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视角下的教学质量建设研究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wa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质量建设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迫切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建设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课程开发和教学管理等方面都还存在比较大的缺失。高职院校应该紧紧抓住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这个突破口,努力构建符合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规律的教学质量体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质量 校企“双主体” 合作育人
  [作者简介]申晓伟(1974- ),男,湖南邵东人,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湖南 娄底 417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资助课题“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011274A,主持人:申晓伟)、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社会期待位移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建设研究”(项目编号:07YBB086,主持人:龙伟)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023-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强调质量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就高职教育来说,“十二五”期间改革发展最核心的任务、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提高质量。只有办出了质量与特色,才能让社会满意、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企业满意,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价值,赢得全社会的尊重和支持。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确立。2010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学校达到1200余所,在校生规模达到966万人。但是,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特别是随着我国“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战略的实施,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还很难适应国家、社会以及受教育者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期待。因此,加强教学质量建设既是时代发展赋予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也是教育发展赋予高职院校的根本要求。
  一、认真把握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建设的内涵和特点,确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建设的基本方向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所在,也是办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教学质量就是指国家、企业、社会以及受教育者对学校教学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上。它包括三个层次的质量标准:一是“内适质量”,即在教学过程中高职学生技能准备的充分程度和为以后的可持续发展准备的充分程度;二是“外适质量”,指高职学生满足国家、社会以及用人单位需要的程度;三是“人文质量”,即高职学生个体的认识、情感、兴趣、特长、意志、气质等个性发展程度。因此,我们可以把教学质量理解为在教学中满足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需求或期望的特性之总和。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建设的内涵覆盖了教学的各个要素,总的来说就是要不断完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师能力,推进教学改革,保障管理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使其达到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标准、要求和需要。具体来说,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建设必须实现高职教育发展需求、国家社会发展需求和个体发展需求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一是要适应高职教育发展需求,遵循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及趋势;二是要适应国家社会发展需求,在人才培养上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三是要适应个体发展需求,教学内容和形式必须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人格的完善和主体意识的提升,有助于学生认识、情感、兴趣、意志、品格的全面发展,促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作为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类型,高职教育有自身的特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建设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从教学质量的建设理念来看,要充分体现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从教学质量的贡献主体来讲,要全力提升教师“教”的质量;从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来看,要重点抓好实践教学的质量;从教学质量的反馈效果来看,应该突出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高职教育要办出自己的质量和特色,真正被社会广泛认可,成为一种独立的、无法替代的高等教育类型,必须从根本上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等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理念和规律进行教学质量的建设。
  二、深刻认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建设的现状,找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条件尤其是实践教学条件有待于大充实、大提升
  加强教学条件建设是教学质量建设的重要保证。当前,由于国家教育经费投入总体偏低和自身“造血”功能的低下,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条件还不能满足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其中实践教学条件的不足最为明显。有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硬件和软件远远落后于生产实际的标准和要求,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生产性功能,有些专业甚至没有基本的实习实训设备,实习实训还只是“纸上谈兵”;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缺乏教学性功能,相当一部分专业只有一纸协议,学生顶岗实习就是“临时代工”。事实上,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是靠理论可以堆出来的,而是必须在真实的工作场景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才能实现。没有教学条件的改善,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建设就会成为“无米之炊”。
  (二)教师教学能力尤其是实践教学能力有待于上层次、上水平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质量建设的关键因素。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来看,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必须体现双师导向。目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机制、企业兼职教师教学激励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等,自身吸纳和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能力严重不足,教学团队与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这主要表现在专兼职结构、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结构、学历结构等还不合理,绝大部分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专任教师数量不足,特别是在相关行业和领域享有较高声誉的技术大师、工艺大师的比例偏低,有影响力的优秀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的数量还很少;教师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改革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流于形式,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与管理的深度不够。这些都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建设。   (三)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有待于大推进、大突破
  推进教学改革是教学质量建设的核心内容。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面临深层次的挑战。从专业改革来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够准确,与中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边界没有划分清楚,不能体现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不可替代性。从人才培养的模式来看,基本上还是以学校单一主体培养为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难以深化。从课程开发来看,基本上沿袭了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没有把职业岗位作为课程开发的逻辑点,仍然偏重理论和基础内容,忽视实践内容,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脱节。从教材建设来看,多数仍然采用传统教材,或者是套用新的提法简单地编辑教材,没有很好地考虑教学的实用性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学手段和方法来看,基本上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与现代化、数字化、信息化的要求相距甚远,教学做合一难以落实到教学环节中,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不紧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
  (四)教学管理尤其是实践教学管理有待于更开放、更灵活
