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季度各月份出口增速虽然大幅波动,但整体实现18.4%的增速,比2012年7.9%的增长明显改善,2013年实现10%的出口增长目标应该不是难事。
中国经济自2012年四季度开始有所恢复,以及3月工程建设项目逐步开工,这会加大对大宗商品和原材料进口需求的回升,有利于整体进口的改善。
迎接出口拐点
2013年一季度,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9746.7亿美元,扣除汇率因素同比增长13.4%。其中出口5088.7亿美元,增长18.4%;进口4658亿美元,增长8.4%。出口增速比2012年明显改善。
从出口产品结构看,中国出口的传统强项稳定增长。一季度,机电产品出口2985.4亿美元,增长18.1%,占外贸出口总值的58.7%;服装、纺织品、鞋类、家具、塑料制品、箱包和玩具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出口970亿美元,增长21.8%,占外贸出口总值的19.1%。钢材出口1443万吨,增长18.8%;汽车22万辆,增长25.1%。
欧美需求的好转是出口回升的主要动力。中国对欧盟一季度出口增长1.1%。如果考察中国对欧盟连续3个月的出口总额同比增速,该指标已经连续两个月维持正增长。尽管经历塞浦路斯银行业危机以及财政紧缩,但其需求并没有出现进一步的下滑。法巴银行中国经济学家荣静对本刊记者表示,欧洲经济增长目前虽然疲弱,但随着未来改善,对中国出口的边际效应会逐渐上升。
美国经济的改善则更为抢眼。美国在2013年一季度的私人部门投资和家庭消费实现增长,这对中国出口而言是一个好消息。据渣打银行美国经济学家Sophii Weng预测,美国一季度经济增长为3.2%,其中家庭消费贡献1.5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二季度美国经济有可能出现阶段性放缓,这在2012年就曾经出现过,美国圣路易斯联储主席James Bullard将其称为“春季紧缩”(spring swoon)。中国出口也随之陷入低谷。
但这并不影响对美国经济和需求在2013年下半年整体走强的预期,主要由于财政冲击弱于预期以及私人部门基本面良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美国全年仍将达到2.1%的增速。
SophiiWeng对本刊记者称,美国消费者很可能通过支出存款来缓解增税减支影响,使其在一个更长的周期里被慢慢释放,而非产生瞬间巨大的冲击。其次,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也在帮助美国家庭完成去杠杆化,强化家庭的财务状况,有助于未来消费的提升。2013年1-2月份平均房屋开工数为91.4万套,高于2012年四季度水平,住房库存量则降至2002年以来的新低。
从历史数据看,中国经济增长和出口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尽管出口被视作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但在过去5年中,季度GDP增速的拐点变化却领先于连续三个月出口总额同比增速的变化4-6个月的时间。2012年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达到7.4%,此后开始反弹。目前《证券市场周刊》一致预期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GDP增速为8.0%。这意味着2012年年底出口增速同样是阶段性底部,而目前正处于回升通道,2013年至少将好于2012年,且未来几个季度有望在3月份出口增速10%的基础上继续改善。
近邻韩国的出口情况也可以印证中国出口增速还将回升。韩国出口部门和中国同样以制造业为主,且与欧盟、美国、印度、巴西等发达与新兴经济体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因此韩国出口的好坏更能反映全球经济总需求的冷暖。
选取韩国连续3个月出口金额同比增速和中国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该指标和中国有着相似的变化趋势,拐点处的发生则和中国接近。在过去5年中,韩国出口增速4次拐点分别发生在2008年9月、2009年3月、2010年3月和2012年9月,目前正在波折中上升。中国过去3次出口增速拐点则在2008年9月、2009年7月和2010年7月,本次中国出口最低点在2012年9月。
然而“幸福来得太突然”,市场对快速回暖的出口增速的真实性缺乏信心。根据部分外媒的报道,中国出口数据存在水分。出口企业存在虚报现象,理由包括出口企业企图获得更多的出口退税、境外热钱看好人民币升值从而绕过资本管制入境等。
