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来源 :教育与职业(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li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收益与博弈行为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JA19009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1-0042-06
  一、问题的提出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力量,在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高技能人才规模呈现出逐年上升态势。“截至2018年,我国共有技能劳动者1.65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其中高技能人才4791万人,仅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9%。但从供求数据来看,高技能人才仍然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的巨大需求。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岗位数与求职人数的比)一直保持在1.5以上,其中,高级技工、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的水平。”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提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可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为推进人才和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方针和制度安排。
  实践中,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在人才供需匹配、校企合作模式、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评价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区域产业高技能人才供需错配。在国家一系列发展规划、产业转型政策的指导下,各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企业技能岗位要求不断更新,职业院校无法及时、主动进行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大多只能根据学生就业情况被动地做出专业调整,造成人才供给与区域产业需求错位。第二,传统校企合作模式的社会效应过于局限。单一的“一校一企”合作培养模式存在非常大的不稳定性,尤其我国民营经济比较发达,中小微企业占全国企业数的99.7%,抗风险能力比较弱,无论是在经费投入、人力支撑还是合作效果等方面,都无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也很难形成统一的对接区域产业的人才培养标准。第三,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跟不上产业技术发展水平。隨着各地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产业新动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快速出现和广泛应用,促使技能人才要不断适应岗位需求,更新知识、提升能力。职业院校对区域产业技术发展趋势把握不及时、不准确,而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大多是前期参与市场调研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很少深入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第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难以评估。由于参与校企合作的校内外部门、企业较多,无法实现扁平化管理,造成校企合作质量考核难度较大,效果不佳。
  解决上述问题,切实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职业院校应在校企深度融合基础上,从专业设置、标准制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实施、质量评价等方面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而区域产业学院正是从立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出发,通过与区域产业基地建立战略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使专业建设匹配当地产业,使高技能人才培养及时适应产业需求,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有效路径。
  二、区域产业学院的组织架构与功能定位
  产业学院作为当前产教深度融合的一种新型运行实体,“随着国家相关教育改革政策的不断推演,其在‘政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过程中逐渐成为多功能集合体”。学术界关于产业学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和运行模式等方面。在概念界定方面,多是将产业学院定义为职业院校的二级学院或以二级学院机制运作的办学机构,也有的是将产业学院界定为具有明确产业服务对象以及紧密产学合作关系的职业院校类型。在运行模式方面,产业学院多是与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形成紧密的产业互动。本研究认为,产业学院的建构与运行应当基于实施主体所处的地方经济、产业布局、单位管理体制等情况,同时要规避与特定的龙头企业合作出现“一校一企”的风险和弊端。因此,从立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出发,根植地方产业基地,服务产业链,并结合现有管理体制,提出“区域产业学院”概念,将其界定为:具有产业服务功能,与同类产业企业富聚的产业功能区、产业集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行业协会等区域产业基地建立战略合作,由政府、行业、管委会和代表骨干企业共同参与管理的,以二级学院机制运作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孵化平台。区域产业学院紧贴产业前线,依托行业协会、产业基地、骨干企业,以区校、行校、企校合作,通过“校中厂”“厂中校”“园区分校”等途径,完成高技能人才培养,实现为产业链相关企业服务,并辐射整个地区。
  (一)区域产业学院合作主体
  区域产业学院由行业协会、产业基地、骨干企业等社会资源和二级学院共同合作管理运行。由行业协会参与区域产业学院运行管理,以准确把握行业标准,及时把握产业方向;由产业集聚区参与区域产业学院运行管理,便于企业资源协调,以实现“集中资源办大事”的利益最大化,同时便于风险管控;由骨干企业参与区域产业学院运行管理,可获取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益于实质项目落地开展。
  (二)区域产业学院合作形式
