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做事·在全球化中共同学习与工作的价值观》中提出职业学校学生所需要掌握的,不仅是一定的技能和对最新技术的了解,同时还需要具备最深厚的人类价值观和态度,即对自我价值、自我尊重和尊严的正确认识,能够具备独立的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能够诚实正直、守时负责;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面对困难和问题时,创造性地拿出解决方案;他们既有全面的综合知识,又具备某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具备在学习型社会继续学习和接受终身教育的能力。
笔者认为要真正体现德育课程的本质培养现代职业人,课程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树立现代职业观是增强德育课程实效的关键
观念决定行动。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要提高德育课堂教育学的实效,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不从施教者的观念上做根本的改变是不行的。
随着社会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是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这也成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现代职业观中强调职业教育不是终结教育,而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不是封闭性教育,而是在学习化社会中担当重任的开放性教育;职业教育不是淘汰教育、精英教育,而是成功教育、普及教育;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职业能力的内涵不再是狭义的职业技能,而是全面素质、综合职业的能力。
教师树立了现代职业观,就会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行为,从学生的能力人手、从素质人手,让学生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社会,真正实现德育教学的目标。
因此,德育课的教师就应该把眼光从封闭的教室走向社会,从书本上的知识走向社会实践,把德育教育内化为学生情感的体验,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否则我们的德育课教学始终走不出“高、大、空”。
二、关注社会、市场的发展与需求是增强德育课程实效的基础
教师的教学思路必须从课本知识从封闭的教室中解脱出来,把眼光从小教室到大社会,关注到社会发展、市场需求上来。只有这样才能知晓社会、市场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使你的教育更有针对性。企业界向我们提出,一个员工是否成功,技术能力固然是基本要求,但是,他的工作态度和品德却是他成功的关键。没有端正的工作态度和职业品德,员工的技术能力就不能充分发挥,而且会给企业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企业界需要的工作态度和品德究竟是什么?
1、个人素质:①工作的主动性;②坚强的意志力;③良好的交流能力;④良好的心理素质;⑤自信;⑥自我激励;⑦精力充沛。
2、职业素质:①诚信;②积极性;③分析能力;④团队精神。
我们培养专业人才,必须人品和才能兼备,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因此,我们在了解市场的角度、企业的角度和实用的角度后,不断开发和完善德育课程,针对学生的实际,开展各种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社会与市场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在教学形式方面我也比较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及社会接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法律基础知识》课教学中,要求学生从电视中录制“法治在线”、“拍案说法”、“法律与道德”、“今日说法”等法治宣传教育节目。教师依据教学进度,在课内外组织学生展示、评点自己录制的作品。师生共同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和学,生动多彩的画面、悦耳的音效,使学生在视觉、听觉上获得愉悦感,排除各种干扰因素,注意力得以高度集中,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课改行动计划》中指出:职业学校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所以,我认为德育课程的评价应实行积分化,建立学生德育综合档案,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即对学生德育课程活动参与、知识学习、德育成果展示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价,除在学期末进行外,平时每一个环节都要利用,包括课上、课下。为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良好习惯,可附加行为规范奖惩学分,对学期中有突出表现或明显进步的、操行等級为优的可加一定的学分;受到学校纪律处分的、操行等级为不及格的扣取一定的学分,汇总得出德育学分。评价形式可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由学生进行初评(自评、他评相结合)、任课老师合议、班主任老师建议、德育课老师评议等多项不同环节组成。
笔者认为要真正体现德育课程的本质培养现代职业人,课程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树立现代职业观是增强德育课程实效的关键
观念决定行动。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要提高德育课堂教育学的实效,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不从施教者的观念上做根本的改变是不行的。
随着社会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是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这也成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现代职业观中强调职业教育不是终结教育,而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不是封闭性教育,而是在学习化社会中担当重任的开放性教育;职业教育不是淘汰教育、精英教育,而是成功教育、普及教育;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职业能力的内涵不再是狭义的职业技能,而是全面素质、综合职业的能力。
教师树立了现代职业观,就会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行为,从学生的能力人手、从素质人手,让学生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社会,真正实现德育教学的目标。
因此,德育课的教师就应该把眼光从封闭的教室走向社会,从书本上的知识走向社会实践,把德育教育内化为学生情感的体验,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否则我们的德育课教学始终走不出“高、大、空”。
二、关注社会、市场的发展与需求是增强德育课程实效的基础
教师的教学思路必须从课本知识从封闭的教室中解脱出来,把眼光从小教室到大社会,关注到社会发展、市场需求上来。只有这样才能知晓社会、市场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使你的教育更有针对性。企业界向我们提出,一个员工是否成功,技术能力固然是基本要求,但是,他的工作态度和品德却是他成功的关键。没有端正的工作态度和职业品德,员工的技术能力就不能充分发挥,而且会给企业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企业界需要的工作态度和品德究竟是什么?
1、个人素质:①工作的主动性;②坚强的意志力;③良好的交流能力;④良好的心理素质;⑤自信;⑥自我激励;⑦精力充沛。
2、职业素质:①诚信;②积极性;③分析能力;④团队精神。
我们培养专业人才,必须人品和才能兼备,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因此,我们在了解市场的角度、企业的角度和实用的角度后,不断开发和完善德育课程,针对学生的实际,开展各种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社会与市场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在教学形式方面我也比较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及社会接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法律基础知识》课教学中,要求学生从电视中录制“法治在线”、“拍案说法”、“法律与道德”、“今日说法”等法治宣传教育节目。教师依据教学进度,在课内外组织学生展示、评点自己录制的作品。师生共同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和学,生动多彩的画面、悦耳的音效,使学生在视觉、听觉上获得愉悦感,排除各种干扰因素,注意力得以高度集中,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课改行动计划》中指出:职业学校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所以,我认为德育课程的评价应实行积分化,建立学生德育综合档案,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即对学生德育课程活动参与、知识学习、德育成果展示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价,除在学期末进行外,平时每一个环节都要利用,包括课上、课下。为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良好习惯,可附加行为规范奖惩学分,对学期中有突出表现或明显进步的、操行等級为优的可加一定的学分;受到学校纪律处分的、操行等级为不及格的扣取一定的学分,汇总得出德育学分。评价形式可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由学生进行初评(自评、他评相结合)、任课老师合议、班主任老师建议、德育课老师评议等多项不同环节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