分析,进行合理的自检,形成一种培养道德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这种德育目标内化过程中自我教育活动,是符合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的。
  (五)德育目标具有适宜性与层次性
  德育工作讲究实效。这种实效可视为检验预期目标任务的达成率与完成率,是一种在受教育者身上表现出来符合德育目标任务的有效度与信度的信息和事实。
  德育实效性直接体现在目标的制定上。以前制定德育目标时照搬国外的经验模式,脱离了我国社会实际、人们的道德文化基础、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发展水平,出现要求过高过空的状况,给德育工作在目标认识上带来了现实的盲点。德育发展应把握一定的适宜性,目标呈现步骤化和层次性,目标内容和要求从最基本的开始,由浅入深,从低到高,逐级提升。目标从现状出发又不止于现状,直线递进目标不断地发挥引导性与过渡性作用,循序渐进中有利于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各环节对受教育者进行适度的内化。
  德育目标层次化主要包括总体目标、具体目标、远景目标、现实目标等形成的目标系列。制定时要切实把握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了解研究现阶段青少年思想发展的时代特点,从实际出发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针对社会上的敏感热点问题采取有效的对策,建构符合大学生道德要求的德育目标,要适度适量分段分层次来解决现实存在种种问题。目标设计要考虑到量度相应。目标过低,缺乏指导意义;目标过高,流于空泛。大学生的德育教化应有一个度,因而设计目标内容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大学生特点,与大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基础、思维水平相适应,分阶段、分层次制定德育目标。
  (六)目标演绎的动态性
  人类社会处在日益不断的发展之中,“教育要面向未来”,教育工作着眼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变化,就必须要预见整个世界发展前景,并为之作出相应的对策,来培养大学生具备应有的品质,适应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的道德品质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构成的。因此,形成一个人的道德认识,并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情感与信念,再把道德情感与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这便是道德教育的全部任务。高等学校德育是逐步朝未来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目标迈进,因而其目标规划既要体现出超前意识,不能只停留在把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道德规范进行传承,而要摸索创新,在德育过程中不断地建立新的参照系,更替动态目标的时变内容,充实新时期道德规范需求。这样既定的目标就能准确地从宏观上指引德育工作的发展趋向,预测未来变化中德育内容、运行机制,从而适时适度地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所以,德育目标是在动态中逐步演绎转化,完善发展的,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导引与控制的。
其他文献
一     那会儿我刚转学来到这个班级,看着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我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集体。班主任让我坐到你身边,我刚坐下,一抬头就见你对我微笑,你的笑很甜很美,我的心一下变得安宁,不再排斥、恐惧眼前这个陌生的环境。   又是头疼的数学课,听数学老师讲课简直就像是在听天书,那些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瞌睡虫赶也赶不走,终究还是支撑不住,我把数学书立在课桌上,然后趴在书后面睡起了大觉。梦正酣的时候,隐约感
看你头低低  像是在叹息  心情不好  定有原因  其实我不介意  当你的随声听  莫非是考试成绩  正中红心  还是上课迷糊  到办公室挨批  心情不好  一般都赖天气不晴  就这么把责任推给上帝  不管怎样  我来唱歌给你听  终止音落地  你的世界也会转晴    看你笑眯眯  响指打不停  我猜定有什么好事  是你喜欢的女生也对你有意思  还是假期到来  兴奋难抑  心情一好  来盘刨冰  
语文学习贯穿于整个受教育阶段,汉语又是中国人的母语,学好汉语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当之无愧的,那么怎样学好语文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一些理论知识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我自6岁遇见你,看过你流鼻涕,弄破裤子,披头散发的狼狈样子;也看过你笑容甜美,眼神跳跃的欢喜神态。我熟识每个时候的你,熟识每个形态的你,熟识在每个角落里都会表现得不一样的特别的你,就像你熟识我那样。   那时,我们两个傻女孩总是相约在一起过节,元宵、中秋、重阳、国庆、情人节……全都一起过。记得过得最特别的不外乎情人节。第一次过情人节,你说过这个节让我们这群独身的人情何以堪,于是就去买了一对精致的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作文指导的继续,又是作文讲评的基础,对于提高学生作文的质量有重要作用.传统的作文教学把修改当做教师的事,而学生只要写出文章就算是完
一、文言文学习的困惑成因rn时下若问高中生语文学习中最怕哪一板块,学生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文言文.是的,目前的文言文教学已经走入一个怪圈:教师投入的教学时间应该是所有语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是一种最有效最重要的提高语文能力的方法.出色的诵读能够让学生体会平面文字转化成立体声音的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能使学生充分感知
期刊
老师:你一上课就不停地说话,你还像不像一个学生?学生:不像。老师:那你自己说,像什么?学生:像老师。 Teacher: You talk non-stop as you go to class, are you still not l
21世纪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而发展学生美好积极的情感,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探讨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的作用。如何帮助学生调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