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共享发展 促进公平正义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i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共享发展,并将其作为新时期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给予同等关注,深刻表明了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性。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新时期,深刻反映了公平正义的时代内涵,内涵着人民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实现共享发展,对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着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共享发展;经济发展;公平正义观;社会公平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201-03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的发展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在高度肯定“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深入分析“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确定了“十三五”乃至更长的时期内我国发展的思路、方向以及着力点。五大发展理念,单独来看,都不是新提法,但将其整合到一起,则是新时期富有创造性的战略布局,反映了未来发展的全球视野和整体意识。
  共享发展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十三五”规划在民生领域的最大亮点,深刻反映了党中央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定信念与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这一发展理念把人民诉求提到了新的高度,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一、共享理念的发展及时代内涵
  党的十六大以来,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理论课题日益受到关注。如何让发展成果惠及全民,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成为国家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甚至于,在当下中国社会,公平基础上的发展才是更加符合人民需要的发展。因此,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适应了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时代需求,有其特定的时代内涵。
  保障全体人民切实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进入历史新时期,发展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准确判断并把握这一战略机遇期内的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仍然可以大有作为。因此,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此次会议首次将“共享”作为发展理念,并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置于同一高度,表明对民生问题的关注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境界,我国现阶段不再仅仅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渴望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声日益高涨,公民的权利意识日渐提高,要求一切工作都必须以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是一次伟大的理论革新,并将通过实践而转化为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在这里,“发展”不再是唯一的中心词,而“共享”也不仅仅作为经济发展的定语而存在,“共享”是与“发展”并列的动词,共同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国家的目标和人民的追求。一方面,抵住经济发展的下行压力,利用战略机遇期内的有利因素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创造更多的发展成果;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发展成果惠及全民,“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不尽全力关注民生,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正义,缩小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步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保证人民内部的团结和国家稳定,这正是共享发展所体现的时代内涵。
  二、共享发展所体现的公平正义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观
  西方国家在对人类公平正义的探索和追求中,形成了较完备的理论体系。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等思想家就对公正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将公正视为一种美德、品质。近代以来,公正作为社会永恒的价值目标,日益渗透到政治、法律当中,社会契约是这一时期人们追求公正的最好体现。现当代思想家在对公正的探索中,更加注重公正本论的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罗尔斯的公正理论。
  中国对公平正义的探索不同于西方社会,受古代封建礼教制度的影响,民众对公正的追求受到限制,未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但是在古文典籍中,不乏对公平正义的向往。在大同社会中,大家不分彼此,社会安定和谐,凝聚了古人对公平正义的理想社会的最高企盼。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进步,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不再是单纯的理想,而成为人们的现实需要。一个公正社会的实现,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当代中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必要前提。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以追求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己任,因此,不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和平年代,都充分体现了对人民的关怀,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公平正义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因此我们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均位居世界前列;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同样不利于社会主义,因此我们提出先富带后富,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以防止由于贫富分化而危及社会公平正义,从而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
  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标志着对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社会公平正义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社会主义社会公平正义的最高实现。
  (二)共享发展内在地实现着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
  1.共享发展保障社会主义制度公正。公平正义最初只是人们的一种道德追求,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为评价社会制度、法律规范优劣的标准,因此,公平正义是否实现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成为评价社会制度好坏的重要指标。马克思认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终将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并最终达到共产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体现出无比的优越性,其中,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先富带后富,保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公正的内在要求。“不解决公正问题,不谋求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社会主义制度的公正原则无法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会日益丧失,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公正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2.共享发展保障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公平正义不仅是一个道德范畴,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若没有公平正义规范经济环境,经济运行过程必然陷入混乱,无法在稳健的环境中良性运行,无法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公平正义和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一方面,生活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行为主体必然会通过各种手段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不可避免的会“唯利是图”,受理性因素支配成为一个“经济人”;另一方面,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一个纯粹的“经济人”,价值因素同样对其行为活动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公平正义以及其他美德,从而作为一个“道德人”存在着。每个人都是“经济人”和“道德人”的有机统一体,受理性因素和价值因素的共同作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既渴望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又渴望获得公正对待。共享发展实现了双重维度的完美结合,首先保证经济发展的稳定趋势,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然后在此基础上实现共享,保证全体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总之,公平正义的信念和规范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通过共享发展进一步得到保障。
