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保存 往事情谊最难忘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ter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5年风雨兼程,《中华儿女》至今得以继续发展,是因为还有认认真真把这项工作当成事业的人在支撑。对于一本杂志而言,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出作品、出人才。从这两方面讲,我认为这本杂志应该更加绚丽多彩,提升思想性、厚重感、文学性。
  ——董保存
  “我和《中华儿女》之间渊源很深,故事很多。你的工作忙不忙,要不就今天见面吧。如果下午五点半前,就来我位于平安里附近的办公室;要是晚上的话,我们就到牡丹园。”国庆节长假后的首个工作日,记者拨通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解放军出版社名编辑、副总编辑、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董保存的电话,希望就《中华儿女》杂志创刊25周年对他进行采访。董保存欣然同意。乘着落日的余晖,记者下班后前往位于北三环中路的一处宾馆,在安静怡然的环境中开始叙谈。
  董保存1975年開始发表作品,著有图书20余部。其中,《毛泽东与蒙哥马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2000年出版四卷本文集《授衔怀仁堂》、《走上天安门》、《风起钓鱼台》、《重返井冈山》。温文儒雅、清峰秀水的他,处事沉稳、待人真诚,重实务轻虚名,以坚韧执著精神,用或疾或舒、或炽或淡的春秋之笔,多年来为《中华儿女》撰写文章,栩栩刻画出才华横溢者的传奇人生,宛如春风般濡染而多彩生辉。
  与本刊结缘 写将帅人生
  文字将人物与历史记录到积年故纸里,珍藏于岁月光影中,镌刻在记忆深处。1988年7月,作为全国青联机关刊的《中华儿女》创刊号正式出版,此后陆续报道一批在海内外有影响的杰出人士,特别是以反映老一辈革命领袖与开国将领风采的文章最为引人瞩目。在初期的作者队伍中,有一位非常热心与活跃的人物,他就是董保存。当时董保存并不是初出茅庐的写作新手,而是具备一定积累、出过几部著作的青年作家。1990年底,时任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编辑主任的他,应邀为《中华儿女》撰写《谭震林的婚恋传奇》一文,刊于1991年第2期;随后,他与聂荣臻元帅秘书陈克勤合写的《共和国最后的元帅聂荣臻》发表于1992年第4期,从而与本刊结缘。
  采访前记者查阅资料,整理出一份“董保存《中华儿女》历年发稿一览表”,见面时请他过目。董保存接过后认真阅览,稍作思索即饱含深情地讲起与《中华儿女》携手并肩的初识岁月:“那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很多领域都呈现出蓬勃向上的风貌,人们迎着八面来风,思想非常活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华儿女》声名鹊起。创刊不久,首任主编王维玲找到我让写一些稿子,后来我又结识杨筱怀及杂志社其他同仁,逐渐与杂志建立起相当密切的联系。当时杂志社规模不大,采编人员加起来不过数人。尽管如此,大家对刊物质量却要求很高,经常不舍昼夜地加班工作。那时我住在黄寺,杨筱怀带着编辑部的同志多次到我家去,共同策划选题、修改稿件,赶上饭点就随便在我那里吃点东西,然后继续干活,那种拼搏向上的奋斗精神令我深受感动。期间,我可说是不带私心全力协助办刊。”
  宽敞明亮、祥和通透的大厅内,几处水晶吊盏浅橘色的灯光温婉铺洒,为交谈营造出融融暖意。董保存神情舒展,真诚专注地谈起最初的创作经历:“走上这样一条充满挑战和魅力的传记文学之路,对我而言实属偶然。刚开始学习写作时,我对小说很着迷,后来发现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是富有想象力的人也虚构不出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工作关系,我有机会接触到一批老一辈革命家和开国将帅。交往过程中,我感到他们确是一代精英,其经历、故事、语言、个性令人赞叹不绝。我写的《杨余傅事件真相》一上市就发行十几万册,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胡绳同志的关注和肯定。”
