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儿是我心目中的公主。
十多年前,她从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毕业,获得MBA学位回国。现在在北京中关村一家知名软件公司做管理工作。回顾对女儿培养的过程,我最深刻的一个体会,就是要及早“练飞”,及时“放飞”。
幼儿园,自己溜达进去
女儿1974年出生。由于我们夫妇是双职工,妻子产假56天后,就把女儿托在一位纯朴善良的老太太家里,晚上接回家,由我们自己带。女儿知道爸爸妈妈几点离开,几点保准回家,跟我们“有分有合”,从小她就适应了这种生活方式。
3岁时,女儿上幼儿园,进的是北京市第一实验幼儿园,就是当年鲁迅先生做《未有天才之前》讲演的地方,老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旧宅。那是个深宅大院,从大门到幼儿园,要经过好几道大门和大院。
第一天,是我们带着她去认识了教室,拜见了老师。后来,每天把她送到大门口,她就一口气说完“再见爸爸妈妈早点儿接我”,扭搭扭搭一个人走到班里去了。见到老师,她会很自豪地说:“老师,是我自己上幼儿园的!”老师也直夸她是个好孩子。上小学,自己过马路
上小学,从我们家去学校,要过一条繁华的马路,马路上车很多。
第一天,是我送的。带她过马路时,我告诉她如何过马路,女儿听得很认真。
第二天,我让她独自上学,她很高兴,大概是因为有“我长大了”的自豪感。我在后面,老远地偷偷地瞧着,看她是如何过马路的。她很聪明,先是站在马路边,等到有大人要过马路了,她紧跟上去,顺利通过。
我放心了,以后就再也没有送过她。
从上学的第一天起,我就郑重地跟她谈了一次话,告诉她:“闺女,你现在是小学生了,就算长大了。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学习任务必须独立完成,不要指望爸爸妈妈帮忙。爸爸妈妈和你一样,都有自己的事要做,我们每个人都要把自己的事做好。”她点点头,高兴地说:“爸爸,我记住了。”
女儿每天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做作业。做完后自己检查、核对,从没让家长操过心、帮过忙。
她究竟学得如何?其实我心里也没底。过了一段时间,我让她默写了课本上的生字,完全正确,于是我就放心了。
游泳队,自己决定进不进
我夫人是小学音乐教师,能歌善舞。女儿受她母亲遗传和影响,从小也喜欢跳舞,后来进了中央芭蕾舞团少年班参加训练。
11岁时,北京市花样游泳队的教练到舞蹈班选运动员。一百多个跳舞的女孩,教练一眼看中了她。从此,女儿便住进了花样游泳队,成为专业运动员,离开父母,走匕独立生活的道路。
说实话,当时我们也有点舍不得,但又一想:儿女早晚都要离开父母,现在生活也能自理了,早“放飞”要比晚“放飞”好一些。
同事朋友对此很惊讶。我说:女儿完全是自愿去的,我们作为家长当然尊重她的选择。我们的想法是,当运动员若能取得优异成绩,可以为国争光;就算不能,—个人有过当运动员的经历,吃过苦,就能吃苦,这是一种“资本”。
女儿后来的发展,证实了我的推断。女儿非常喜欢这项体育运动,训练得也十分认真、刻苦。她曾获得过第七届全运会的冠军;在瑞士洛桑举办的国际花样游泳锦标赛中,获得了我们历届国家队出国比赛的最好成绩,十五六岁就成为国际运动健将。
当运动员八年后,她们那一拨儿运动员全部退役。只有女儿一个人,被留在队里当了教练。那时她还不满18岁。
“先斩后奏”,不当教练考大学
女儿当了教练,平时和运动员住在一起,还是一个星期回家一次。一年以后,有一次回家,她突然对我说:“爸爸,我辞职了,不想当教练了。”
这么大的事,女儿“先斩后奏”了。我虽然有点儿惊讶,但也没有指责她。我相信我的女儿,她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择,必定有她的理由。于是,我只是淡淡地询问她辞职的原因。
女儿说:“这些年我当运动员、教练员,训练、比赛任务十分紧张,我没有读多少书,将来适应性比较差,适应面比较狭窄,只能干体育这一行。我想,多读点书,丰富自己。这样,将来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年轻轻的就成为北京花样游泳队的教练,那可是让人羡慕的“铁饭碗”。轻易丢掉了,我感到有点儿可惜。
我小心翼翼地问:“闺女,你要读书,当然很好,也是爸爸妈妈的期望。可是,你报考大学,有把握吗?”