  3.共享发展保障个体机会平等。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处在改革发展攻坚期,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异常活跃,个人的发展缺少完善的制度保障。因此,十八届五中全会高度关注民生,提出共享发展理念以及一系列重要举措,意在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营造公正的社会环境。比如,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这些措施为我们勾勒出了新时期民生发展的新蓝图,我们正在着力打造全方位的改善民生的制度建设,并在政策上向弱势群体倾斜,给予弱势群体高度关照,努力保障全体人民拥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国家发展,享受经济发展成果,并在此过程中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即自由全面的发展。
  三、共享发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路径
  在社会主义环境下,保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最有效手段。具体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坚持经济发展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
  在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社会经济资源匮乏,技术设施薄弱,人民挣扎在生存的边缘,最基本的需求都难以得到保障,当然不可能出现一个真正公平正义的社会。“社会公众中绝大多数人的受益程度首先取决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程度,从逻辑上分析,这是改善和提高国民大众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增长和发展,国民产出只能是一个既定的常量,一部分人福利的增加只能以另外一些人福利的减少来实现。”因此,只有坚持发展经济,不断释放生产力的活力,建立雄厚的社会经济资源,才能为社会公平正义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坚持经济发展不再是单纯追求GDP量的增长,而是包含着综合意义的质的提高。过去的发展多是以冷冰冰的量化指标来衡量,忽略了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代价,例如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人民幸福感的缺失等,这种发展模式不可否认会带来生产力水平的迅猛发展,但是长久而言,一系列诱发的社会问题必然会成为限制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因此,探索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成为现阶段发展的着力点。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综合性评价指标代替单一性的量化指标,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不断创新科技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兼顾各方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发展,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在全球化大潮中利用好重要机遇,为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争取更大的空间。
  (二)关注民生领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切入点
  对民生领域的高度关注是十八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之一。近年来,国家加大力度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教育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扶贫力度,缩小地区发展差距,都体现了对民生问题的日益重视,也凸显了共产党人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孜孜不倦的追求。人民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安定团结就无法真正得到实现。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必须解决好与人民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保障人民拥有平等的机会参与社会生活,拥有平等的机会享受发展成果。
  其中,要特别重视分配公平问题,实现社会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确保人民在各尽其能的同时,可以各得其所。“以劳动能力为标准的按劳分配与资本主义社会按资本和劳动力价值为标准的分配方式一样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因为它最终依然会导致贫富悬殊的现象。因此,在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以保障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同时,要把结果公平作为改革分配制度的基本方向。”要特别重视权利公平问题,任何人不得有凌驾于法律之上或超然于法律之外的任何特权,一切权利主体享有同等的权利,并且履行同等的义务,通过司法公正维护所有公民的合法权利,保障所有公民不会因性别、身份、民族、职业、财产等附加因素的限制而受到歧视。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社会向全体成员提供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机会。要特别重视教育公平问题,这是社会公平问题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教育关乎人的发展,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和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而且,教育的不平等很容易代代积淀,拉大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的扩大趋势相比于经济发展造成的财富上的两级分化更加难以克服。因此,保障每个孩子公平接受教育,公平配置教学资源使每所学校都达到基本办学条件,扶持乡村教育,缩小地区之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是改善和保障民生刻不容缓的重任。
  (三)重视弱势群体的共享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
  西方国家在探索社会公平的实现路径的过程中,历来重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照,罗尔斯的公正思想深刻体现了这一点,对我国现行改革发展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罗尔斯认为: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且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这里提到“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即消除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等现象,每个人都要关心社会底层群体的状况,在争取自身利益的同时,不能以妨碍甚至损害他人的利益为代价,因此他提出差别原则和补偿原则,认为这是能够使弱势群体受益的正义原则。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收益分配必然存在差距,从而导致贫富悬殊,而且这种趋势会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进一步扩大。“由于市场经济竞争中存在的马太效应,一些人由于天赋、健康、能力等客观原因的差异和限制,导致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总是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并且,种种不利因素随时间不断累积,最终导致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因此,“共享发展”中的“共享”,要在保证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的基础上向弱势群体倾斜,保障弱势群体作为社会的一员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利益,这才是构建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体系的关键。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尤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不同程度制约着社会公平的实践,因此,必须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相对性和历史性。另外,还需要从政策、法律等方面建立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同时,积极吸取西方国家的实践成果,将其纳入我国现代化进程之中。稳健的经济发展状态、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和积极有益的实践成果,必将推动共享发展理念的贯彻与实践,保障全体人民在改革发展中受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共享,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
  参考文献:
  [1]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俞宪忠.现代化的动力是绝大多数人受益[J].文史哲,2000,(4):95-99.