  缤纷往事,历历如昨。董保存为《中华儿女》撰写过数十篇文章,其中记述刘伯承、黄克诚、萧克、洪学智、张经武等将帅人生的一批稿件,引起广泛关注。忆及采写经过,董保存兴致盎然,描述生动:“在一般民众印象中,1949年后解放军中第一位蒙冤的元帅是1959年庐山会议上的彭德怀,但实际上最先遭到批判的是1958年‘反教条主义’时的刘伯承。我四处奔波查阅档案资料,采访了十多位当事人,把事件前后经过了解清楚,写下《刘伯承1958年磨难记》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见到黄克诚大将时,他已双目失明,但思路清晰、表述准确,我根据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写出《敢唱反调的大将黄克诚》。到《中华儿女》用稿时,我又专程去找黄老的夫人补充采访,文章于1994年第2期发表后经诸多媒体转载,并被收入中小学学生辅导教材。开国中将张经武,曾任国家主席办公室主任,他在‘文革’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进行抗争。我为这种气节而感怀,遂在《中华儿女》1995年第7期写了《张经武将军玉碎三里屯》一文。”
  作为首批主要作者之一,有时临到出刊换封面,董保存就尽己所能连夜补稿。他回顾起相关细节:“1996年早春,我联系采访了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洪学智上将。因为事务繁忙,洪老和我进行了一次交谈,并给了大量资料作参考。在一遍遍地疏理材料后,我按照杂志‘百战将星’的栏目要求,精心构思写成一篇记述洪老在抗美援朝时期人生经历的文章。不想当期原定封面稿件因故不能刊出,杨筱怀半夜打电话给我,请我无论如何找到一张能作封面的洪老照片。补版如救火。时间紧迫,我几经周折才找到合适照片,又连续熬多个晚上处理相关事宜,终于在截稿前将文图交到编辑部,保证了顺利出刊。”
  “那时,《中华儿女》的读者群中有一批是领导人和老干部,我发了一系列将帅文章后,有些人以为我年纪很大。一次,有位读者通过杂志社找到我家里,敲门恰好是我爱人开的。读者就问:‘你爸在家吗?’我爱人说:‘我爸不在这里啊。’他又问:‘董保存是你什么人?’我爱人笑了笑说,那是我丈夫啊!读者感到很惊讶,原来这么年轻。后来我爱人常开玩笑说:‘你看你多老,人家以为我是你女儿。’我孩子上小学、中学时并不理解我写的这些人物。过了若干年,她跟我说,小时候对历史人物没多少兴趣,现在看对青年人确实很有益处。”说着幽默风趣、给人启迪的往事,董保存的脸上绽出灿烂笑容。   忆高风亮节 谈求实存真
  访谈间,在回忆为《中华儿女》所写的那些功勋卓著、个性鲜明、风骨傲然的开国将帅群体时,董保存仿佛重又回到昔日的美好岁月中,于记忆万花筒五彩斑斓的碎纸花里,拣拾那些闪闪发光的珍贵片段。其中,尤令他慨叹的是与萧克将军的接触。
  董保存给《中华儿女》写过几篇关于萧克将军的文章。行文中,他叙述到这样三件令人心灵受到震动的故事:“第一件事是为修改长篇小说《浴血罗霄》,我以编辑身份随萧克将军到井冈山。他在当地名声很大,无论到哪里都有围观者,儿童奔跑追逐,喊‘萧克!萧克!’官员斥责。将军说:‘不碍,名字就是叫的嘛!’当地领导请他参观纪念馆,他对每件展品、每张图表都看得非常详细。解说员说:‘这是当时阻击敌人时朱老总用过的机关枪。’将军低头观看,遂问:‘朱总用过?’负责人答:‘听说是的。’将军摇头:‘不要说朱总,就是当时的团长也不大可能抱起机枪和敌人打呀。’将军来到一座山的模型前,录音响起,逼真的枪炮声大作。解说员说:‘……战斗中林彪贪生怕死,该增援的时候迟滞行动……’将军驻足,说:‘这样讲不对。当时我在,林彪不是胆小鬼,也不打滑头仗。他后来是另一回事。’在上世纪80年代的政治气氛下,萧克将军如此说,不少人面面相觑。最后,将军站在一张图表下,看了五六分钟才说:‘你们把我当红六军团军团长的时间提前了一年,给不给我补发工资哟?’这一回,跟随者没人敢笑了。看完展览,萧克将军被请进休息室,官员说:‘请首长留下墨宝。’他沉思良久,看看我又瞧瞧周围的人,说:‘墨宝没有,送你们四个字吧!’于是挥毫写下——‘求实存真’。”
