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探索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ihee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境相联系,问题情境是知识发生的框架。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以便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呢?笔者进行了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做法:
  一、创设知识迁移的问题情境
  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已有知识、经验是密切联系的,所以当新知识蕴含较多的旧知识与经验时,学生就可以运用迁移原理。创设知识迁移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充分地把已有知识和经验运用于解决新问题的情境中,去同化新事物。如在教学《乘法运算律》中,笔者考虑到乘法和加法有相似之处,都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于是,笔者设问:“乘法有交换律结合律吗?请举例验证。”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进行猜想与验证,每位学生都发表了自己探索的意见。有位学生说:“把5 × 6、19×20、17 × 65、7 × 25这四个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交换位置后,我发现它们的积没有变,所以我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有的学生出示一组算式:
  (9×5) × 7 9× (5×7)
  (15×6) ×2 15 × (6×2)
  (9 ×25)×4 9×(25×4)
  然后说:“计算左右两边的算式,发现它们的积相同,这说明乘法有结合律。”有的学生还提出了乘法结合律不一定是三个数相乘,四个数、五个数等更多的数相乘时也可以用到乘法结合律。由此可见,通过迁移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新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现在教材中的知识通常以陈述性语言出现,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不能运用自己已有生活经验建构新知识。怎样改变这一情况呢?笔者认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创设反映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创造性地学习数学。”
  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笔者考虑到商品单价元、角、分通常以小数的形式出现,再加上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购物经验,所以在上课之前,笔者请每一位学生去商店或超市调查商品的单价,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在上课时,笔者把某一学习小组的调查信息,如九制话梅4.90元、方便面1.65元、白糖3.00元、加碘盐2.40元,作为教学内容,然后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从这组调查数据中,你能知道什么?”在各组发表意见之后,笔者又提出两个问题:“①买一袋话梅和一袋方便面,需要花多少元?②一袋话梅比一袋方便面贵多少元?”让学生列式计算。最后,在结束教学之前,笔者提出总结性问题:“你们想一想可以运用曾经学过的整数加减法中的什么方法计算?根据此方法,你们试着计算小数加减法。”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建构新知识。
  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等特点,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缺乏某种经验,然后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如在教学《相遇应用题》时,考虑到学生没有相关生活经验,于是在上课时,笔者把它替换成跑完一圈操场问题。学生提出三个条件:“①一人跑完全程;②两人同时从操场两端相对跑共同跑完全程;③两人从同一地点向不同方向同时跑共同跑完全程。”接着,笔者带领学生来到操场,进行实践,体验“两人同时从操场两端相对跑”的意思。带着“如果在同一时间内,各组的两位代表同时从操场两端相对跑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个问题,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发现了三种情况,即正好相遇、没有相遇、相遇后交叉而过,并测得了每种情况的数据,丰富了学生的认知经验。重新上课时,笔者把学生测得的三组数据,作为教学内容出现,如:
  两人同时从操场两端相对跑:
  甲的速度是48分米/秒,乙的速度是52分米/秒,5秒后两人正好相遇。
  甲的速度是47分米/秒,乙的速度是51分米/秒,5秒后两人差10分米才相遇。
  甲的速度是48分米/秒,乙的速度是56分米/秒。5秒后两人相遇而过相距20分米。
  然后创设问题情境:“从这三种情况的数据中,你们能知道什么?”学生回答:“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知操场的全长。”并独立解决问题,理清了解题思路,主动建构相向运动的有关知识:第一,正好相遇的情况,用两人的速度和相遇时间就能求出两人共同跑的路程,也就是操场的全长;第二,没有相遇的情况,用两人共同跑的路程加上没跑的就是操场的全长;第三,相遇后交叉而过的情况,用两人共同跑的路程减去多跑的路程就是操场的全长。
  三、创设游戏活动情境
  游戏活动具有趣味性与综合性等特点,是小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模拟现实的情境中,学生能迅速掌握知识,在较为宽松和自主的环境下做自己想做的事,从而不知不觉地学习了新知识,运用了新知识,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发展。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笔者创设了购物的游戏活动情境,学生明确了各自的职责之后,就纷纷投入其中,运用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购物中付款收款的问题。通过这种模拟购物的活动体验,学生不但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而且了解了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一年来,我班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增强了主动探究的意识,而且提高了探究能力。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学生就使用多种方法,解答了25×12的简算题。如:(25 ×4)×3、25×(10 2)、25×(4 8)、25×(4 4 4)、25×(20-8)、25×(20-4-4)……在这些式子中,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并把乘法分配律扩展为(a±b±……)×c = a×c±b×c±……从中体现出学生良好的思维自觉性及创造性思维品质。此外,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解决问题的独创性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在2014学年~2015学年第二学期的数学期末测试中,笔者班的平均分为90.5分,对比班的平均分为82.93分,笔者班平均分高于对比班7.57分;2014学年~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数学创造思维能力测验中,笔者班的平均分为9.07分,对比班的平均分为4.93分,笔者班平均分高于对比班4.14分,差异非常显著。学生的学习是有差异的,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因材施教,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鹿苑小学 )
其他文献
湖南的陈蔡子问:一个暑假,将近2个月的时间,2个月啦,我居然不记得自己干了些什么,跟猪一样,光顾着吃了睡,睡了吃,就连暑假作业都是最后几天赶出来的。浪费呀,浪费呀!为嘛我的暑假就这样没了啊?  很真诚的牙子答:这个暑假没了没关系,还有下一个暑假嘛!时间多得很,足够你浪费,别烦哦!千万不要像某些同学一样,暑假过得比上学还累,除了按时按点学习外,还去打工,说什么体验生活。嗨,有这必要不?为了赚那俩钱,
教育就是一种培养的过程,良好的品质是从童年养成的,而小学语文教学就是针对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进行培养。本篇文章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进行论
这个月,去书城买书,看到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早就听说过“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于是买来拜读,我先是利用空余时间偶尔读一点,觉得不错。后来似乎养成
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2009年2月2日发布了一种新的、快速和稳定的UHPLC/MS方法,能有效地分离和鉴定伪麻黄素、麻黄素、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和摇头丸.伪麻黄素是常用于治疗普通感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的课题。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本文在小学作文教学方面进行了详
<正>2012年7月13日至14日,由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大连理工大学科技伦理与科技管理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科学文化哲学专题学术
教学是教师对课程思想的理解与延伸,它具有深厚的蕴涵,需要知识去平衡、深化。新时期的课程教学犹风暖花香,有清凉风雨亦有绚烂阳光,但不管怎样它都会以最美的姿态绽放点点繁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早上,我从食堂里拿了一个馒头、一个鸡蛋往教学区走去,迎面遇上从校门口开进来的几辆中巴车。我数了一下,好家伙,竟然有七辆!我知道,这一定是夏令营组织者接送学生去清水湖的
作文课上,郭老师说:“今天写一篇写人记事的作文。”我们无精打采地说:“哦。”郭老师又说:“这篇作文的题目叫《夸夸我们郭老师》。”我们不约而同地“哇”起来,一下子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