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语学习对德国艺术歌曲演唱者的重要性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ward2000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浪漫主义时期,勃拉姆斯、舒伯特、舒曼、马勒等一大批音乐家创作了大量艺术价值极高的德语艺术歌曲,使其在音乐艺术领域绽放出夺目的光辉。由此德国艺术歌曲成为美声演唱者学习、演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各大音乐院校声乐专业在教学体系中,设置了德语语音课或德语基础选修课,主要教授德语发音及简单对话和短语。但这对于演唱者深刻演绎德国艺术歌曲是远远不够的,演唱者想要对德国艺术歌曲做出完美的诠释,则必须对德语进行深度的学习。
  首先,对歌词中出现的众多德语语法规则的了解,能使演唱者在歌曲乐句旋律起伏、节奏节拍方面有深刻的认识。德国人做事严谨、思维缜密,从语言上也可窥见其民族特性。德语根源于拉丁语,属于西方语系,在其发展中派生出了众多复杂的语法规则,是其他语言望尘莫及的。如冠词和名词的二三四格的变化、情态动词的变位、形容词的强变化混合变化等等。在德文译成中文时,翻译者经常会省去许多冠词、代词、连接词以及加强语气词来符合中文表达习惯。但这些词在德语表达中是占了很大分量的,一些细节上的变化就包含在了这些词中,如果演唱者不能够识别这些词语和他们在不同格数上等的变化,那么就可能在整体情景表达上出现偏差。在德国艺术歌曲创作中,作曲家是充分考虑到了德话语言特点的,歌曲中名词动词一般是在强拍上,旋律走向节奏等也随着德语语言变化。如莫扎特的《紫罗兰》(Das Veilchen)中这样一句话:“Ein Veilchen auf der Wiese stand.”(一朵紫罗兰在草坪上站立),ein、der是不定冠词和定冠词,奠扎特在作曲时考虑到了这一点将这两个词放到了弱位上。Veilchen、Wiese和auf作为名词和介词,在句中占有重要地位,作曲家合理的将其放在了强拍或次强拍上,显得整个乐曲与旋律非常好地融合。因此,演唱者对德语语法的系统学习,能使其在和声、曲式外的诗词层面上对德国艺术歌曲认识和理解。
  其次,对德语原文歌词的自我理解是歌曲深刻演绎的前提。德国艺术歌曲大都采用了哥德、海涅等的诗词,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在翻译过程中难免有所丢失或翻译者自我思想的添加和二度创作。演唱者如只能大致拼读德语单词,对歌词的理解完全靠前人翻译的中文注释,则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不客观的、是受他人所支配的。很多隐藏在德语歌词中用词的美、押韵的美、语境的美,演唱者自然不能体会到,且更加不能对其做出诠释。在舒伯特《魔王》(ErlkSnig)中的第一句:“Wer reltet soat,it durchNacht und Wind?”较为通行的译作将其翻译为:“谁在黑夜里骑马飞驰?”,但其对应的原始德语应为:“谁骑如此晚穿过夜晚和风?”。前人的翻译在对应旋律方面还是与原作有出入的,中文译作强调的是谁,而原始歌曲强调的是晚“spat”且占了对应旋律中一小节的三拍,显然前面的翻译没有表现这一点。
  最后更为重要的是,深度的德语学习对于树立演唱者自信心有很大帮助。在声乐艺术中,许多歌唱家都非常强调语言的学习,通常都将歌词的朗读提到了很高的地位,因为这样能解决许多演唱者在外语歌曲演唱中由于对外文没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出现的面部肌肉紧张、演唱呆滞以及位置不稳等问题。德语的发音是非常一板一眼的,每一个音素都要读得很清楚,只要能清楚地读出来就能书写出来。在发音上相较于意大利语、法语、英语等其他西方语种,更易产生共鸣位置不高、面部肌肉紧张等情况。对德语的深入学习能使演唱者在听说方面有很大提高,这样不仅能训练其较纯正的德语口音,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中使演唱者的德语朗读口语化,使其放松面部、气息连贯和喉头位置正确。使德国艺术歌曲演唱者更能轻松、自然地表达艺术歌曲。心理学中解释心理是大脑皮质神经联系的形成、不断组合等活动的表现,语言是心理的外部表现的手段,因此语言具有连贯性线条性和内涵性。但许多演唱者忽视了这一点,在演唱德国艺术歌曲时只是将德语简单化为众多音素的组合,对应的神经联系是在音高、音素方面,而没有对应的大脑皮层在心理活动、思想上的反映,所以就会出现许多演唱时常见的毛病。当演唱者能流利地朗读歌词并能理解其内涵,这就为演唱者解决了心理上语言关的障碍,使其在德国艺术歌曲演唱中不再为语言上的变化而多加考量,从而集中在音乐的思想、语境的表现上,并更加自信地应对德语歌曲演唱。
  可见,深度学习德语对德国艺术歌曲演唱者是极为重要的。各大音乐院校声乐专业可适当延长德语教学时长和加深教学难度,也可将德语纳入外语教学体系供学生选修第二外语,使德国艺术歌曲演唱者系统掌握德语听、说、读、写。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演唱者才能对德国艺术歌曲做出符合作曲家意境的、原汁原味的艺术诠释。
其他文献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何谓“以人为本”?追溯“以人为本”的思想渊源,见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是新兴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打出的一面旗帜,内容强调人生来是独立、自由、平等的;虽然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有过“以人为本”的描述,但是其含义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论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有本质不同,中国古代史上描述的“以人为本”思想主要指“民本”。例如