  第二件事是谈萧克将军的一次失声痛哭。董保存随萧克将军参加“湘南起义60周年”纪念活动,顺路来到将军老家湖南嘉禾。在和董保存的谈话中,萧克将军提到一首诗《谒王尔琢墓》。随后,他语重心长地介绍道:“提起王尔琢,你们年轻人可能没概念。这么说吧,林彪就是他手下的一个营长。”那时王尔琢不仅是主力团长,还是朱毛红四军的参谋长。萧克崇敬这位黄埔一期的上级。王尔琢牺牲得很惨烈、悲壮。由于当时条件,只能就地掩埋。令萧克深感遗憾的是,举行追悼活动时他因身负重伤未能参加。此后一别,转战各地。萧克将军总想去看看王尔琢同志,因缘际会直到数十年后才了却心愿。那天,萧克将军执意要带着工作人员找到王尔琢的墓地,站在只竖立了一块木头牌子简陋的墓前,西风卷起瑟瑟落叶,萧克将军大声说道:“团长啊,我来看你了,我是萧克啊!”于是忍不住老泪纵横。萧克将军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令在场的董保存至今动容敬佩:“我觉得这个画面非常生动,不是做样子给别人看。从这一点上,我觉得萧克将军很值得一写,只有真正看到写作对象内心的波澜与搏斗,抓住能够表现其个性、想法与人格的事情,文章才能打动人心。”
  第三件是“大树将军”的故事。逐渐熟识后,董保存与萧克将军的交流更为亲近直接。作为晚辈,他知道萧克将军曾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八路军120师副师长、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后又从事军队教育事业多年。一天,董保存直言不讳地请教道:“从山头讲,您是一个方面军的副总指挥;从资历讲,您1926年入党,参加了北伐和南昌起义。1955年只授上将军衔,您心里平衡吗?”萧克将军听后,先是沉默,继而反问:“你知道‘大树将军’的故事吗?”看着眼前年轻人的表情,萧克将军说道:“去拿《辞海》,查‘冯异’这个词条。此典故是,东汉时,有一位将军叫冯异,在河北参与消灭王郎割据的势力。大功告成后,众将论功行赏,他却退避树下,因号‘大树将军’。刘秀即位,他被封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后死于军中。”说完典故,萧克将军就不再说话。言外之意,为人居功不傲,处世谦虚退让,古人尚且能如此,何况我们?
  通过自身的不断思考感悟,和亲历诸多人物的启发点播,董保存笔下的文章产生独特影响力,令人耳目一新。他坦言,为《中华儿女》所写的作品正是在重视真实性的理念下,经反复推敲研习完成的。“以往对革命历史人物的书写,多有捧上神坛的倾向,也有少数带恶意中伤,两种倾向或是涂脂抹粉,或是有失公允。写人物传记最可贵之处,就是坚守真实,并且写真、写活。作者所写的不是束之高阁的神像,而是嬉笑怒骂里活脱脱的人,他们有个人在历史大事件中的真性情和真作为。”
  全力促办刊 倾心荐作者
  岁月流转,情怀依旧。董保存清晰记得25年前,创办不久的《中华儿女》杂志社面临的艰辛:编辑部在团中央机关楼里办公,仅有的几间屋子局促狭小。“创刊初期采编人员要兼顾经营,大家在刊物成长过程中抓住一切机会不停地扩大杂志影响,解决了最初的基本经济问题。从那时起,时任社长的杨筱怀决定在封面上刊登‘某某企业请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逐期阅览’字样,以企业冠名的形式向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赠阅刊物,这一做法获得成功。”
  一位知名企业家曾是《中华儿女》封面冠名的赠刊者。董保存讲述起其中的故事:“1995年,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我策划组织《中国抗日战争纪实丛书》,江泽民主席在赴俄罗斯参加纪念活动前题写了书名。丛书出版前后,《中华儿女》的同事和我一起做了两件事情:一是我们选摘丛书内容,精心合作一期特刊。二是此后不久,楊筱怀听说丛书首发式将于人民大会堂隆重举办,中央军委首长们到场,希望我能帮忙要请柬。后来,我尽了很大努力,想方设法要到四张。”
  丛书首发式当天的一幕,董保存记忆犹新:“杨筱怀、杂志社一名女同志和前面提到的这位企业家等四人来到会场,那位女同志还抱着一摞杂志。他们抓住仪式即将开始、首长们在会场主席台最内圈就坐的时间间隔,由那名女同志挨个给首长呈递杂志。于是,一位首长手持《中华儿女》专心阅读的照片被刊印在杂志上,流传甚广。后来这位企业家出资向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赠送《中华儿女》。这种运作模式相当于在杂志、企业家和领导之间架起桥梁。”
