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复眼的研究进展

来源 :光学仪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_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眼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视觉器官,常见于节肢动物中,其有着极高的视场角、低像差、低失真、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和无限景深等优点,近些年受到较大的关注。概述了最新的复眼制作工艺和成像系统,介绍了常用的制作复眼透镜的工艺技术,同时还介绍了复眼透镜的成像系统。最后,对人工复眼系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为了解决大视场巡天望远镜中大口径透镜支撑问题,提出了一种双级柔性支撑结构,既可以保证透镜位置精度和面形精度,又能够克服镜框结构弹性变形的影响.首先,详细阐述了大口径
大多数视觉里程计通过跟踪图像序列中点特征几何位置的变化实现对相机位姿的估计。线是点的集合,相对于离散的点,帧间线特征的位置变化更具有显著性,因而有利于提高特征检测跟踪的鲁棒性。另外,在一些弱纹理场景中,点特征不够丰富,作为对点特征的补充,提出了一种融合点线特征的立体视觉里程计算法。构建新颖的点线重投影误差模型作为目标函数求解旋转矩阵和平移向量。模型中,使用Huber核函数减小特征误匹配对优化过程的
测量高超声速风洞试验中模型颤振数据对飞行器安全设计至关重要,接触式传感器测量存在精度低、使用不便等缺点。本文采用非接触式立体视觉三维测量技术,测量试验过程中模型表面关键点的振动变形,为模型颤振分析提供基础数据。为了克服试验过程中试验段内的气压从真空到常压交替变化引起的强烈振动,通过设计视觉测量系统密封装置与气浮减振器,将视觉三维测量装备放置到Φ1 m高超声速风洞试验段内,并提出基于模型关键点与系统
本文研究中频感应淬火及回火对45Mn钢棒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研究表明:45Mn钢经过中频感应淬火后,从表面到心部分别为淬硬区、过渡区和热影响区,淬硬区为细密均匀的针状马氏体,过渡区为淬火马氏体+屈氏体,热影响区为屈氏体+珠光体。中频感应回火后,淬硬区为回火索氏体,过渡区为回火索氏体+珠光,心部热影响区为索氏体+珠光体以及沿晶界分布的网状铁素体。870℃淬火时淬硬区宽度为8.7 mm,过波区宽度为6.2 mm,经550℃回火后淬硬区与过渡区宽度变化不明显。
针对去雾领域中传统方法受手动设置特征的限制,以及现有网络去雾不彻底和细节保持不佳等问题,提出一种分离特征和协同网络下的端到端图像去雾模型。首先对传统的大气散射模型进行变形,分离出乘性特征和加性特征。其次,根据两个特征对最终去雾结果的影响程度,设计基于乘性特征和加性特征提取框架并行驱动的去雾网络。其中,乘性特征提取网络充分考虑了不同深度的空间信息及细节特征,通过各层之间密集级联达到特征重用和信息补偿
为研究探测光斑尺寸对热透镜聚焦误差信号的影响,建立了基于光学相移理论的热透镜聚焦误差信号理论模型,给出了构型参数优化条件及最大聚焦误差信号的理论值。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探测光斑尺寸对聚焦误差信号及其线性范围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聚焦误差信号随着探测光斑半径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当探测光斑半径为激励光斑半径的1.14倍时聚焦误差信号最大,与理论结果一致;聚焦误差信号的线性范围随着探测光斑半径的增大而减小,在探测光的最大光学相移小于0.4 rad时,聚焦误差信号的非线性误差小于1%。
鉴于传统深度学习方法只提取了高光谱图像中的深度抽象信息,而未能充分揭示样本之间的局部几何结构关系,限制了分类性能的提升,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特征提取网络——深度流形重构置信网络。该网络首先通过深度置信网络提取深度抽象特征,为进一步增强抽象特征的鉴别能力,在图嵌入框架下通过样本数据的邻域点和各邻域的同类近邻重构点来构建类内图和类间图,并在低维空间中分离类间近邻点与其重构点的同时压缩类内近邻点和相应的重
提出了紧凑型矢量光场发生器中4f系统在横向和纵向上的精确对齐方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将设计的特定相位图加载到矢量光场发生器中,通过调整4f系统中各元件之间的距离以及物
本文设计并研制了一种改进的零模波导器件,采用此种器件实现了荧光信号的增强,解决了荧光串扰等问题.采用微纳加工手段实现了这一器件的制备,该器件通过微透镜与纳米孔的结合
基于对单层超构表面的结构优化而设计的消色差透镜在光学成像上已扮演着重要作用。然而,单层超构透镜的结构设计不能提供足够大的色差补偿相位,从而限制了消色差透镜的尺寸和数值孔径。提出一种双层硅基级联消色差超构透镜的实现方案,相比单层超构透镜能够提供更大的色差补偿相位。优化超构透镜的结构得到从0.5 THz到1.1 THz频率范围的色差补偿相位φ=3.87πrad,在模拟上设计出焦距F=12 mm、数值孔径NA=0.37和直径D=9.6 mm的太赫兹消色差透镜。这种双层硅基级联消色差超构透镜的设计将在太赫兹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