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历史教学;知识素养;课程形式;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11(A)—0047—01
历史教学是历史教师运用教学艺术完成三维教学目标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生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养成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历史教学的状况已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由于多种原因,依然存在着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教学实效性差等问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历史教学实效性的问题,谈一些个人的想法。
一、提高自身知识素养
历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囊括了古今中外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科技史、文化史的基本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常因知识储备不丰富或课前缺乏准备而使自己陷入尴尬境地。如,无法解答学生所提问题,在讲解重难点时出现“卡壳”现象等。历史教师该如何摆脱教学中的尴尬境地呢?其一,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成为“长流水”。为此,历史教师要大量阅读历史专业书籍和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如,二十四史、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赵亚夫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等,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并主动订阅历史专业报刊,深入了解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动向,关注考古新发现,避免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递过时的或错误的资料和信息。如,中国现代史开端的标志已由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史学观由“阶级斗争史观”向“文明史观”转变等。其二,由于历史学科涉及面广,内容繁杂,要想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历史教师不能仅靠教材和参考书,还应广泛涉猎其他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知识,丰富自身文化底蕴,以做到厚积薄发。其三,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历史教师还可通过游览名胜古迹、开展社会调查等方式,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这样在授课时则有话可说,且易于让学生接受。
二、优化课程形式
历史课程的形式大致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两大类。单一课是指要在一节课中完成一个主要教学任务的课。一般可分为导言课、讲授新知识课、总结课、复习课、考查课、讲评课等;综合课是指在一节课中需要同时完成两个以上教学任务而又不分主次的课。每节历史课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决定了课程的形式及其结构。教师应该在每节课前,选择好课程形式,安排好每节课的结构,以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却发现,一些教师只重视讲授新知识课,对其他课程形式则漠然视之,表现为课前不认真备课,课堂上敷衍了事,对学生放任自流,这样做只会导致学生纪律散漫,教学效率低下。实际上,不同的课程形式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若想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应转变教学观念,认真钻研教学理论,明确课程的类型和结构,应不断优化课程形式,多种形式综合运用。在每节课结束后,教师则要认真思考,并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予以及时总结,以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实现因材施教
学生由于受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生理、心理方面并不完全相同,每个学生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其主要表现在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种个性差异也反映在历史教学之中。如,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大相径庭;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存在差异;受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高有低。在历史教学中,最令教师伤脑筋的学生有两类:第一类是历史知识基础太差的学生;第二类是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教师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如,对第一类学生,教师应多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所提问题应简单明了,并对其适时加以鼓励、引导;对第二类学生,教师应多与其进行交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要利用自身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进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到学习中来。
总之,历史教师只有做到认真备课,不断提升自身知识素养,练好基本功,在教学工作中锐意进取,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进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能力养成。
编辑:孟刚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11(A)—0047—01
历史教学是历史教师运用教学艺术完成三维教学目标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生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养成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历史教学的状况已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由于多种原因,依然存在着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教学实效性差等问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历史教学实效性的问题,谈一些个人的想法。
一、提高自身知识素养
历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囊括了古今中外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科技史、文化史的基本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常因知识储备不丰富或课前缺乏准备而使自己陷入尴尬境地。如,无法解答学生所提问题,在讲解重难点时出现“卡壳”现象等。历史教师该如何摆脱教学中的尴尬境地呢?其一,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成为“长流水”。为此,历史教师要大量阅读历史专业书籍和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如,二十四史、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赵亚夫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等,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并主动订阅历史专业报刊,深入了解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动向,关注考古新发现,避免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递过时的或错误的资料和信息。如,中国现代史开端的标志已由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史学观由“阶级斗争史观”向“文明史观”转变等。其二,由于历史学科涉及面广,内容繁杂,要想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历史教师不能仅靠教材和参考书,还应广泛涉猎其他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知识,丰富自身文化底蕴,以做到厚积薄发。其三,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历史教师还可通过游览名胜古迹、开展社会调查等方式,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这样在授课时则有话可说,且易于让学生接受。
二、优化课程形式
历史课程的形式大致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两大类。单一课是指要在一节课中完成一个主要教学任务的课。一般可分为导言课、讲授新知识课、总结课、复习课、考查课、讲评课等;综合课是指在一节课中需要同时完成两个以上教学任务而又不分主次的课。每节历史课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决定了课程的形式及其结构。教师应该在每节课前,选择好课程形式,安排好每节课的结构,以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却发现,一些教师只重视讲授新知识课,对其他课程形式则漠然视之,表现为课前不认真备课,课堂上敷衍了事,对学生放任自流,这样做只会导致学生纪律散漫,教学效率低下。实际上,不同的课程形式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若想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应转变教学观念,认真钻研教学理论,明确课程的类型和结构,应不断优化课程形式,多种形式综合运用。在每节课结束后,教师则要认真思考,并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予以及时总结,以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实现因材施教
学生由于受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生理、心理方面并不完全相同,每个学生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其主要表现在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种个性差异也反映在历史教学之中。如,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大相径庭;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存在差异;受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高有低。在历史教学中,最令教师伤脑筋的学生有两类:第一类是历史知识基础太差的学生;第二类是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教师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如,对第一类学生,教师应多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所提问题应简单明了,并对其适时加以鼓励、引导;对第二类学生,教师应多与其进行交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要利用自身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进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到学习中来。
总之,历史教师只有做到认真备课,不断提升自身知识素养,练好基本功,在教学工作中锐意进取,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进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能力养成。
编辑:孟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