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和父亲的挚友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y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一份讲良心的工作,育人是人生最高的修为。”这是父亲的挚友,后来也成为我的挚友的一位教育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在我初入教学之门时对我说的一句话。前不久,他刚满花甲之年,却走了。
  三十多年前,父亲是一个乡镇中心小学的校长,他是一所基层中学的校长,他们各自所在的学校因为教育教学成绩突出,为全地区提供了观摩示范点,后来又一同参加了赴河西走廊外出考察学习,从而相识,继而相交。“因为脾气相投,性格相和,尽管有年龄差距,我和你父亲却有幸成为挚友。”这是他和我经常提起的一句话。后来几十年,家里有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第一时间闻讯赶来。友情,体现在琐碎的生活里。
  1995年秋,我师范毕业后分到他担任校长的那所中学所在乡镇的中心小学任教,有幸和他的夫人,一位同样令人尊敬的老师成为同事。当时,他的家就安在我所在的小学,我们每天见面的机会很多,他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但每次见面我向他打招呼,问老师好的时候,他都会摸一下我的头,笑着说:“碎怂娃,好好工作,不要给你爸丢人!”我印象中,除过这句话,他好像没有说过别的有人情味的话。第二年开春后的一个晚上,他从夫人口中得知我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主动来到我的房子,本以为他会表扬我几句,没想到他看了我写的教案后,竟然用教案打了我两个架脖子,满脸生气地说:“你碎驴球写哈这字丢人得很,这拿不出手,好好把字练好了,我再教你教书和做人。”当时我觉得很没面子,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关爱和期望就倾注在架脖子里。
  1996年秋,我调到县委一部门工作,与他见面的机会少了,后来,他调到县城中学任校长,他的妻子也调到县城幼儿园工作,我们打交道的次数一年不超过“一巴掌”,偶尔见面,也不过是匆匆忙忙打个招呼,好在有亲戚朋友子女上学上遇到困难,有求于他时,他从没有推辞过,给足了我面子。那时,我体会出,真正的友谊不是用交往次数来衡量的。
  我和他真正相知相交,是他調入县政协担任领导之后。我们在同一个大院工作,他在四楼,我在一楼,加之我连续担任了县政协七、八届政协委员,之间有业务往来,见面交流的机会多了。我一直对他用“老师”相称,他每次见我都直呼乳名,从没提过职务,他还经常笑着说:“你碎怂就是将来能当县长,我见了都叫你名字。”说笑之中,流露出的是一份真诚和信任。最令我感动的是,他身为领导,却经常屈尊身架,主动来我的房子,如果我房子有人或者我正在翻阅材料,批阅文件,他就会说,你先忙,闲了我再来,没有一点架子。
  我们经常闲了一块谈生活,谈工作,谈学习,谈子女,谈家庭,他经常鼓励我多读书,多学习,不要放弃自己爱好的专业特长,尤其是写作。一次,我被“小鞋”绊了一跤,跌倒在门槛上的时候,是他及时地拉了我一把,我才重新站稳了脚跟。我理解,这其实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告诫和关怀,也让我理解了“忘年交”这三个字的真正含义。
  责任编辑:曹景峰
其他文献
小妹妹在广州给我打电话说:“大姐,我想小伯。”她在电话那边哭,我在电话这边哭,我没有办法安慰小妹妹,我们都想去世的小伯,小伯是我们的——妈妈。  小伯活着的时候,永远在梯田里忙,把辣椒种成辣椒树。永远在猪圈里喂猪,伺候母猪下崽。卖钱送我读书、买花衣服,长大了。我长翅膀飞了,小伯永远伺候她的孙女和孙子,小伯事情多,不计较白天和黑夜地劳动。四年前,我的小伯走了,农历二月十一日是她的忌日,我心如刀绞,只
期刊
校园春来早,课间,无意间瞥见了窗外满树满树的槐花!  嫩绿的枝叶间,一串串、一串串的槐花啊,白中透着一抹绿意,娇嫩无比,正在随风微微颤动呢,如小姑娘般羞涩浅笑,躲躲藏藏,一股甜丝丝的香气也随风飘来。我赶紧呼来学生一起观赏,大家挤在窗边叽叽喳喳,快乐无比。我便和他们讲起了小时候采食槐花的事,大家听得兴致极高,一高个儿的学生欲举手去摘,我连忙呼住,怕他不留神摔下三楼去,提醒他们放学到校园其他地方去看,
