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中的对象:思辨实在论、新唯物主义与政治哲学

来源 :现代中文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anzhao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钦:当代法国思想家梅亚苏(Quentin Meillassoux)在其((有限性之后》一书中提出,我们应该重提笛卡尔哲学乃至经院哲学那里关于对象的“第一性质”:“对象所有那些可以用数学术语来表述的方面,都可以被有意义地理解为对象本身的性质”,也就是说,理解为“第一性质”。
其他文献
“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归根结蒂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学识修养。”[1]可在当前语文教学一线,不少语文教师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上,而是争相效仿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掉渣”或“散花”式的教学,对此,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掉渣”与“散花”现象及其特点  所谓“掉渣”,类似于众所周知的应试教育的法宝——“訄”(音qiú,《说文》注为“迫也”,段玉裁注为“今俗谓逼迫人有所为曰訄”,今指
一、“联动”的源起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作为培训者,我们更多地将目光投向身边的校本研修活动。由于校本研修是在职教师提升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能力、科研意识水平的有
学习方式(Learning approach & Learning style),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于1954年首次提出。目前学术界对学习方式的界定并不完全统一,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