一两个月数据的波动,不免将市场对中国官方统计数据缺乏透明度的情绪放大。但如果考察中国过去连续12个月出口金额的移动平均值,则能看出出口仍处于波动增长的趋势当中。该值在过去5年中,每年2-3月份为全年低谷,但随后总会稳定地上升。该值今年3月同比增长了18.4%,反映过去12个月中出口状况已得到改善。
内地与香港之间进出口统计差异是市场怀疑之一。但一季度内地和香港双边贸易总值为1098.8亿美元,占内地外贸总值仅为11.3%。因此即便存在出口企业虚报,其金额也很难对整体出口增速产生左右趋势变化的影响。而根据中国海关总署介绍,在实际通关的过程中两地统计口径的差异,也会使香港从内地进口金额倾向于小于内地向香港出口金额。
实际上,由于经历了一年多的增速放缓后基数偏低,出口增速在拐点处的变化会显得更加强劲。2009年末至2010年初的出口增速回升甚至比本次反弹还要猛烈。出口在2009年10月同比下降6.4%,但在11月反弹至26.8%,此后5个月都维持在40%以上,其中甚至一度达到84%。
短期的出口好坏主要取决于需求变化,在中长期看,中国出口部门还面临着供给端的考验,因此未来出口好转的幅度可能不会太大。在2010年以前,中国出口部门在全世界的市场份额一直趋于上升。 “入世”制度红利以及人口红利的释放被解释为出口繁荣的原因,然而这两个因素都在消退。
进口随库存改善
进口在3月份的大幅飙升,使得3月份出现了8.8亿美元的贸易逆差。美银美林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对本刊记者表示,3月份出口10%的增速实际上可以看为对以往出口正常增速的回归,而进口增速高达14.1%才是逆差主因。铁矿石和原油的进口量以及进口金额在1-2月份下跌后,在3月份集体出现回升。反映内需的一般进口增速为4.7%,加工贸易进口增速为9.1%。
3月份中国官方PMI分项中,产成品库存环比回升3.6个点,至50.2扩张区间。官方的产成品库存指数在连续8个月下降后,在3月份首次出现扩张。虽然这一改善趋势尚未蔓延至原材料库存,但渣打银行中国经济学家王志浩对本刊记者表示,中国制造业企业正进入一个“补库存周期”,亦有助于进口的改善。
通过对比官方制造业PMI中原材料和产成品的库存,王志浩构建出中国制造业在过去8年中存在去库存和补库存的周期切换。中国制造业从2011年二季度开始的去库存周期,已经在2013年一季度开始反转。库存压力明显减缓,意味着企业主动降产的动力相对较弱,因此不会拖累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在2012年四季度开始反弹,以及3月工程建设项目逐步开工,未来还将导致对大宗商品和原材料进口需求的回升。
中国经济自2012年四季度开始有所恢复,以及3月工程建设项目逐步开工,这会加大对大宗商品和原材料进口需求的回升,有利于整体进口的改善。
迎接出口拐点
2013年一季度,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9746.7亿美元,扣除汇率因素同比增长13.4%。其中出口5088.7亿美元,增长18.4%;进口4658亿美元,增长8.4%。出口增速比2012年明显改善。
从出口产品结构看,中国出口的传统强项稳定增长。一季度,机电产品出口2985.4亿美元,增长18.1%,占外贸出口总值的58.7%;服装、纺织品、鞋类、家具、塑料制品、箱包和玩具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出口970亿美元,增长21.8%,占外贸出口总值的19.1%。钢材出口1443万吨,增长18.8%;汽车22万辆,增长25.1%。
欧美需求的好转是出口回升的主要动力。中国对欧盟一季度出口增长1.1%。如果考察中国对欧盟连续3个月的出口总额同比增速,该指标已经连续两个月维持正增长。尽管经历塞浦路斯银行业危机以及财政紧缩,但其需求并没有出现进一步的下滑。法巴银行中国经济学家荣静对本刊记者表示,欧洲经济增长目前虽然疲弱,但随着未来改善,对中国出口的边际效应会逐渐上升。
美国经济的改善则更为抢眼。美国在2013年一季度的私人部门投资和家庭消费实现增长,这对中国出口而言是一个好消息。据渣打银行美国经济学家Sophii Weng预测,美国一季度经济增长为3.2%,其中家庭消费贡献1.5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二季度美国经济有可能出现阶段性放缓,这在2012年就曾经出现过,美国圣路易斯联储主席James Bullard将其称为“春季紧缩”(spring swoon)。中国出口也随之陷入低谷。
但这并不影响对美国经济和需求在2013年下半年整体走强的预期,主要由于财政冲击弱于预期以及私人部门基本面良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美国全年仍将达到2.1%的增速。
