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教育视角下农村小学习作起步教学探微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tuxiaoshen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中年级,学生的习作处于起步状态,这个时期的学生热情活泼,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正常情况下,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引导学生以一段话交流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以及所经历的事情,对学生的写作过程加以指导,很容易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学生也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但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校里70%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较之城市相距甚远。硬件上,受到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学生没有阅读过大量的儿童读物、课外书等,也没有参加过所谓的课外辅导、素质拓展项目,因此,他们阅读量不够,知识积累不丰富。这导致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无内容可写或言之无物。软件上,留守儿童大多由爷爷奶奶抚养,缺乏对他们的正确教育和引导,导致他们生活阅历不丰富,也使得他们在习作中不知从何处下笔,往往写一两句就无话可写。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农村小学生习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均衡教育的视角下,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以期提高农村小学习作教学水平,引导小学生顺利渡过习作过渡期。
  一、传统模式下的农村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老化,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当下,农村小学师资力量严重匮乏,缺乏新鲜血液。笔者所在的学校,教师大多由60后和70后组成。这些教师采用的仍然是以经验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手段枯燥、教学内容单一是目前农村小学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他们通常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美的词句,甚至是范文片段,然后用到习作中,导致小学生习作千篇一律,缺乏想象力。教学模式不新颖,激发不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2.知识积累匮乏,不利于夯实学生的习作基础。在习作教学中,教师仅仅按照教材上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每个单元的习作教学,没有根据学生知识储备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习作训练,导致教学效果差。此外,农村小学生,普遍存在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经济条件的限制,加之没有受到良好的引导,导致他们缺乏写作知识的积累,长此以往,无法提高习作兴趣,也就写不出来东西。
  3.创新引导缺乏,不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由于知识积累匮乏,农村小学生习作往往生搬硬套,缺乏生活体验而没有真情实感。如果教师布置学生写一篇有关好人好事或颂扬社会新风尚的作文,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他们的选材无法摆脱“五子登科”:拾夹子、让座子、推车子、抱孩子、扶瞎子。而这些事情,又有多少个学生亲身经历过?可见,学生的作文视野太狭小了。更有甚者,有的学生一篇习作从三年级写到六年级,还是老一套的东西。在习作教学中,教师不重视对学生生活实际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学生往往反复使用同一习作素材,缺乏对生活事件进行加工、重组和再创造的能力。
  二、均衡教育视角下农村小学习作起步教学的对策
  1.利用多媒体改变习作教学模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述真情实感。”传统教学模式仅仅依靠“一根粉笔、一本书”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是落后于时代的。如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使得小学习作教学内容丰富且更加生动有趣,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除了教材上的内容之外,教师可以依托多媒体挖掘教材外的教学资源和材料,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教三年级学生写一篇看图作文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书上的图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按照一定顺序描述图上的景物。通过多媒体的直观展示,一副色彩丰富且逼真的风景画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观察得细致入微。随后,笔者要求学生在原有的图画上随意添加物体,令图画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兴致勃勃,有的说在天空加上小鸟、风筝或者飞机飞过,有的要在树林里加上动物、小女孩,也有的要在草地上画上五颜六色的小花,小河里有游来游去的鱼虾等等。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各抒己见,描绘自己想象的画面。利用多媒体,教师将学生所说的物体直接添加到图画里,并使得它们动起来,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他们亲手装扮的一幅美景,因此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自然有话可写。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变传统仅仅基于教材的枯燥乏味的说课式教学为快乐有趣的欣赏美术课,能够使学生情动而辞发,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2.利用图书资源丰富知识积累。
  生活是作文之本。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极有限的,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又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均衡教育推广以来,笔者所在的学校图书资源大大丰富,新增图书一万多册。图书室向学生开放,全方面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将读书作为乐趣,让学生积累知识,均衡发展。此外,笔者所在的班级也建立了以“我读书我快乐”为主题的图书角,并要求班级每位学生自带一本课外书加入图书角,这样图书角的书目多达一百多本。在教师的审核和督促下,这些课外书的阅读率较高,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比例也较设立图书角之前有大大提升。更有学生相互比较,谁读得书多,谁阅读得快,极大地促进了大家课外知识的积累。一个学期之后,班级每位同学都能阅读几本课外书,有的能读十几本书,他们积累了不同的课外知识,写起作文下笔如有神。
  3.多种方式让想象力插上翅膀。
  小学生处于思维模式不稳定、未固化的重要阶段,小学期间,特别是低年级期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小學语文教学重要的环节,也是小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
