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采茶戏的艺术特点研究

来源 :海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xian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文化是我国最具代表的传统文化之一,而民间采茶戏又是中国传统茶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赣南民间采茶戏。赣南民间采茶戏将客家文化融入其中,在音乐形态特点以及舞蹈美方面极具地域风情,深受人们关注与喜爱。本文将以赣南民间采茶戏为例,通过分析采茶戏的背景,研究民间采茶戏的音乐形态特点与舞蹈美。
  中国传统采茶戏一般是以地方发展为主,不仅体现了地方特色文化精髓,还与外来文化相结合,对其中内容进行创新,而赣南采茶戏就是其中代表。赣南采茶戏将客家文化贯穿其中,同时还与外来文化相融合,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发展演变,以歌舞的形式,为当地文化营造出独特的气质氛围。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西方文化的冲击,在赣南地区许多传统文化已经逐渐消失,但是采茶戏依旧保持着它的活力与独特魅力,在其表演过程中带给人轻松、愉悦、活泼、幽默的心理感受。
  一、赣南民间采茶戏发展背景
  从自然环境发展来看,赣南民间采茶戏起源于我国赣南地区,处于中亚热带,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环境潮湿,降水量较大,地势以低山以及丘陵为主,所以说无论是从气候还是地势上来说都适合茶叶的生长。赣南地区的农耕人们在种植采摘茶叶的过程中,喜欢用歌声以及舞蹈来展现劳动过程中的欢乐,而这也是民间采茶戏的初始形态,随着不断发展与逐渐完善,慢慢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赣南民间采茶戏,在民间乃至整个中国流传开来,也成为了我国传统民间采茶戏的代表。
  从传统文化传承来看,赣南地区多为客家人聚集区,其独特的客家文化为赣南民间采茶戏带来了新的文化内涵。客家人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与传统,是一个将传统民间文化与地区特点相结合的文化体系。在几千年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客家文化发展成为了崇尚文学与教育的传统文化代表。
  二、赣南民间采茶戏音乐形态特点
  (一)旋法与调式
  在赣南民间采茶戏的音乐形态特点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旋法与调式。不同形式的音乐共同组成了赣南民间采茶戏的音乐,不同的调式结果对应不一样的声音,其中主要调式为“五声微调式”,除此之外辅以“五声羽调式”以及“五声商调式”。举例来说,赣南民间采茶戏中音乐形态方面最具代表的为《牡丹调》,在曲式结构方面,其采用了“起、承、转、合”四种曲式结构;而从调式结构方面分析,《牡丹调》选用了徵调式曲牌,主要形式是以“煞声”出现的,是发挥着主音的作用,这也是赣南民间采茶戏中比较具有特色的调式:最后是《牡丹调》的旋法特点,将大量的相同字音和句子进行重复,强调了其主体表达,同时为了能够突出《牡丹调》音乐的特点,在运用旋法时还采用了缠绕式的表现手法,使《牡丹调》的音乐更加灵活多变,给观众以轻快之感。
  (二)唱腔特点
  不同地区的民间采茶戏都有不同风格的唱腔结构,在赣南民间采茶戏中,其唱腔结构也存在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独特特点。赣南民间采茶戏的音乐曲调大多是以民歌为基础曲调,所以在接下来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联缀曲牌的特征,其次还表现为板式的变化。将赣南民间采茶戏的唱腔结构特征进一步分析,首先,其基本的唱腔腔调虽然是以重复以及变化重复为主,并且这样的重复以及变化重复已经成为了赣南民间采茶戏的基础腔调,但是每一个腔句之间是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情况,这是因为在赣南民间采茶戏的音乐歌词中,蕴含着不一样的情绪变化;其次,在基础腔调之下,赣南民间采茶戏还以基本腔调为基础,在此前提下运用扩展手法或是紧缩手法等一系列的变化手法将基础腔调进行创新改变,这样能够更加表现出音乐的情感,表达出歌词中所蕴含的情绪以及劳动人民的内心感受,在变换手法上主要为以下三点,第一是将句子进行增减,第二是运用扩展手法或是紧缩手法,第三是将音乐旋律进行改变,运用“移宫易调”的表现手法。
  (三)伴奏特点
  众所周知,一首好的音乐是由歌词和伴奏共同组成,所以对于赣南民间采茶戏来说,歌词表现了采茶劳动人民的生活与情绪变化,而伴奏则是为音乐注入灵魂,将歌词中蕴含的情感最大化表现出来,二者相结合,相互补充,促进了赣南民间采茶戏独特的音乐特点的形成与发展。在赣南民间采茶戏表演的过程中,伴奏的形式与曲调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将赣南民间采茶戏的地域特点表现出来。从另一方面来说,若是没有了伴奏,那么整个赣南民间采茶戏的表演就显得毫无生机与趣味,也表达不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任何形式的音乐伴奏风格都与其历史发展相联系,对于赣南民间采茶戏的音乐伴奏来说也是同样适用的。在赣南民间采茶戏发展初期,由于各方面条件的不成熟,进行伴奏的乐队与乐器也是极少的,主要构成是唢呐或是打击乐;而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逐渐的发展,进行伴奏的人员也逐渐增加,所融入的乐器种类也逐渐增多,伴奏乐器在原来的基础上,增添了扬琴以及竹笛等,慢慢又加入了提琴和雙簧管等西方乐器。至此,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在不同的伴奏乐器的共同作用下,在不同表现手法的创新下,赣南民间采茶戏充分发挥出其独特的唱腔伴奏特点。