  情系杂志,回忆温馨。1990年代,《中华儿女》曾举办多次笔会,邀请作者聚集一堂为杂志发展建言。董保存参与策划了规模较大的几次活动,1993年“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中华儿女》黄山笔会”是其中之一。他介绍起当时的情况:“黄山笔会很成功,有三四十人参加,我参与请了毛主席的亲属和身边工作过的同志。《中华儿女》那一时期的兴盛,与老一辈领导人和相关人员的支持有密切关系。黄山笔会期间,还有一个花絮,恰逢北京第一次申奥结果揭晓,当天晚上在黄山最高处的一间木板房里,大家一起等待消息。此外,《中华儿女》举办的云南笔会、青岛笔会、三峡笔会等,我都参加了。直到现在,我们这些老作者还常在聚会席间谈起往事,彼此的相识是因为《中华儿女》。”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董保存不只为《中华儿女》撰稿,还将熟识的作者聚合引荐。回望那些携手向前的共事岁月,他由衷地谈道:“当时《中华儿女》运用社会力量办刊,有一批作者支撑,趟了一条很好的路。1990年代‘红墙文学’热,顾保孜的第一本书《红墙里的瞬间》由我任责编,当时她搞创作不久,书稿经修改后送到《中华儿女》发表;同时选用多张著名摄影师杜修贤当年拍的照片。看到肖思科跟图门将军一起写审判‘四人帮’的文章很好,我就把他介绍到《中华儿女》,成为重要作者和编辑。很多作者就是这样通过一个个契机与《中华儿女》熟悉起来。那时,《中华儿女》是很好的平台,而且很正,跟‘地摊文学’有天壤之别。我只要发现值得写的人物,都会想到《中华儿女》。我们不计报酬地为刊物供稿,同时这个平台也成全了我们,确实有些作者因《中华儿女》而成名。我觉得作者与刊物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只强调单一方面谁成全了谁。有时凭借作者一篇文章,刊物洛阳纸贵;反之亦然。人不能完全从自己的角度想事,否则到最后什么事都成不了。”
  一份记忆,记载一种情谊;一段时光,融入一瞬历史。在《中华儿女》创刊25周年之際,董保存谦和地对杂志发展提出寄语:“25年风雨兼程,《中华儿女》至今得以继续发展,是因为还有认认真真把这项工作当成事业的人在支撑。对于一本杂志而言,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出作品、出人才。从这两方面讲,我认为这本杂志应该更加绚丽多彩,提升思想性、厚重感、文学性。现在办刊物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作者的情况也发生很大变化。社会浮躁,读书娱乐化,欣赏媚俗化,催生一批低俗文章。有的作者很浮躁,文章变成马屁文字,给点钱就写。我真心希望《中华儿女》的同仁们孜孜不倦地追求,默默辛勤地耕耘,出好作品,出大作品。”
  “数十余载文似镜,人间万象藉传真。神游今古澄灵府,心骛纵横实要津。荜路椎轮穿旧域,云雷妙笔寄新人。苍生纸上丹心在,乔木参天喜梦频。”董保存酣畅淋漓的文字,情真意切的话语,与气势壮阔的诗句相得益彰,既体现出纵横挥洒的审美旨趣,又无不令人品、作品以气象、品象夺人,充分展示着丰富阅历与出众才华。采访结束,已是晚上十时。走出大堂,飘过一阵细雨,空气中平添几分清新润泽的气息。秋夜的北京,寒意泛起,街上行人匆匆,灯光五彩掩映。想起董保存提到的与《中华儿女》的渊源与往事,想起他写传记时的勤奋认真、扎实精湛、热忱投入,和对传记文学事业发展思考中的谆谆告诫与铮语良言,想起他与萧克将军在非凡岁月中交往的点滴细节,“求实存真”这四个大字再次萦绕在记者的心间,怎样为人,怎样写文章,从前辈先贤的坎坷与奇特经历中,后人得到启示。目视远方的天际,秋分时节无尽穹苍,银河舞会星宿忙。
  责任编辑 华南
其他文献
“老尤走了。”  2013年9月3日晚上,江苏省南通市出租车司机张海燕强忍悲痛发出了一条微博。询问电话接连打来,“你说是谁走了?”“尤建华,我们的好大哥!”  9月3日中午,南通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警长尤建华开完工作部署会,正准备上路执勤,突感不适,被同事紧急送往医院,却一去不回。  战火纷飞的老山前线,他曾“起死回生”,而这次,他永远地离去,带着无限眷恋。  下午五时,英雄长逝,生命之钟在50岁停
期刊
导语:曾经先后出任过九次外长的他,对“弱国无外交”有着切肤之痛。作为一名弱国外交官,在外不能为国家争得平等权利,在内又不为国人所谅解。那种滋味,无时无刻不在噬咬着陆征祥。  主句: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有中国记者到达比利时采访陆征祥,他再次表达了“在有生之年得见祖国一雪前耻”的由衷喜悦,并对当年签署“二十一条”向国人表示忏悔。弥留之际,当隐修院院长南
期刊