  [3]刘德定.论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义思想的当代启示——兼论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的内涵[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1,(2):33.
  [4]苗瑞丹.西方公正理论对我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启示[J].党政干部学刊,2002,(11):27.
其他文献
摘要:现如今,民办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长效机制构建由高校、社会环境以及教育的客体——学生党员三方面构成。本文以党员中的特殊群体——民办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总结了大学生党员在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过程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以及影响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若干因素和环节,探讨影响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因素以及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长效机制构建,促进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有效机制建立。  关
摘要:独立学院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依靠社会力量兴办的高等教育院校。作为一种新机制、新模式的民办教育,要想健康生存并不断发展,必须解决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问题。构建独立学院多样性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创新办学特色,提升办学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教学与管理经验,围绕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机电工程系近几年来在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摘要:结合铜仁学院制药工程专业现状,课题组从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对该专业微生物学教学进行改革和探索:改变教材选择单一性,充分发挥不同教材的优点;在教学内容方面结合制药工程专业特点进行筛选,既有基础理论又有应用知识;教学方法多样化,但以构建主义思想为本,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制药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
摘要:“环境地质学”是环境科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近年来该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不断充实更新,并逐渐科学化、合理化。但是,仍然普遍存在重点内容不突出、专业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的“环境地质学”课程教学为例,总结了该课程的特点,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总结前人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改进课程教学的方法和建议,为教学管理部门和授课教师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环境科学;课程;
摘要: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和重点,是培养大学生熟练运用英语工具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教学方式。本文结合我院教学实践经验,对“MATLAB语言”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和总结,并指出了存在的主要若干问题及相应地思考。  关键词:MATLAB;双语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
摘要:为了解四川省普通感冒患者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以及影响因素,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100名居民作为调查对象,自行设计问卷访谈式调查,利用EpiData 3.1平行双录入数据并进行一致性检验,SPSS 21.0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普通感冒患者抗生素率为53.9%,以青霉素使用为主,性别、年龄、患普通感冒的次数、对药物的认知程度和药物可及性是普通感冒患者抗生素使用的重要影响因素。由此得出结论:四
摘要:本文以江苏C高职院校为例,在坚持统筹兼顾、注重绩效、分级管理、利益共享原则的基础上,分别从奖励性绩效分配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实施范围、岗位类别、聘任、基本职责与任务、津贴总量与分配、发放、相关问题说明等七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与设计,建构了制度合理、科学有效的奖励性绩效津贴分配体系,以期为高职院校奖励性绩效津贴分配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奖励性绩效津贴;研究与设计  中图分类号:
摘要: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的特色和优势,发展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近年来职业院校发展的工作重点之一。文章以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加工“产学教研”四位一体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经验为例,阐述了在职业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如何构建“校企共建共管型”校企合作新模式。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基地;“产学教研”四位一体;校企共建共管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碼: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
摘要:本文针对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和特点展开讨论,结合测控仪器设计的课程特点,探讨研究了案例式专题教学法在测控仪器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总结了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个有益效果。同时,该教学法紧贴课程大纲,设计典型的案例专题,能够做到知识点相辅相成,重点突出。实践表明该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关键词:案例教学;测控
摘要:贵州大学科技学院开设了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第二课堂”,以期实现实践教学的多元化。“第二课堂”作为强化实践教学的途径之一,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贵州大学科技学院将“第二课堂”与各类科技竞赛相结合,积极开展科技竞赛创新活动,不仅使学生在历年不同类别的科技竞赛中取得好成绩,还提高了学习理论的积极性,极大地夯实了专业学科基础。  关键词:第二课堂;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