  三、赣南民间采茶戏的舞蹈美
  (一)舞蹈表演艺术价值
  赣南民间采茶戏的舞蹈表演艺术,是将赣南地区的民间舞蹈艺术与道教舞蹈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以歌伴舞的形式,表现出了载歌载舞的艺术氛围,其主要表演艺术价值,从以下三点可以体现。
  首先是在舞蹈场景表现方面,运用了动作感较强的以及抒情形式的舞蹈动作。举例来说,在赣南民间采茶戏传统剧目《哨妹子》中,其舞蹈表演极具有韵律感,在表演过程中,为了表现出上山与下山的场景,舞蹈演员运用了跳跃行走的“矮子步”;当舞蹈演员想要表现人物的独特个性以及内心的情感,烘托出整个场景的氛围时,选择了自由摆动的“单袖筒”。这两个舞蹈动作都对赣南民间采茶戏所表演的场景进行了细致刻画。
  其次,满足了赣南民间采茶戏对于叙事以及景物表现的要求。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舞蹈演员通过舞蹈动作,将整个表演的主要情景以及故事发展进行了描绘与铺垫。比如,在《豆腐哥与豆腐嫂》这个剧目中,扮演“豆腐哥”的舞蹈演员通过对不同的“矮子步”的演绎,向观众表达出他所处的场景,交代了“豆腐哥”的具体场景转换以及不同的场景内容。
  最后,体现了广大客家劳动人民的内心需求。在进行赣南民间采茶戏的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常常利用夸张的动作、多变的表情以及幽默的语言,打造出强烈的喜剧效果,带给观众欢乐,表现出客家劳动人民乐观积极的心态。
  (二)舞蹈律动的特点
  在赣南民间采茶戏的舞蹈表演中,最具特色的应该就是舞蹈演员所表现出来的律动效果,主要为“屈尊”律动、“拧摆”律动、“抖颤”律动三种,主要代表动作有“矮子步”、“撩脚扇花”、“上下水漂漂”以及“蜻蜒点水”等。这些律动动作的表演,是从赣南地区广大劳动人们的日常劳动动作中演变的,是对劳动生活的总结升华,贴近生活,同时也体现出了赣南民间采茶戏生动幽默、自由活泼的风格特点。
  (三)舞蹈形态特点
  如上文所说,在赣南民间采茶戏舞蹈表演中,大多表演动作都取材于生活,是对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总结与提炼,而其舞蹈形态特点也是劳动人民生活的体现。第一,表演者在进行表演时大多会对自然环境进行模拟,一般会对动植物的形态进行模仿,从而产生“象形”的舞蹈形态,这是因为客家人生活的自然环境大多比较恶劣,而通过舞蹈也可以表现出他们与大自然进行抗争的历史过程,极具创新性与表现力:第二是将生活中的乐趣通过舞蹈动作进行展示,表现出客家劳动人民在艰苦的劳动生活中仍然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而以日常采茶工作为动作原型的舞蹈表演,形成了赣南民间采茶戏的独特舞蹈形态。
  四、结束语
  赣南民间采茶戏已经入选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也代表了赣南民间采茶戏的艺术价值以及文化价值。在民间采茶戏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无论是音乐形态还是舞蹈美都具有其地域特色以及独特的文化特点,在当地民间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从音乐特点上看,其表演唱腔在不断发展创新,伴奏也极具风格,鲜明生动;而对于民间采茶戏的舞蹈美来说,选择生活中的素材,贴近于劳动人民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更加生动多彩。总而言之,赣南民间采茶戏是非常具有艺术研究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供职于广东韶关市翁源县文化馆)
其他文献
“家、校、社”一体化教学是促进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策略。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多媒体教育可以为“家、校、社”一体化教学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多媒体教育的出现为教学理念和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巨大的作用和价值。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教育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家长将教育孩子的任务全部推给学校,没有自己教育孩子的意识,或者根本管不了:学校与家长之间存在信息不通畅的情况,很多家长不清楚学生在学校的具体情况;
期刊
高职院校不仅要以培养大学生的技能为主,更要强化人文素养的教育,这关系到新时代中国未来的整体国民素质,而要对高职大学生的人文教育进行质的提升,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内容就是重中之重。本文从党的十九大之后社会挑战说起,提出了解决高职大学生人文教育中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这一关键要素,强调在21世纪的今天,高职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工匠精神”,更要有职业素养。  我国正在面临新时代挑战,高职院校每年培养数以百万计的
期刊
