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央行终于大打出手,决定大规模实施注重“数量和质量”的货币宽松政策来治理日本长期面临的通缩。
政策是否能够治愈通缩并刺激日本经济,还很难断言,但至少已经对外汇市场和日本股市产生了剧烈的影响。政策宣布当日,日元大幅贬值3.6%,截至4月8日,美元兑日元已经升至99.5。从2012年10月份以来的半年时间里,日元相对于美元已经贬值了28%。中国银行预计,6月底美元兑日元将升至105。
日本股市则是一路飙升,半年时间日经225指数从9070点升至13330点,涨幅达47%。
日本央行的政策之所以对日元影响巨大,关键是踩准了时点。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欧债危机大幅缓和,而且在日本央行大幅行动的时候,欧洲央行和美联储也并没有相关的对冲操作,这都大大有利于日本央行政策发挥市场效果。
在黑田东彦(Haruhiko Kuroda)出任日本央行行长后的第一次央行会议上,就释放出了重磅炸弹,推出三“2”政策。即在未来两年里,使基础货币和购买的日本国债规模翻番,以实现2%的通胀目标。
2012年底,日本的基础货币规模为138万亿日元,预计到2014年底将增加到270万亿日元;2012年底,日本央行持有的国债规模为89万亿日元,预计到2014年底将增加到190万亿日元。
日本央行释放货币的规模,相对于其他央行毫不逊色。目前日本央行资产规模为158万亿日元,占GDP的比重为30%左右,与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相当,但远高于美联储的18%左右;到2014年底,日本央行的资产规模将增加到290万亿日元,相当于2012年日本GDP的56%,将把欧美央行远远甩在身后。
但就释放基础货币的速度而言,比金融危机期间的美联储仍稍为逊色。按照日本央行估计,2013年基础货币将增长45%,2014年将增长35%。而美联储自金融危机后,基础货币增长了两倍多,仅在2008年9月至2008年12月的四个月里,美国的基础货币就翻了一番,2009年和2011年也分别保持了25%和30%的增速。
货币主义告诉我们,通胀始终是一种货币现象,而通缩则是货币供应的过度收缩。如果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就好了,只要央行大量发货币,通缩就解决了,过去二十年的日本央行居然不知道这么干?
实际上,除了2006年至2009年间外,其余年份日本的基础货币平均都保持着15%左右增长,但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都处于通缩状态。瑞士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占GDP的85%左右,释放货币力度不可谓不大,但自2011年以来瑞士一直都处于通缩状态。也就是说,通缩不一定都是货币供给的问题,也可能是货币需求的原因。
对于央行释放的货币,如果银行并没有意愿把它转化为信贷,而只是把它们储藏起来变成超额准备金,那么央行的货币释放就不会产生任何经济的影响。比如雷曼倒闭后的四个月里,美国的基础货币虽然翻了一番,但美国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则增长了350倍,几乎释放的所有基础货币都被美国银行储藏了起来。
在凯恩斯看来,在流动性陷阱下,货币政策会失效,不会产生经济的刺激效果,而需要通过财政政策才能实现。值得庆幸的是,此次安倍政府并不打算让日本央行单打独斗,还试图采取相关的财政刺激来提振经济。而日本央行大规模的购买国债(尤其是允许购买长期国债),可以减轻日本的债务负担,变相的为财政融资。
当然,日本“失去的十年”也并非简单的宏观政策所能解决,它与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下降等结构性因素密切相关。
瑞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如果日本政府不能有效推进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开放移民、放松管制等结构性改革,信贷需求难以根本性改善、基础货币将无法转化为信贷增长,最终结果恐怕只能是货币乘数下滑而已。“鉴于此,我们认为,本轮日本大规模货币宽松对于日本经济增长的最终影响目前仍难下定论。‘安倍经济学’的最后一环、旨在推动长期增长动力的结构性改革恐怕才是关键。”
政策是否能够治愈通缩并刺激日本经济,还很难断言,但至少已经对外汇市场和日本股市产生了剧烈的影响。政策宣布当日,日元大幅贬值3.6%,截至4月8日,美元兑日元已经升至99.5。从2012年10月份以来的半年时间里,日元相对于美元已经贬值了28%。中国银行预计,6月底美元兑日元将升至105。
日本股市则是一路飙升,半年时间日经225指数从9070点升至13330点,涨幅达47%。
日本央行的政策之所以对日元影响巨大,关键是踩准了时点。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欧债危机大幅缓和,而且在日本央行大幅行动的时候,欧洲央行和美联储也并没有相关的对冲操作,这都大大有利于日本央行政策发挥市场效果。
在黑田东彦(Haruhiko Kuroda)出任日本央行行长后的第一次央行会议上,就释放出了重磅炸弹,推出三“2”政策。即在未来两年里,使基础货币和购买的日本国债规模翻番,以实现2%的通胀目标。
2012年底,日本的基础货币规模为138万亿日元,预计到2014年底将增加到270万亿日元;2012年底,日本央行持有的国债规模为89万亿日元,预计到2014年底将增加到190万亿日元。
日本央行释放货币的规模,相对于其他央行毫不逊色。目前日本央行资产规模为158万亿日元,占GDP的比重为30%左右,与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相当,但远高于美联储的18%左右;到2014年底,日本央行的资产规模将增加到290万亿日元,相当于2012年日本GDP的56%,将把欧美央行远远甩在身后。
但就释放基础货币的速度而言,比金融危机期间的美联储仍稍为逊色。按照日本央行估计,2013年基础货币将增长45%,2014年将增长35%。而美联储自金融危机后,基础货币增长了两倍多,仅在2008年9月至2008年12月的四个月里,美国的基础货币就翻了一番,2009年和2011年也分别保持了25%和30%的增速。
货币主义告诉我们,通胀始终是一种货币现象,而通缩则是货币供应的过度收缩。如果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就好了,只要央行大量发货币,通缩就解决了,过去二十年的日本央行居然不知道这么干?
实际上,除了2006年至2009年间外,其余年份日本的基础货币平均都保持着15%左右增长,但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都处于通缩状态。瑞士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占GDP的85%左右,释放货币力度不可谓不大,但自2011年以来瑞士一直都处于通缩状态。也就是说,通缩不一定都是货币供给的问题,也可能是货币需求的原因。
对于央行释放的货币,如果银行并没有意愿把它转化为信贷,而只是把它们储藏起来变成超额准备金,那么央行的货币释放就不会产生任何经济的影响。比如雷曼倒闭后的四个月里,美国的基础货币虽然翻了一番,但美国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则增长了350倍,几乎释放的所有基础货币都被美国银行储藏了起来。
在凯恩斯看来,在流动性陷阱下,货币政策会失效,不会产生经济的刺激效果,而需要通过财政政策才能实现。值得庆幸的是,此次安倍政府并不打算让日本央行单打独斗,还试图采取相关的财政刺激来提振经济。而日本央行大规模的购买国债(尤其是允许购买长期国债),可以减轻日本的债务负担,变相的为财政融资。
当然,日本“失去的十年”也并非简单的宏观政策所能解决,它与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下降等结构性因素密切相关。
瑞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如果日本政府不能有效推进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开放移民、放松管制等结构性改革,信贷需求难以根本性改善、基础货币将无法转化为信贷增长,最终结果恐怕只能是货币乘数下滑而已。“鉴于此,我们认为,本轮日本大规模货币宽松对于日本经济增长的最终影响目前仍难下定论。‘安倍经济学’的最后一环、旨在推动长期增长动力的结构性改革恐怕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