期刊
在我的家乡南阳盆地,乡亲们称芝麻油为香油。一個“香”字,说明了芝麻油的珍贵。  香油的生产工艺颇为复杂,那时没有现代化的压榨设备,一切全凭手工操作。在大集体时代,油坊属于生产队。每天天不亮,油坊里便亮起昏黄的油灯,工人们要先把芝麻过筛,去掉尘土和秕子,留下颗粒饱满的放进锅里炒。炒芝麻可是个技术活,烧火的要掌握火候,不大不小,保持均匀,掌锅的要拿一把大铁锨不停地翻,冬天还好受,夏天烟熏火燎的一会儿就
期刊
我用手机是比较晚的。2005年的春天,我和一个同事相约进城去华联商厦买了手机。相比其他同事所用的翻盖机,我娇小的诺基亚直板机一下子站到了潮流的前沿。  我用公共电话把新办的手机号告诉了妻子。妻子也很高兴,在我坐上客车后不久,她打来了电话。我当时虽手机在手,却并不会用。我是打算回家后细看说明书,再详加研究的。我赶紧咨询邻座的乘客。通话过后,我想起还有话未给妻子交代清楚,于是又请教那乘客如何“发射”。
期刊
我亲爱的儿子,你到长沙上大学已有一年零八个月了,在你离开家的这六百零八天里,爸爸有很多话想对你说。  儿子,在爸爸眼里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从你出生到现在已经二十年了,在这二十年里,我从来没有打过你一下,骂过你一次。不是因为我脾气好,不打人,是儿子你实在太听话了!  三岁那年,你三妗到集上去加工面条,让你看着正在睡觉的妹妹。你就坐在门台上一看就是一个多小时,直到你三妗回来后你才到外面去玩。你三妗对你
期刊
当你走过的时候,暮春的风邀请细雨和响雷为落花送行,晚樱却热烈地在你的发上盛开。  那些花,生得可爱,红粉娇嫩。而你也曾打马从江南路过,迎面是朦胧的春花暗香。山雨欲来,你敲醒桥边的窗,惊破关于春的最后一个梦。  你想着多年前那个葬花的姑娘,虽并不明白她所唱的花落人亡两不知,但她悲凉的眼神至今刻在你的血骨中,于是你忍痛拂去肩头的花瓣,留得一地清香。  候鸟早已归来,它们小心翼翼地盯着你,试图在你的眉间
期刊
天亮了,我意犹未尽地从梦中醒来。恍惚刚有过的一段经历,像幻灯片一格一格闪过:湿漉漉的衣服挂在院子当间。一个阴冷天的微笑。飞驰而过的汽车,蹿出的尾气被后来的车辆冲撞开去,溅得行人满身都是。腥腻干燥的空气在耽搁中有些紧张,间隔的一阵尖叫锐利而迅捷,很快归于沉寂。  在漫无目的的走动中,目光一下磕到了旁边玻璃反射的光亮上,然后互相不好意思地回避着。有风顺着光亮自由下滑,在匆忙中跃过低矮的墙头,俯冲着扯住
期刊
一座座古色古香的木楼,屋挨着屋,瓦连着瓦,一直延伸至江边,这就是故乡的老街。  清晨,“沙沙沙……”扫大街的声音,把整条老街都叫醒了过来。老街依河而生,边上的清水江一直向东流淌,经过沅水,最后流入洞庭湖。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外出全靠清水江,来来往往的船只,把里面的农产品运出去,再把外面的物质运进来。每一次船只到来的时候,码头上人山人海,下货的工人,进货的商人,远行的游子,三教九流的人们都聚
期刊
我开始渴望做一名深山里的村妇,像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闲云野鹤般的日子。  既然是村妇,我的家应该在云雾迷茫的大山深处了。种着几亩良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儿育女,养猪种菜,修房造屋;栽几棵果树,看几片白云,喝几口自家酿的谷烧或高粱酒,满足,且乐在其中。我会养一只叫作小蛮的鸡、一只叫作芊芊的鹅、一只叫作大熊的狗,有自己的小菜园,还有自己的山林、果园与几亩良田。在我的世界里,我要
期刊
母亲离开我们很快就五年了。可这些年,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总觉得妈妈还活在世上,只是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见不到她而已。  据小弟讲,母亲在去世前的晚餐时吃了较多东西,与卧床不起的平时十分异常,我立即让他通知大姐和二妹速速赶到家中。清晨,弟妹们连忙给妈妈沐浴更衣,刚刚穿好衣服,母亲就安详地走了。只是,弥留之际,大姐问妈妈是不是挂念在外地的几个孩子时,母亲微微地点了一下头。  我曾数次回老家看望妈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