  区域产业学院打破传统的校内校外培养模式,结合不同产业特点,深化产教融合,采取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将企业生产工艺、技术、高技能人才引入学院,形成“校中厂”模式,实现生产环节与教学环节的融合;将教学现场搬入企业工厂,形成“厂中校”模式,创设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在产业基地成立分院,形成“园区分校”模式,上门发挥技工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竞赛集训、公共实训、就业服务“六位一体”的区域服务功能。   4.实施“1 X”认证,对接技能评价需求。根据对企业人才成长路径的跟踪与分析,通过实施职业资格、专项职业能力、创业能力认证,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搭建“1 X”认证,搭建复合型人才水平评价和认证体系。一方面,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在培养高段,学生在完成专业核心职业资格认证的同时,选择其他实用专业技能学习并参加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或者第二职业资格鉴定,拓宽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实施网络创业和SIYB创业课程全覆盖,使学生不仅成为求职者,更成为工作岗位和职业的创造者。通过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SIYB认证和网络创业培训(TSPS)项目认证,构建创新创业课程平台;通过建设创客空间、组建网创俱乐部等,激发学生创业动机与需求,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充分发挥区域产业学院的优势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师资配备,建立创新创业联动机制,完善创新创业管理服务平台,逐步建立毕业生创业情况信息库,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咨询服务。
  (四)设立产教融合指数,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为评价区域产业学院在高技能人才培育中的质量效果,需要建立一套对接产业需求的评价体系,来动态优化完善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体系。“产教融合指数”(见下页表2)是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和校企合作工作要素情况,分类分层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各产业学院建设与运行进行评价和指导,指出各产业学院在产教融合当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形成产业学院建设的特色清单和整改清单,推进人培模式的动态调整优化。
  四、经验与反思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
  构建基于区域产业学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质是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创新实践。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反向设计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培养过程中的各要素紧密对接产业各要素,始终以服务区域产业的高技能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为导向,弥补传统人才培养对社会人才需求只能“适应”而很难做到“满足”的不足。
  (二)区域产业学院载体和功能的充分发挥
  通过区域产业学院改革,可丰富和完善区域产业学院的内涵与运行模式。通过与产业集聚区、技术开发区以及行业协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克服“一校一企”社会效应局限、合作风险较大的缺点。以产教融合指数为调控手段,及时对应产业需求的变化做出调整,通过研究区域产业构成,指导专业设置,形成动态调整的专业群;通过研究产业岗位需求,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标准;通过研究岗位任务复杂程度,形成递进式拓展化课程体系;通过研究技能培养规律,形成“学训研”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研究能力评价需求,形成1 X认证体系。虽然区域产业学院模式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校企合作的弊端,但由于校企雙方从属关系的先天缺憾,如何进一步完善平台运行和管理机制来调动双方尤其是企业参与热情,仍需要进一步关注和思考。
  (三)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
  运用产教融合指数,通过五个方面的契合度对区域产业学院校企合作工作进行评价,明确其在校企合作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所形成的特色清单和整改清单对区域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将产教融合指数应用于对企业的监督和促进,能提高企业参与的效果和质量。但由于校企双方在实际的工作开展中无法完全做到界限清晰,而且校企双方的价值取向不一致,产教融合指数涵盖的评价条款仍需改进和完善,特别是对企业的约束条款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其他文献
德国小镇奥伯阿梅尔高世界闻名,它之所以成为享誉全球的旅游、度假胜地,除了天赐的自然之美外,主要因为这仅百十户人家的小镇,每家每户外墙上都绘有制作精美、色彩艳丽、不同
期刊
随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趋于多元化,现代学徒制因其卓著的育人成果而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新范式.师与徒作为贯穿现代学徒制始终的实践主体,直接影响着学徒制的育人
[摘要]高职院校高水平建设是新时代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议题。高职院校经过从“扩张”到“提质”、从“示范”到“双高”、从“层次”到“类型”的发展历程,新时代下以建设“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水平高职院校为逻辑取向。以服务升级,智慧化建设;开放共享,融合化发展;学以成人,人本化办学;价值生成,精准化组群为高职院校高水平建设为应然向度。高职院校应激发内生动力,以文化引领高职院校高水平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理论知识学习是他们的薄弱点.机械专业的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既无会考要求,知识点相对又枯燥乏味,更是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文章基于机械制造工艺课程的
文章基于“停课不停学”期间写作教学的实践,思考大数据背景下中职语文写作教学的相关问题,提出了信息化时代写作教学的实施策略及注意事项,以期提高中职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
师徒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显性知识传授时,不能忽视缄默知识的共享,缄默知识共享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师徒间缄默知识共享对提升学徒综合素养、实现师傅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劳动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渗透与融合是必然趋势.文章阐述了信息时代融合式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模式及策略,并通过《守护“深圳蓝”环保智能灯的创意与制
巩固和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在现代教育转型中越发凸显其重要性.本研究运用熵值法和GIS自然间断法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情况进行测算,
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新引擎,5G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助推力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高职教育领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必须契合新技术带来的新业态、新岗位要求,探索实践5G技术
为应对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及快速发展需求,培养高质量现代汽修创新型人才,探索并构建“一图三环三阶段”技能教学法.该技能教学法以“思维建模图”为主线,以“三环”为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