SophiiWeng对本刊记者称,美国消费者很可能通过支出存款来缓解增税减支影响,使其在一个更长的周期里被慢慢释放,而非产生瞬间巨大的冲击。其次,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也在帮助美国家庭完成去杠杆化,强化家庭的财务状况,有助于未来消费的提升。2013年1-2月份平均房屋开工数为91.4万套,高于2012年四季度水平,住房库存量则降至2002年以来的新低。
从历史数据看,中国经济增长和出口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尽管出口被视作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但在过去5年中,季度GDP增速的拐点变化却领先于连续三个月出口总额同比增速的变化4-6个月的时间。2012年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达到7.4%,此后开始反弹。目前《证券市场周刊》一致预期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GDP增速为8.0%。这意味着2012年年底出口增速同样是阶段性底部,而目前正处于回升通道,2013年至少将好于2012年,且未来几个季度有望在3月份出口增速10%的基础上继续改善。
近邻韩国的出口情况也可以印证中国出口增速还将回升。韩国出口部门和中国同样以制造业为主,且与欧盟、美国、印度、巴西等发达与新兴经济体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因此韩国出口的好坏更能反映全球经济总需求的冷暖。
选取韩国连续3个月出口金额同比增速和中国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该指标和中国有着相似的变化趋势,拐点处的发生则和中国接近。在过去5年中,韩国出口增速4次拐点分别发生在2008年9月、2009年3月、2010年3月和2012年9月,目前正在波折中上升。中国过去3次出口增速拐点则在2008年9月、2009年7月和2010年7月,本次中国出口最低点在2012年9月。
然而“幸福来得太突然”,市场对快速回暖的出口增速的真实性缺乏信心。根据部分外媒的报道,中国出口数据存在水分。出口企业存在虚报现象,理由包括出口企业企图获得更多的出口退税、境外热钱看好人民币升值从而绕过资本管制入境等。
一两个月数据的波动,不免将市场对中国官方统计数据缺乏透明度的情绪放大。但如果考察中国过去连续12个月出口金额的移动平均值,则能看出出口仍处于波动增长的趋势当中。该值在过去5年中,每年2-3月份为全年低谷,但随后总会稳定地上升。该值今年3月同比增长了18.4%,反映过去12个月中出口状况已得到改善。
内地与香港之间进出口统计差异是市场怀疑之一。但一季度内地和香港双边贸易总值为1098.8亿美元,占内地外贸总值仅为11.3%。因此即便存在出口企业虚报,其金额也很难对整体出口增速产生左右趋势变化的影响。而根据中国海关总署介绍,在实际通关的过程中两地统计口径的差异,也会使香港从内地进口金额倾向于小于内地向香港出口金额。
实际上,由于经历了一年多的增速放缓后基数偏低,出口增速在拐点处的变化会显得更加强劲。2009年末至2010年初的出口增速回升甚至比本次反弹还要猛烈。出口在2009年10月同比下降6.4%,但在11月反弹至26.8%,此后5个月都维持在40%以上,其中甚至一度达到84%。
短期的出口好坏主要取决于需求变化,在中长期看,中国出口部门还面临着供给端的考验,因此未来出口好转的幅度可能不会太大。在2010年以前,中国出口部门在全世界的市场份额一直趋于上升。 “入世”制度红利以及人口红利的释放被解释为出口繁荣的原因,然而这两个因素都在消退。
进口随库存改善
进口在3月份的大幅飙升,使得3月份出现了8.8亿美元的贸易逆差。美银美林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对本刊记者表示,3月份出口10%的增速实际上可以看为对以往出口正常增速的回归,而进口增速高达14.1%才是逆差主因。铁矿石和原油的进口量以及进口金额在1-2月份下跌后,在3月份集体出现回升。反映内需的一般进口增速为4.7%,加工贸易进口增速为9.1%。
3月份中国官方PMI分项中,产成品库存环比回升3.6个点,至50.2扩张区间。官方的产成品库存指数在连续8个月下降后,在3月份首次出现扩张。虽然这一改善趋势尚未蔓延至原材料库存,但渣打银行中国经济学家王志浩对本刊记者表示,中国制造业企业正进入一个“补库存周期”,亦有助于进口的改善。
通过对比官方制造业PMI中原材料和产成品的库存,王志浩构建出中国制造业在过去8年中存在去库存和补库存的周期切换。中国制造业从2011年二季度开始的去库存周期,已经在2013年一季度开始反转。库存压力明显减缓,意味着企业主动降产的动力相对较弱,因此不会拖累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在2012年四季度开始反弹,以及3月工程建设项目逐步开工,未来还将导致对大宗商品和原材料进口需求的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