女儿信心满满地说:“事在人为!”
有这句话,我还能说什么呢?
上大学,专业学校自己定
因为女儿从11岁就进入专业体育运动队,没有读完小学,中学的课程也都是见缝插针,挤时间自学的。一个没有系统读过小学、中学的女孩子,竟然真的全凭任自己的刻苦努力考上了大学本科。学校和专业也是她自己选择的——京贸大学国际贸易专业。
全靠她自学,大学本科还没有毕业,她就以优异成绩顺利地通过了托福考试。然后又是自己想办法,去了澳大利亚留学。不管谁想帮她,她都说要自己试试。
三年的研究生课程,女儿只用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就毕业了。老师对她的评价是:“可爱的赵彬小姐:你是全班最优秀的学生,你是老师的光荣!”
拢工作,不拼爹
女儿本来有机会留在国外工作,但她不乐意。她说:“只有飞机在首都机场落地的那一刻,这心里才踏实。”
回到国内,女儿开始找工作。我有熟人,可以帮忙,她公公是国家机关干部,也能帮,但她都婉言谢绝了,不用我们操心。她要自己联系工作单位,她说她行。
女儿先上网查询,又跑了北京好多的外资企业。几家知名的大企业都有意录取她,最后,她选择了中关村一家有名的新兴的软件公司,做了董事长助理,负责全公司的行政管理工作。
工作期间,由她主持的公司股票顺利、圆满地在国际上上市,公司的领导和员工对女儿的工作都十分满意。早“放飞”,早“放心”
女儿成长的经历,给我最深刻的体会,就是要及早培养和锻炼她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小时候,要试探着“放飞”,长到一定的年龄,就要完全“放飞”。
孩子要总是生活在父母的“卵翼之下”,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绝不会飞鸣,也绝不会跳跃。”
我看到,现在许多父母对子女包办得太多,很为这些被“抱大”的孩子们的前途担心,也替“无微不至”地侍候孩子的父母发愁。这样侍候子女,什么时候是个头儿?
十多年前,她从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毕业,获得MBA学位回国。现在在北京中关村一家知名软件公司做管理工作。回顾对女儿培养的过程,我最深刻的一个体会,就是要及早“练飞”,及时“放飞”。
幼儿园,自己溜达进去
女儿1974年出生。由于我们夫妇是双职工,妻子产假56天后,就把女儿托在一位纯朴善良的老太太家里,晚上接回家,由我们自己带。女儿知道爸爸妈妈几点离开,几点保准回家,跟我们“有分有合”,从小她就适应了这种生活方式。
3岁时,女儿上幼儿园,进的是北京市第一实验幼儿园,就是当年鲁迅先生做《未有天才之前》讲演的地方,老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旧宅。那是个深宅大院,从大门到幼儿园,要经过好几道大门和大院。
第一天,是我们带着她去认识了教室,拜见了老师。后来,每天把她送到大门口,她就一口气说完“再见爸爸妈妈早点儿接我”,扭搭扭搭一个人走到班里去了。见到老师,她会很自豪地说:“老师,是我自己上幼儿园的!”老师也直夸她是个好孩子。上小学,自己过马路
上小学,从我们家去学校,要过一条繁华的马路,马路上车很多。
第一天,是我送的。带她过马路时,我告诉她如何过马路,女儿听得很认真。
第二天,我让她独自上学,她很高兴,大概是因为有“我长大了”的自豪感。我在后面,老远地偷偷地瞧着,看她是如何过马路的。她很聪明,先是站在马路边,等到有大人要过马路了,她紧跟上去,顺利通过。
我放心了,以后就再也没有送过她。
从上学的第一天起,我就郑重地跟她谈了一次话,告诉她:“闺女,你现在是小学生了,就算长大了。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学习任务必须独立完成,不要指望爸爸妈妈帮忙。爸爸妈妈和你一样,都有自己的事要做,我们每个人都要把自己的事做好。”她点点头,高兴地说:“爸爸,我记住了。”
女儿每天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做作业。做完后自己检查、核对,从没让家长操过心、帮过忙。
她究竟学得如何?其实我心里也没底。过了一段时间,我让她默写了课本上的生字,完全正确,于是我就放心了。