教师技能大赛,能够有效带动教学改革,不断落实课程机制创新,使得当前的高职教育取得显著突破。本文通过参与教师技能大赛的整个过程分析与酒店管理教学联系起来,从机构保障及教师教学两个角度探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进措施。  高职院校教师技能大赛近年来得到了各个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且通过安排优秀的教师前去参加比赛,展现自己的综合实力。职业院校教师技能大赛的内容设置与专业课程学习项目紧密结合,并且在比赛中所涉
期刊
“透视概论”作为透视课程的绪论课,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透视学的发展史及应用;掌握透视学中的基本概念;了解透视的基本规律。通过本课程让学生对“透视”这一科目有一个总的认识。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是:掌握透视学中的基本概念,教学的难点是:对透视学中基本概念及名词的理解,教学的关键是:学生需要理解透视的科学性,建立起三维空间的意识及三维空间的想象能力。  “透视概论”课,经过多年级高职班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
期刊
藏区地理位置特殊,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如何将藏区特色文化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促进藏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调查研究有关产业发展现状,并深入分析特色产业发展的必然性、可行性,探索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总结相关经验与措施,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抓规划,构建特色体系  文旅局于2011年对《甘孜州文化产业规划》进行了修编完善充实,得到了州政府批准
期刊
多媒体技术在不断推广和改进的过程中也与各个学科的教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目前也已经有很多小学在数学课堂中积极的引入多媒体技术。笔者首先介绍了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时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对应的解决方案,目的是希望能够通过对于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课堂中应用的研究给其他的小学数学教师提供有效依据。  多媒体技术这种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实际使用展示出来了十分明显的优势,另外多媒
期刊
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规律的、科学的、不受人们意志支配的,针对这个问题,幼儿园都有意识通过在玩耍的过程中,让儿童学习各种知识与技能,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因此,开展游戏活动已成为幼儿智力、创造力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教育大辞典》对幼儿游戏是这样解释: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其具有趣味性、具体性
期刊
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水平,首先要提高品牌意识,突出活动亮点,彰显特色。品牌活动的精细建设和管理应与个人发展、专业特色、育人目标、文化品位、文化传承等多种因素相互结合,彰显品牌的魅力和价值。  一、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起源于日本,“精”,可解释为精细、精致、精炼、更优秀,“细”可以解释为更具体、更注重细节、更深入。“化”可以解释为一种形势,映射出专业化和专业性。精细化管理有“四大注重”,包括细节、
期刊
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将传统教学和慕课教学等优势集中到一起,“互联网+”和传统课堂的面对面教学模式相结合,形成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格局。与此同时,混合教学模式实现了线上、线下学习的有机融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此时便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这样便会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满足了国家教育改革诉求。慕课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当前诸多学科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的
期刊
300年前,一笔巨大的花梨木财富引发数县官府垂涎。贪婪需索之下,黎汉群众发动史上罕见的“罢农”,还占据霸王岭周边广阔山区,武装起义前后延绵11年,伏而又起,两次击败全琼的常规机动官军,最终在高层清官介入下又都和平解决……  此事海南官府做得很不漂亮,而一些有文化的起义领袖却潇洒磊落,所以方志记载极少,亦难免闪烁其词。  通过史海披沙拣金,本文大致还原事件始末,锁定地理背景,再次感叹真实历史往往比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