期刊
长久以来,通说认为调解制度同行政权的不可处分理论相违背,然而随着行政诉讼法学理论研究的深化以及多年来司法实践的推进,这一观念受到来自理论界和实务界越来越多的挑战和质疑。众多学者开始关注行政诉讼调解制度,全面地对调解制度的理论障碍、可行性以及程序设计等进行研究;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在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2004年年会上也指出,应当尽快确立行政诉讼的调解制度。在我国行政诉讼法面临重大修改之际,
期刊
为何中美的首次交往要旧瓶装新水?一来对事件起因的重读会引起对历史的新阐释,二来目前的研究:一方面如梁碧莹的《广州口岸与美国对华贸易的缘起》集中在当时的美方语境,另一方面如韩德的《一种特殊关系的形成》虽有涉及双方的语境但又不甚详实。出于上述考虑,本文着重以互视视角重新探究山茂昭来华时中美双方的历史语境。  谈到解读历史就得先谈谈新历史主义里所引起的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矛盾。这种矛盾虽然存在,但并不意味着
期刊
语用学作为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它的分析焦点涉及到语言使用的现实环境,反映语言使用者的交际意图。公司简介作为一种宣传性的材料,有其特定的内容和功能。具有不同文体特征的语篇,对其翻译的语言和语用功能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了解这种文体的语言特点和语用功能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达到有效的宣传目的。    一、公司简介的语用功能和语言特点    皮特·纽马特(1982)曾根据不同的功能,将语篇类型分为表情类、信
期刊
“花儿”艺术大师朱仲禄老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每当想起他老人家对“花儿”艺术的重大贡献,除怀念之情油然而生外,更对老先生充满了无限的敬仰。  朱仲禄老先生在几十年“花儿”艺术生涯中,不但搜集整理并出版了《花儿选》、《爱情花儿》等;发表了“花儿”研究论文150多篇;在“花儿”演唱、培养“花儿”艺术人才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用著名歌唱家胡松华的话说,“在‘花儿’领域里,从挖掘整理,到传承发展创作,朱先
期刊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与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加入到外语学习,特别是英语学习的大军中去。在这个庞大的英语学习群体中,高校大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现在的大学生们从小学就开始接触英语,到高中毕业,学习英语的时间也有五六年了,但始终有一个问题困扰着他们,那就是他们的英文译文或作文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汉语化的英文短语或结构,外国专家称之为“中式英语”(Chinglish)。近十
期刊
继承导致财产所有权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变化,因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继承问题将变得愈来愈重要。对遗产的法律地位而言,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及通说的理论观点,基本上都认为属于共同共有。但这些具体的法律规定及理论通说均存在一定的理论缺陷,本文作者认为,继承开始后,遗产被分割以前属于一种特殊状态的无主财产,是有权利负担的无主财产,在继承人行使继承权以后,财产的所有权才有了归属。本文欲
期刊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日常教学的一项重要环节,是提高高校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学生实验教学活动中,加强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工作之一。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从知识型人才向能力型人才转变的重要渠道。    一、问题的现状及分析    我们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加强,需要培养大
期刊
一、引言    人类语言的共性在不同语言中的表现是不同的,一种语言中没有出现的,就是潜性的,而出现的则是显性的。本文根据显性和潜性的概念,从共时态的角度,对现代日语和现代汉语的共性中关于指示词,亲属类称谓语、数词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探讨日语和汉语之间的显性话语与潜性话语表现之异同。通过属于非亲属语的两种语言的比较研究,探讨其显性和潜性,在我们预测潜性化将如何进行的时候,会给我们一定的启发。   
期刊
设计伴随人类的产生而出现,张道一曾在《走进“人化的自然”》一文中指出:“造物艺术”也就是“设计艺术”。需求是造物的动因,那么设计也应将人的需求放于设计对象本身之上,也即本文要论述的“人于物上”的设计之美。    一、人与物的关系    世界的存在表现为物与人的存在,物的存在可区分为自然物和人工物,是指自然的和社会的物,人则是社会的人,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存在环境,人类又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利用自然界、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