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闻纪录片看新闻文化特征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qhz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BC风云五十年》是一部记录了BBC五十年播报新闻发展的纪录片。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BBC对于世界格局、战争、重大国际事件等的报道,一条主线即从冷战的不同阶段对美国、苏联、英国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报道,关注在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形势,例如莫斯科送导弹去古巴后,最后不得不撤回,柏林墙的拆除,戴安娜王妃的婚礼等等。
  虽然是对于客观的五十年新闻的一个汇总,但是它只是选取了很小的一部分组合成为纪录片。在隐藏的选择材料的自主性背后,我们还是可以明显地判断出它的主观性和倾向性,我们也能够从它展现给我们的事实中去分析属于BBC新闻的文化特征。它可以深入战场,由战地记者在离枪声十米远的地方进行现场记录,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美国9·11事件发生的画面和资料,记录撒切尔夫人通过自己的生活行为去影响英国的经济。
  第一,BBC新闻具有的政治性和权威性。电视新闻功能之首就是环境的监测,它不断地向人们提供关于社会上各种事件的讯息,对于那些即将来临的自然灾害或战争威胁,电视新闻能够及时地向人们发出警告,促使他们及早防御。例如,其中报道的伦敦重大抢劫案,宗教集体自杀案件,冷战期间莫斯科运送导弹最后不得不撤回等事件。
  第二,由于媒介的社会协调功能,电视新闻文化具有社会性,即激励和动员群众投入当前的事件并提出对策抵御有碍社会稳定的各种威胁;通过解释与评论防止因报道某些事件和敏感问题造成的过度刺激;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些事件以使之广为传扬,成为公众的议论中心。例如说民主主义者发生战争,伦敦广场上进行的反美行动,马丁路德金被刺杀,在苏联的监督下,捷克斯洛伐克国家成立……
  第三,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感受很少的是电视新闻在人们精神文化方面的贡献,有的比较少的新闻就是在科技方面的传承,例如,冷战期间苏联和美国进行的太空竞赛方面取得的成就,各界庆祝彩色电视的产生,摇滚文化在英国的风靡。
  此外,我们很难在纪录片中找到和娱乐有关的东西,除了偶尔穿插的关于摇滚音乐的披头士的消息,或者说把王室的婚礼或者生日庆典归为娱乐。不能说电视新闻不具有娱乐性,只能说是作为BBC这种新闻机构,它有自己的侧重点,它主打的就是国际国内重大事件,而不是无谓的八卦。
  我们可以从BBC走过的这五十年中看出来,要分析电视新闻的文化,首先也应该分析媒介自身的特点和它背后代表的利益集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BBC代表了一定的利益集团,有一定的阶级倾向性,并没有严格做到西方新闻媒介强调的新闻客观性,比如说对于中东地区战争的报道和冷战期间的报道,很明显,它都是偏向美国和英国的,而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报道会有偏颇。说到肯尼迪、尼克松和里根等名总统,就会散发出由衷的赞美之情,而非洲的饥民在镜头里只是一晃而过,即使是以十万为单位的死人也没什么报道的价值。这些都是隐性存在着,不容易被大众发掘的,只有当我们更加从纪录片本身出发,利用纪录片无假定性真实的特征,把新闻放入当时国际大环境下去思考和分析时才能得出来的结论。
  此外,新闻文化特征是复杂的,但是它始终逃脱不了其固定的模式,或者说是戴着脚镣跳舞。它的模式是很好掌握的,它的表达方式永远都可以用一个固定的结构去解释,就好比说在这五十年里面,它对于中东地区的战地报道基本模式是不变的,都是由战地记者前往现场进行报道,而且对于美国的“喜悦”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客观公正”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或许我们可以说,属于在世界各地其他类似于BBC的媒体报道新闻的一种“神话”,他们的新闻文化都在一定的结构下产生出自己独特的效果。
  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他本文的吸收和转化。”从《BBC风云五十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从最开始的新闻画面只是静止的纸上谈兵,到战地记者亲临战争或者冲突现场进行报道,再到彩色电视技术的出现,BBC新闻吸收了它在成长中的经验形成了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连接了过去、现在、将来的演变过程。所以说电视新闻文化还具有延续性,可以说作为老牌的媒介,BBC人有着自己的文化理念,而这些理念也在他们制作和播出的新闻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我们不难发现,《BBc风云五十年》中真实表达和记录BBC的发展,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去总结BBC所持有的政治立场和它们关于新闻价值的评判标准,而他们的立场和标准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新闻报道的方向和内容,这些东西都是要靠我们自己从纪录片中去思考的东西,而结构主义的理论为我们的思考提供了一定的方向。
其他文献
长久以来,通说认为调解制度同行政权的不可处分理论相违背,然而随着行政诉讼法学理论研究的深化以及多年来司法实践的推进,这一观念受到来自理论界和实务界越来越多的挑战和质疑。众多学者开始关注行政诉讼调解制度,全面地对调解制度的理论障碍、可行性以及程序设计等进行研究;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在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2004年年会上也指出,应当尽快确立行政诉讼的调解制度。在我国行政诉讼法面临重大修改之际,