  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笔者通常采用音乐法和头脑风暴法引导学生,发散学生的想象力。一次,笔者播放一段没有歌词的音乐,带领学生聆听音乐的旋律,边听边讨论音乐所表达的情感类型,并在脑海中想象或描绘这段音乐可能表达的画面或场景。再用文字将自己脑海中的内容写出来,并在课堂上适当分享。音乐法能够将听、说、写全面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去主动想象。还有一次,笔者拿一个空饮料瓶,让学生思考利用空瓶可以做些什么,得到了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有的说当球踢,有的说当擀面杖、花瓶、放大镜等等。笔者还让学生想象,假如我是一粒种子,怎么才能发芽、怎样才能开花结果?让学生续编故事,以班级分享的形式选出班级“故事大王”……通过诸如此类的“游戏”,带领学生进行头脑风暴,使得从前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参与度高,习作欲望强,习作水平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中年级学生习作起步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习作教学关注的重点。习作起步教学做得细,抓得实,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综合能力。利用均衡教育的广泛推进给农村小学习作教学带来机遇,习作教学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模式,丰富教学活动形式,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紧密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丰富学生写作素材,提高学生参与度,拓宽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真正爱上习作,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作者单位:安徽省凤阳县淮滨小学/安徽省滁州市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妤)
其他文献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教育领域自然也要与时俱进,亟待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实践。党的十八大后,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明确“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随着新时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提升,“核心素养”这个新概念,逐渐成为一个热词,表达出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精华,体现了素质
期刊
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我喜欢观察记录校园里的一些画面作为上课的素材,通过学生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件,把看似深奥的道理讲给他们听。本文以一年级下册四单元为例,谈谈如何学习《道德与法治》。  一、教材入手,巧设情境  本單元以“我们在一起”为主题,第一课讲了“小布丁与小蝴蝶”的故事。故事中小男孩的名字叫小布丁,他搬家后没有小伙伴,常常向小蝴蝶诉说心中的苦恼,在小蝴蝶的帮助下,小布丁成功交到了新朋
期刊
写作源于真实生活,教师要营造真实的交际氛围,让学生感受文字的价值,产生快乐表达、创意表达的欲望。只有关注生活,减少束缚,才会让学生倾听心声、流露真情,从而产生有创意的表达。  一、预热,倾吐心声的“思维场”  预热,是活跃气氛、拉近师生距离、寻找新颖话题、为写作埋下伏笔的有效途径。教师可通过精心设计的、能引学生入情入境的简短谈话、自我介绍等,从而开展学生的语言思维体操的训练。如在想象作文《丛林历险
期刊
音乐是“音”和“乐”的融合,它既是一种声音艺术,又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通过声音元素给人带来欢乐,愉悦人的心情,净化人的心灵。音乐课作为基础阶段的必修课,旨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音乐知识技能,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音乐课就应有音乐的味道,如今一些音乐课缺少音乐味,有些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语文、美术等外在元素,冲淡了音乐教学的主旨,使音乐课失去了本真。音乐是情,音乐是美,音乐靠听,
期刊
微视频作为现代教学的新兴媒介,其主题清楚、目的明确、简明扼要、灵巧便利,视频中有动画、文字和图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就某个知识点录制编辑成一段微视频在课堂播放,深化了课程教学的内容,将课程的目标从课内扩展到了课外,彰显出其适合各年级段学生进行学习的优势。  一、微视频开发中课题的选择  在选择微视频课堂开发课题时,首先要在概念教学时采用。数学的概念抽象性较强,当前在不少学校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有
期刊
小学数学知识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枯燥。但从编排体系来看,却是前后有机衔接的。因此,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生实际,在唤醒他们旧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迁移,在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推促内化的同时,也让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气息。  一、主动设疑,在问题中迁移  在学习数学中,如果学生缺乏兴趣,自然就缺乏主动探索的欲望,那么对于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被动接受,即便理解,也是被动理解。对此最好的方法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小学语文部编教材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向课外阅读延伸,向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更加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我认为大声朗读是个好办法,我在教学中作了诸多尝试,效果显著。  一、请《朗读
期刊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800个左右,其中1200个会写。”识字量占六年识字总量的60%,这么大的识字量,如果不采用好的教学方式去帮助学生记忆,那么识字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负担。如何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力呢?  一、在语境中识字,增强记忆  传统的阅读教学单独安排了生字词教学的环节,孤立地学习生字新词,这样往往事倍功半。按照《九年
期刊
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已经不局限于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即打牢语言知识运用的基础,而是更加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即注重对学生人格和个性发展的影响。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本教材大多具有深厚的人文性,不同风格的文字中蕴藏着强烈的生命意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对人性的思考,能促进学生形成对生命的正面认知,形成良好的人格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一、深度理解,从人物形象中剖析人格  不同主题的
期刊
我在课文《读书人是幸福人》的教学实践中,曾精心选择动听的背景音乐创设适切的教学环境,并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文章,理清文章结构思路,提炼文章论点,然后表述自己对读书的真实看法和对课文作者观点的理解。随后,组织小组活动,希望他们能够在创设的优美情境中进行交流,真正感受读书的幸福。然而学生一如往常,有的东张西望,有的心不在焉,有的窃窃私语,甚至有的呼呼大睡……让我倍感失落。  这样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