游泳队,自己决定进不进
我夫人是小学音乐教师,能歌善舞。女儿受她母亲遗传和影响,从小也喜欢跳舞,后来进了中央芭蕾舞团少年班参加训练。
11岁时,北京市花样游泳队的教练到舞蹈班选运动员。一百多个跳舞的女孩,教练一眼看中了她。从此,女儿便住进了花样游泳队,成为专业运动员,离开父母,走匕独立生活的道路。
说实话,当时我们也有点舍不得,但又一想:儿女早晚都要离开父母,现在生活也能自理了,早“放飞”要比晚“放飞”好一些。
同事朋友对此很惊讶。我说:女儿完全是自愿去的,我们作为家长当然尊重她的选择。我们的想法是,当运动员若能取得优异成绩,可以为国争光;就算不能,—个人有过当运动员的经历,吃过苦,就能吃苦,这是一种“资本”。
女儿后来的发展,证实了我的推断。女儿非常喜欢这项体育运动,训练得也十分认真、刻苦。她曾获得过第七届全运会的冠军;在瑞士洛桑举办的国际花样游泳锦标赛中,获得了我们历届国家队出国比赛的最好成绩,十五六岁就成为国际运动健将。
当运动员八年后,她们那一拨儿运动员全部退役。只有女儿一个人,被留在队里当了教练。那时她还不满18岁。
“先斩后奏”,不当教练考大学
女儿当了教练,平时和运动员住在一起,还是一个星期回家一次。一年以后,有一次回家,她突然对我说:“爸爸,我辞职了,不想当教练了。”
这么大的事,女儿“先斩后奏”了。我虽然有点儿惊讶,但也没有指责她。我相信我的女儿,她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择,必定有她的理由。于是,我只是淡淡地询问她辞职的原因。
女儿说:“这些年我当运动员、教练员,训练、比赛任务十分紧张,我没有读多少书,将来适应性比较差,适应面比较狭窄,只能干体育这一行。我想,多读点书,丰富自己。这样,将来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年轻轻的就成为北京花样游泳队的教练,那可是让人羡慕的“铁饭碗”。轻易丢掉了,我感到有点儿可惜。
我小心翼翼地问:“闺女,你要读书,当然很好,也是爸爸妈妈的期望。可是,你报考大学,有把握吗?”
女儿信心满满地说:“事在人为!”
有这句话,我还能说什么呢?
上大学,专业学校自己定
因为女儿从11岁就进入专业体育运动队,没有读完小学,中学的课程也都是见缝插针,挤时间自学的。一个没有系统读过小学、中学的女孩子,竟然真的全凭任自己的刻苦努力考上了大学本科。学校和专业也是她自己选择的——京贸大学国际贸易专业。
全靠她自学,大学本科还没有毕业,她就以优异成绩顺利地通过了托福考试。然后又是自己想办法,去了澳大利亚留学。不管谁想帮她,她都说要自己试试。
三年的研究生课程,女儿只用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就毕业了。老师对她的评价是:“可爱的赵彬小姐:你是全班最优秀的学生,你是老师的光荣!”
拢工作,不拼爹
女儿本来有机会留在国外工作,但她不乐意。她说:“只有飞机在首都机场落地的那一刻,这心里才踏实。”
回到国内,女儿开始找工作。我有熟人,可以帮忙,她公公是国家机关干部,也能帮,但她都婉言谢绝了,不用我们操心。她要自己联系工作单位,她说她行。
女儿先上网查询,又跑了北京好多的外资企业。几家知名的大企业都有意录取她,最后,她选择了中关村一家有名的新兴的软件公司,做了董事长助理,负责全公司的行政管理工作。
工作期间,由她主持的公司股票顺利、圆满地在国际上上市,公司的领导和员工对女儿的工作都十分满意。早“放飞”,早“放心”
女儿成长的经历,给我最深刻的体会,就是要及早培养和锻炼她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小时候,要试探着“放飞”,长到一定的年龄,就要完全“放飞”。
孩子要总是生活在父母的“卵翼之下”,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绝不会飞鸣,也绝不会跳跃。”
我看到,现在许多父母对子女包办得太多,很为这些被“抱大”的孩子们的前途担心,也替“无微不至”地侍候孩子的父母发愁。这样侍候子女,什么时候是个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