  加强教学管理是教学质量建设的主要手段。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依然沿用传统的以学科教育为主的管理方式与手段,从组织教学到评价教学,几乎只是学校单方的行为,没有很好地吸收社会、企业、学生参与管理,特别是实践教学管理比较薄弱,学生实习没有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实施,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关联度不大,现场管理松散,校企“双主体”的责任没有落实,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殊性决定了企业必须参与教学的管理,没有企业参与的教学管理是孤立的、封闭的管理。这样的管理不但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时甚至会产生很强的负面效果。
  三、牢牢抓住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建设的核心要素,探索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建设的应对之策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的重要作用,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改革和质量管理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构建与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相适应的灵活开放、严谨规范的教学质量体系。
  (一)校企“双主体”完善教学条件,为教学质量建设提供重要保证
  教学条件具有直接改善教学手段与方式,全面营造教育教学环境的功效。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对以生产技术为内涵的教学条件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应该按照人才培养的特定要求,创新校企“双主体”共建教学条件模式。一是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为校内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二是校企共建校外职业性实习实训基地。将课堂建到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实习实训安全保障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高教学效果。三是校企共建数字化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合作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消除校企合作的时空障碍。
  (二)校企“双主体”培养师资队伍,为教学质量建设提供重要保证
  教师是高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教师是高职院校的核心,教师的知识、能力、技术和素养在根本上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应该按照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把双师结构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创新校企“双主体”合作培养师资队伍模式。一是根据“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规律,校企共同开发教师培养和评聘标准,形成政策导向,为教师生涯发展明确方向。比如对“双师型”教师在职称聘任、课时津贴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改革职称评定办法,建立与“双师”结构对应的职称评定体系。二是根据教学队伍的实际情况,校企共同制订系统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方案,分层次、分类别实施教师培养培训计划,切实加强新技术和职业教育教学新理念培训,提高教师新技术吸收能力和教育教学改革能力。三是根据专业教学的需要,校企共建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教学机制,推进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制度化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技术服务能力。
  (三)校企“双主体”开展专业教学改革,为教学质量建设提供重要保证
  专业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提高专业教学改革的实效性,就必须变原来学校单一主体为校企“双主体”的专业教学改革模式,深化专业内涵建设。一是要按照系统规划、精心布局的思路,准确预测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用创新的思维和开拓的精神开展专业实践活动,以特色培育为核心,切实加强专业建设。二是要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思路,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为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三是要按照职业导向、任务引领的思路,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宗旨,以工作任务为线索,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专业教学标准和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积极探索学习领域课程、项目课程和任务引领型课程。四是以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突出专业教学仿真实训软件开发,同时开发纸质教材、音像媒体、网络课件、CAI课件、教学素材库、电子教案、试题库及考试系统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立体化教材。
  (四)校企“双主体”开展教学管理,为教学质量建设提供重要保证
  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办学宗旨等决定了企业参与教学管理的必要性。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必须把企业的文化、理念、制度等吸纳进来,创新校企“双主体”教学管理模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是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根据教学管理的需要,建立健全以专业教学标准、过程管理标准、岗位工作规范为内容的质量管理标准体系,严格实施教师教学质量管理与考核办法,形成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二是校企共同开展教学过程管理。系统设计适合工学结合要求的以时间弹性、教学单元细化、资源灵活配置、高职特色学分制等为基本特征的柔性教学管理制度,科学制定教学管理流程和操作文件,例如顶岗实习现场管理制度、工作学期等弹性教学管理制度。三是校企共同开展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开发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四是校企共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职业发展信息化管理。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分析学生(毕业生)、教师、管理人员等有关学习(培训)、教学、工作等方面的信息,为教学质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只有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才能真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Z].2011-09-29.
  [2]王凯.浅谈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现状及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10(4).
  [3]杨旭超,蔺哲.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高校教学质量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2).
  [4]贾慧.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理性认识[J].高等农业教育,2008(8).
  [5]唐开勇.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J].中国冶金教育,2004(1).
  [6]杨旭辉.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建设的特殊性[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其他文献
本文以出口沙特IODB型内燃机车的电器屏柜为例,主要从电器屏柜的柜体设计和柜内电器元件布置两个方面对电器柜的设计方法和设计原则进行介绍和分析。
依托于20万吨/年乙二醇工业装置及公用工程,建设了3000吨/年草酸二甲酯(DMO)工业侧线试验装置,并开展了侧线试验。在该装置上装填自研DM系列工业催化剂,在工业原料条件下,分
文章阐述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及现状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并着重从指导思想、领导体制、管理机制、以人为本、文化创新等方面对在坚持科学发展的统领下,加
本文主要探讨辨证方法背后的能量思维,阐述能量思维的3个关键问题:“能量的过与不及”“能量在哪里出了问题”“什么性质的淤堵造成了能量循环不畅”,并通过对2种类型症状的
本文探讨了不同炮制方法对红景天中红景天苷和酪醇含量的影响.方法:以红景天苷和酪醇含量为指标,对红景天的不同工艺炮制品进行比较;用HPLC法测定红景天苷和酪醇的含量.实验
“互联网+”教学模式下的“翻转课堂”是新时代发展的产物,它推动了高校教育的创新与转型。针对无锡太湖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对“互联网+”背景下我校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
[摘要]课堂教学是中等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而课堂教学评价是保证中等教育教学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向前发展的重要手段。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要求的不仅仅是评价方法与手段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教师评价观念的根本转变。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要注重更新观念,对教师进行培训;以自我评价为主体,促进教师反思;建立全方位的动态评价体系。  [关键词]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  [作者简介]张晓蕊(1
[摘要]教师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开拓者,是整合资源的开发者。在推动整合教学的进程中,要落实整合理念,开发整合资源;要培养兴趣,提高能力;要更新观念,提高意识。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整合 教师  [作者简介]尚晓青(1979- ),女,陕西蒲城人,西安文理学院数学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陕西 西安 710062)同卫国(1977- ),男,陕西蒲城人,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随着大数据时代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数字音频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对生产、生活的需求。数字音频作为多媒体素材之一,是多媒体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数字音频制作与创作的教学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对提高教学质量、扩充学习资源以及为今后数字音频教学提供帮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以某180×10^4 t/a甲醇合成装置为例,对其工艺进行了介绍,并总结了装置中的结蜡情况及其对甲醇生产的影响。针对现有在线除蜡工艺存在的降低负荷、蜡熔后未分离出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