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兴亡在于教育,教育兴亡在于创新”。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创造性,是学生能够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即知识技能向新问题情境迁移,能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新问题,即能够形成数学能力。身为教师的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思想
长期以来,以“应试本位”、“知识本位”为指导思想的传统教学观,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和学习的结果,这就导致了数学教学严重忽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及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教学包办了一切,包括塑造学生的思维模式。正是这种传统意义的“规范化”程序教学,扼杀了一个个活生生心灵的个性化发展,使我们的学生一天天丧失了“怀疑意识”,丧失了自我发现和创新的训练机会。在学科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教师的培养和点拨,如果我们没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那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会是纸上谈兵。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思想上求得大解放,彻底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这样才有可能在数学教学中创造性地思考问题,才有可能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开动脑筋,以全新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良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正如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所没有的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教育、培养好,他就不能发展、教育、培养别人……”。
二、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才能使彼此的心理距离接近,心情舒畅,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克服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而是应该给学生独立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作为老师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不能以成绩取人,而使后进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数学失去兴趣,产生畏惧感,而应以热情地心,亲切地面孔面对每个学生,对后进生多些厚爱;课堂上鼓励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用上一些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毫不顾忌地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
学习的关键在于及时发现问题,能够发现问题也就抓住了学习的实质。在上课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老师认为的疑难学生并没有捉出来,而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我们老师在备课中并没有列为点拨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及时调整,将问题及时地收集上来,修正自己的课时计划,重新制定解决策略,掀起学习的高潮,更加促进学习的再发展。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巧妙设计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从而在质疑、释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联系社会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以及所关心的热门话题提m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数学内容生活化,可以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氛围中,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通过数学史的教学,读文章、讲故事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史、文章、故事等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在课堂上用讲数学史、文章、故事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以增强探究欲望。
四、亲历建构过程,形成创新思维意识
创造性思维是改组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从这里可以看出,创造性思维需要在原有经验材料的基础上与学得的知识进行合理性、突破性组合。因而创造的前提,必须是对原有材料与学得的知识有深刻地理解、准确地把握,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所以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必须要重视建构知识的过程,这样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永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自己动于实验,自已去发现数学原理,这样得出的结论就会理解深刻,容易记牢,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五、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就是学习数学的根本。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地应用的机会,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一次次的实际应用中,深切地感到课本里学习的数学知识都是有用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各种方法努力开拓创新教育的途径,为同学们尽可能地提供自我展现的机会和平台,使同学们焕发出高涨的学习热情,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为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教育局华北石油分局保定学校)
一、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思想
长期以来,以“应试本位”、“知识本位”为指导思想的传统教学观,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和学习的结果,这就导致了数学教学严重忽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及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教学包办了一切,包括塑造学生的思维模式。正是这种传统意义的“规范化”程序教学,扼杀了一个个活生生心灵的个性化发展,使我们的学生一天天丧失了“怀疑意识”,丧失了自我发现和创新的训练机会。在学科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教师的培养和点拨,如果我们没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那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会是纸上谈兵。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思想上求得大解放,彻底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这样才有可能在数学教学中创造性地思考问题,才有可能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开动脑筋,以全新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良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正如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所没有的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教育、培养好,他就不能发展、教育、培养别人……”。
二、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才能使彼此的心理距离接近,心情舒畅,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克服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而是应该给学生独立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作为老师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不能以成绩取人,而使后进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数学失去兴趣,产生畏惧感,而应以热情地心,亲切地面孔面对每个学生,对后进生多些厚爱;课堂上鼓励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用上一些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毫不顾忌地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
学习的关键在于及时发现问题,能够发现问题也就抓住了学习的实质。在上课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老师认为的疑难学生并没有捉出来,而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我们老师在备课中并没有列为点拨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及时调整,将问题及时地收集上来,修正自己的课时计划,重新制定解决策略,掀起学习的高潮,更加促进学习的再发展。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巧妙设计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从而在质疑、释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联系社会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以及所关心的热门话题提m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数学内容生活化,可以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氛围中,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通过数学史的教学,读文章、讲故事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史、文章、故事等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在课堂上用讲数学史、文章、故事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以增强探究欲望。
四、亲历建构过程,形成创新思维意识
创造性思维是改组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从这里可以看出,创造性思维需要在原有经验材料的基础上与学得的知识进行合理性、突破性组合。因而创造的前提,必须是对原有材料与学得的知识有深刻地理解、准确地把握,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所以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必须要重视建构知识的过程,这样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永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自己动于实验,自已去发现数学原理,这样得出的结论就会理解深刻,容易记牢,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五、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就是学习数学的根本。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地应用的机会,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一次次的实际应用中,深切地感到课本里学习的数学知识都是有用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各种方法努力开拓创新教育的途径,为同学们尽可能地提供自我展现的机会和平台,使同学们焕发出高涨的学习热情,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为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教育局华北石油分局保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