期刊
为何中美的首次交往要旧瓶装新水?一来对事件起因的重读会引起对历史的新阐释,二来目前的研究:一方面如梁碧莹的《广州口岸与美国对华贸易的缘起》集中在当时的美方语境,另一方面如韩德的《一种特殊关系的形成》虽有涉及双方的语境但又不甚详实。出于上述考虑,本文着重以互视视角重新探究山茂昭来华时中美双方的历史语境。  谈到解读历史就得先谈谈新历史主义里所引起的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矛盾。这种矛盾虽然存在,但并不意味着
期刊
语用学作为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它的分析焦点涉及到语言使用的现实环境,反映语言使用者的交际意图。公司简介作为一种宣传性的材料,有其特定的内容和功能。具有不同文体特征的语篇,对其翻译的语言和语用功能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了解这种文体的语言特点和语用功能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达到有效的宣传目的。    一、公司简介的语用功能和语言特点    皮特·纽马特(1982)曾根据不同的功能,将语篇类型分为表情类、信
期刊
“花儿”艺术大师朱仲禄老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每当想起他老人家对“花儿”艺术的重大贡献,除怀念之情油然而生外,更对老先生充满了无限的敬仰。  朱仲禄老先生在几十年“花儿”艺术生涯中,不但搜集整理并出版了《花儿选》、《爱情花儿》等;发表了“花儿”研究论文150多篇;在“花儿”演唱、培养“花儿”艺术人才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用著名歌唱家胡松华的话说,“在‘花儿’领域里,从挖掘整理,到传承发展创作,朱先
期刊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与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加入到外语学习,特别是英语学习的大军中去。在这个庞大的英语学习群体中,高校大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现在的大学生们从小学就开始接触英语,到高中毕业,学习英语的时间也有五六年了,但始终有一个问题困扰着他们,那就是他们的英文译文或作文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汉语化的英文短语或结构,外国专家称之为“中式英语”(Chinglish)。近十
期刊
继承导致财产所有权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变化,因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继承问题将变得愈来愈重要。对遗产的法律地位而言,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及通说的理论观点,基本上都认为属于共同共有。但这些具体的法律规定及理论通说均存在一定的理论缺陷,本文作者认为,继承开始后,遗产被分割以前属于一种特殊状态的无主财产,是有权利负担的无主财产,在继承人行使继承权以后,财产的所有权才有了归属。本文欲
期刊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日常教学的一项重要环节,是提高高校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学生实验教学活动中,加强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工作之一。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从知识型人才向能力型人才转变的重要渠道。    一、问题的现状及分析    我们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加强,需要培养大
期刊
一、引言    人类语言的共性在不同语言中的表现是不同的,一种语言中没有出现的,就是潜性的,而出现的则是显性的。本文根据显性和潜性的概念,从共时态的角度,对现代日语和现代汉语的共性中关于指示词,亲属类称谓语、数词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探讨日语和汉语之间的显性话语与潜性话语表现之异同。通过属于非亲属语的两种语言的比较研究,探讨其显性和潜性,在我们预测潜性化将如何进行的时候,会给我们一定的启发。   
期刊
设计伴随人类的产生而出现,张道一曾在《走进“人化的自然”》一文中指出:“造物艺术”也就是“设计艺术”。需求是造物的动因,那么设计也应将人的需求放于设计对象本身之上,也即本文要论述的“人于物上”的设计之美。    一、人与物的关系    世界的存在表现为物与人的存在,物的存在可区分为自然物和人工物,是指自然的和社会的物,人则是社会的人,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存在环境,人类又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利用自然界、改
期刊
浪漫主义时期,勃拉姆斯、舒伯特、舒曼、马勒等一大批音乐家创作了大量艺术价值极高的德语艺术歌曲,使其在音乐艺术领域绽放出夺目的光辉。由此德国艺术歌曲成为美声演唱者学习、演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各大音乐院校声乐专业在教学体系中,设置了德语语音课或德语基础选修课,主要教授德语发音及简单对话和短语。但这对于演唱者深刻演绎德国艺术歌曲是远远不够的,演唱者想要对德国艺术歌曲做出完美的诠释,则必须对德语进行深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