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互相”与“相互”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tju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互相”与“相互”,各类工具书的释义并不统一。①《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互相”释义为:副词,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相互”释义为:两相对待的(未注明词性)。②《现代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互相”释义为:副词,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相互”释义为:区别词,两相对待的(未收入作副词解释的情形)。③《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语文出版社)“互相”释义为:副词,表示彼此同样对待。“相互”释义为:副词,互相。④《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天津人民出版社,刘叔新)释义为:“相互”是“互相”的等义词。
  其实,这两个词有时相同,有时不同。
  当它们直接用在动词前进行修饰限制时,便都是表示范围的副词,可以互换使用,也就是等义词了。
  “互相”例:①《郭沫若文选》第5卷:“我们互相为力,互相为慰安,无论是乐是忧,你一切都分给我吧!”②《水浒》第48回:“愿结生死之交,有事互相救应。”③柳青《铜墙铁壁》第16章:“两个人四只眼互相一瞅,彼此那么了解。”④冰心《繁星》:“沉默中,微光里,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⑤毛泽东《批评和自我批评》:“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党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标志之一。”⑥余心言《青春是美丽的》:“虽然实际上这两者之间是不可以互相替代的。”⑦邓洪《潘虎》:“这一来,他们就停止了拷打,互相挤了一下眼睛,那位队长就走出去了。”⑧宗璞《紫藤萝瀑布》:“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⑨毛志成《用一生注解友谊》:“于是,两个人的‘互相攻击’现象也就从不间断。”
  “相互”例:①《邓小平文选》:“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很多,各种任务之间有相互依存的关系。”②叶圣陶《〈普通劳动者〉是一篇很好的小说》:“就广义说,工地上的劳动者将近十万人,彼此的劳动相互配合,自然互有关系。”③马铁丁《俭以养德》:“另一方面如果相互效尤,形成风气,也就会无形中浪费了本来可以节省下来的国家物质财富。”④1992年8月15日《人民日报》《热血铸辉煌》:“三管齐下,相互配合,圆满完成了澳星存放的勤务保障任务。”⑤刘叙杰《巍巍中山陵》:“在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页岩相互衬映的蓝色的天幕下,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图画。”
  以上例句中的“互相”与“相互”交换使用并不影响句意,也不会改变其词性,因为它们都是直接使用在动词前。而当“相互”不是用在动词前进行修饰限制时,或虽然用在动词前,但中间多了个“的”字,它便与“男”、“金”、“大型”、“国营”等词语一样,是区别词,不能用“互相”替换。
  例:①洪琛《电影戏剧表演术》第1章:“全身的动作有相互的关系,不是可以分成部位,各自独立的。”②华罗庚《统筹方法》:“它们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上边的箭头图来表示。”③杜鹏程《夜走灵官峡》:“即使在这风雪迷茫的黑夜,工人、工人的妻子和工人的孩子,谁也看不清谁,可是他们一定能感到相互间深切的鼓舞和期待。”④巴金《友谊的海洋》:“虽然我们交谈的时间有限,可是我们还是增进了相互的了解。”⑤杨沫《碧海青天寄友情》:“接触多了,相互的了解深了,钦近的友情也就油然而生了。”
  可见,“互相”与“相互”的使用还是有讲究的,如果不作区别,便有可能出错。例如佘树森的《旧居赋》:“有了互相之间的谅解,就能清心降火,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平静的心境和宽厚的品格。”这里“互相之间”的说法就很别扭,因为“互相”只具有副词的属性,不能直接用在具有“的”意思的“之”前面。这就如同现在社会上特别时髦的一个副词“非常”,无所顾忌地加在“男女、音乐、周末、可乐”等前面一样,是不合语法规范的。不过,“互相之间”的说法会不会也流行开来,甚至确认下来,这就要看他的生命力了。而王向东的《友情似一盏明灯》:“那种相互怀疑,相互忌妒,相互之间我斗你,你整我的动乱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其中的三个“相互”均使用正确,不过,前两个“相互”是副词,能用“互相”替换,而第三个“相互”是区别词,不能用“互相”替换。
  
  唐应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兴化。本文编校:艾永芳
其他文献
高考备考应该强化教师的超前备考意识,只有我们备考的意识超前了,我们备考方略才可能击中要害,备考的对策才可能具有前瞻性、针对性、科学性。反复研究前几年湖北省高考语文试题,笔者以为有如下方面在2009年高考备考中应该强化与提高。    一、加强对湖北近五年高考题的研究,找出湖北自主命题的规律,提升高考指导的预测性与科学性    深入研究前几年的高考试题,总能找到湖北省自主命题的总体思想与基本思路,也就