导语:“一个大学教员,如果只会讲别人的观点,难免有些肤浅;如果不善于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表达出来,也是一种遗憾,我追求的是说写双赢。”  主句:他很能“说”,课堂一句话能让指挥作战的学员久久难忘;他很能“写”,7部学术专著,10多部合著教材,300多篇学术论文。他胸藏万卷,潇洒吞吐的是联合作战的世界万象;他笔有千钧,淋漓挥洒出了中国军人的创新豪情。  诺贝尔奖获得者J·迈克尔·毕晓普说过:“一个大学教
期刊
梁衡,是一代人耳熟能详的散文大家,是著作等身的新闻理论家,也是身居要职的官员。对于《中华儿女》来说,他还是一位重量级的作者,一位交情多年的朋友。  在当代散文家中,梁衡是作品入选中学教材最多的一位,如《晋祠》《夏感》《青山不老》《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等。他还是政治人物散文的首创及集大成者,其开山之作、代表作、力作,如《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二
期刊
“我和《中华儿女》的感情很深,20年来从未改变,在与《中华儿女》一直以来的友好互动中,无论是我个人,还是红豆集团,都受益匪浅。这么多年来,深厚的感情一直在升华,我相信在今后的来往中会愈发深厚,相互促进。”红豆集团董事长周海江说这段话的时候颇为真诚。  2010年,周海江当选“中华儿女年度人物”,对于这份荣誉,他倍感珍惜,周海江说:“作为一名企业家,我一直不断提醒自己要坚守中华儿女的身份,坚决不移民
期刊
1998年8月,一家仅200多平方米的小型超市开张营业,他坚定着一个目标,要做乌鲁木齐最好的超市;  2004年2月,家乐福进入乌鲁木齐,他带领“好家乡”与国际零售巨头“短兵相接”,提出在品牌、管理和价格上错位竞争,最终存活下来;  2010年2月,他将“好家乡”引入四川成都,稳打稳扎步步为营,以每年开业几家店铺的速度,如今已经形成13家店铺,10余万平米的营业面积;  2013年8月,“好家乡”
期刊
12月的燕赵大地,已经是滴水成冰的季节。但是在古城保定,却涌动着一股暖意与青春的激情。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团十七大工作部署及全国青联常委会会议精神,全国青联副主席、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率领来自全国青联经济界别、政法界别、农业界别、医疗卫生界别、文化艺术界别的48位青联委员冒着凛冽的寒风,走进保定,带来了一份充满浓情厚意的“大礼包
期刊
他是油田的儿子,从小随父辈“头戴铝盔走天涯”,参加工作后也一头扎进油田,与石油能源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顺应改革开放的东风,上世纪80年代下海经商,生意遍布各大油田,迅速积累了第一桶金,奠定坚实根基;  他回归石油老本行,怀抱实业兴邦的梦想,掌管中银基实业公司,集石化炼油、矿业开发、工程服务等于一体;  他在企业发展后不忘社会责任,成立中银基公益慈善基金管理部,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灾后重建,把公益
期刊
25年前,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华儿女》杂志在北京精彩绽放。时任团中央领导李克强、刘延东、李源潮等同志亲自研究刊物的定位,为办好刊物指明了方向;邓小平同志欣然为刊物题写了刊名,寄托了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这份刊物的厚望。  作为唯一以“中华儿女”冠名的媒体,创刊25年来,《中华儿女》杂志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纵情讴歌海内外优秀中华儿女,以一本刊物独特的传播力,以对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记载与颂扬,把中
期刊
“劉阿姨,我的美术作品获得全国青少年儿童绘画大赛铜奖,我第一时间向您报喜,同时祝警官叔叔阿姨们中秋节快乐。”9月17日,聋哑儿童孙雪莹掩盖不住内心的喜悦,将这一消息快速发到微博上。当晚,内蒙古海拉尔边防检查站综合办公室主任刘坤和边检官兵纷纷在小雪莹的贴子上留言:“祝贺你!”、“祝贺我们的小雪莹取得了新进步!”、“我们明天去看你,祝你和妈妈节日快乐!”像这样经常与边检官兵进行互动交流的孩子有23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