在中学的古诗文中,涉及到有关盛器之类的名称的篇目还是较多的。在此,我们集纳了其中一部分,并略加说明,以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箪(dān)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五柳先生传》:“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孟子·鱼我所欲也》:“一箪食,一豆羹。”  瓢(piáo):用来舀水或撮取面粉等的器具,多用剖开的匏瓜做成。也有用木头挖成的。(例句同上)  钵(bō):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和尚
早在半个多世纪前,著名作家林语堂就尖锐地批评了我们的课堂:“从小学到大学研究院,老师有一种‘天才’,就是把读书的乐趣挤出,使之变得枯燥乏味。”这句话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反省。语文课枯燥乏味,学生不爱听;语文学习不能够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情,学生不愿学;语文课堂充斥着分析和理性总结,教师不好教;语文学习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社会不满意……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以来,语文教学就一直处于一种被批评和
教育部考试中心在2007年新课标语文考试大纲“能力要求”中增加了第六层级(F),即“探究能力”的考查,于是“探究题”应运而生,当年广东、山东、宁夏海南高考卷都在现代文阅读中设置了“探究性试题”。作为新课标“培养探究能力”目标的评价形式,新高考“探究题”正在成为命题专家、中学语文界师生及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一、探究题的呈现形式    探究试题在现代文阅读中以简答题的形式呈现,赋分5-8分。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师生平等对话,是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的最基本的方式。但这种见仁见智、各抒己见的对话,只有做到彼此理解,相互悦纳,感悟共享,教学才能有效。然而,当前作为课堂常态的对话教学,明显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低效现状:学生的感悟常常处于肤浅、零散状态。  究其原因,一是限于阅读能力,学生本身对课文的理解肤浅、片面,甚而错误;二是学生表述不清或不到位,内
不久前,好友的新著问世,书名叫《零度的眺望》,凝神一揣摩,便为他的灵思妙想而感叹!是的,教育的诸多问题和现象,确实是需要冷静地反思和高瞻远瞩,特别是在热情膨胀、急功近利的超现实驱动的背景之下,更需要拥有一份平和的心境和前瞻的眼光,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剔除浮华、摆脱狭隘,走向率真和希望。透过这一理念的立意,让人称羡的是:这部书所极具的磁性还源于作者所拟定的书名,它以自然的生态和人文的诗意的融合,借
徐江,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语文教育家。2005年他以《中学语文教学无效批判》介入中学语文教学。多年来他十分关注中学语文教学,在《人民教育》《中国青年报》《语文学习》《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等著名报刊发表多篇中学语文教学论文。在进行理论思考的同时,他与厦门集美中学、安徽桐城中学等多所国内重点中学积极进行议论文写作教学重构实验研究和阅读教学解读新思维实验研究,其研究成果收集于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它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等。笔者试以女权主义批评的视角,重新解读鲁迅小说中的几位女性形象,以期更深入地理解鲁迅先生在批判封建主义呼唤妇女解放中所倾注的心血。  让我们先极简略地回顾一下,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女性所处的
初中学生作文往往都希望教师指导,因为在他们看来,有了教师的指导,写作就会有素材,写作思路就会明朗,即使不太明白写作的学生,也能按照老师的指导来个“依葫芦画瓢”,最起码能完成写作任务。依据学生的需要,教师常常顺应“生意”,作前指导可谓精心准备,为学生指导如何审题立意,如何选择材料,如何组织材料,甚至不惜提供范文或自己下水作文,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本领都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写作能挥洒自如。  无可厚
[教学目标] 在情境学习中把握课文主旨,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并拓展学生创新思维视野,增强明辨是非的观念,让宽容的思想深入人心。  [教学方法] 自读、质疑、辩论。  [教学思路] 教学活动中,把课堂模拟成一个辩论场,引导学生在领会寓言故事主旨的基础上,反其意而用之,合理假想,大胆创设情境;并让学生自主充当角色,给学生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让他们在思想上进行理性的交锋,在正义的审判中实现寓教于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