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体验”而生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c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体验,应当是指主体通过亲历获得相应的情感和认识。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加强情感体验,而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途径也多种多样。笔者试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录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体验的方法,努力让体验充盈阅读教学课堂。
  关键词:课堂;体验;生动
  【镜头一】“老师,您贴错了!”
  师: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听来自森林的报道,(播放课文配乐录音1—2节)想象当时飞行比赛的情景。
  师:你们的眼睛告诉老师,你们看到了当时的情景,能说说吗?
  生:蜗牛、蜻蜓、蜜蜂、蝴蝶参加了比赛,还有许多小动物观看。
  生:蜗牛捧走了冠军奖杯。
  师:你们听得很仔细。现在老师想在黑板上展示一下比赛的情况,你们看老师这样贴行吗?
  (师把蜻蜓、蜜蜂、蝴蝶、蜗牛卡片贴在黑板上,并把蜗牛贴在最前面,但与蜜蜂紧紧地挨在一起)
  生:不行。
  师:那该怎样贴呢?
  生:让蜗牛离蜜蜂远一点。
  师:为什么要贴得远点呢?读读课文1、2节,说说你的理由,要能说服老师才行。(生读文思考)
  生:蜗牛有一双有力的翅膀,它飞得很快,把所有的对手都甩下了。
  生:我从书上“遥遥领先”这个词看出来蜗牛是遠远地飞在前面,它飞行的本领很高超。
  师: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一下子就理解了“遥遥领先”这个词的意思,谁能把这个词读好?(出示词卡指读)
  师:现在老师接受你的意见。(将蜗牛贴在较远的地方)这样,行了吧?
  生:不行。
  师:(露出疑惑表情)还有什么问题呀?
  生:不光是蜜蜂、蜻蜓、蝴蝶、蜗牛参加了比赛,还有许多的昆虫也参加了。
  师:比如——
  生:天牛。
  生:知了。
  ……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省略号告诉我的。
  师:没想到省略号里竟有这么大的学问。同学们课后可以做一做昆虫的卡片,这样,我们的飞行比赛就更热闹了。现在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部分,用你们的声音再现当时的情景,好吗?(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反思:《课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美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这一片段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随着音乐进入情境,想象飞行的情景,然后借助“贴画”启发学生自悟。“这样贴行吗?”这一句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也激发了学生心中的“灵光”。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文中朗读、感悟,从而抓住“遥遥领先”体会到蜗牛飞行技艺的高超。这里的“贴画”“评画”只是手段,“醉翁”之意在于让学生主动读书,参与体会,从而在体验实践中学会思考,在交流中分享读书体会,在思维碰撞中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镜头二】我的表演也精彩
  师:此时,捧走冠军奖杯的蜗牛会怎样呢?(生情不自禁地做出得意洋洋状)从你们的表情上老师已经看出来了。谁愿意到前面来表演一下?(一生表演)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蜗牛?
  生:得意洋洋的蜗牛。(出示词卡指读)
  师:小蜗牛,能告诉我你现在的心情吗?有什么话想对观众们说?
  生:我真是太高兴了,这得感谢我这双有力的翅膀。
  生:观众们,看,他们都是我的手下败将,你们要向我学习。
  生:下次比赛的冠军还是我的。
  生:看,这就是我的奖杯,你们羡慕吧!
  师:谢谢小蜗牛接受我的采访,观众朋友们,让我们继续关注小蜗牛,看看他从此以后又做了些什么?(读书,画出有关语句)
  师:同学们,读读这些话,想象当时的情景。也可以演一演,做一只小蜗牛,好吗?
  (学生读、演)
  师:你们演得真好!我好像真的看到了小蜗牛。那小蜗牛愿意再接受我的采访吗?
  师:小蜗牛呀小蜗牛,你为什么要把奖杯背在身上,你不怕累吗?
  生:我很累,但我不怕,只要大家都知道我是飞行冠军就行。
  生:把奖杯放在家里,就没人知道我是飞行冠军了。
  师:小蜗牛呀小蜗牛,你为什么要睡在奖杯里,奖杯里很舒服吗?
  生:再不舒服我也得睡在里面,我可不能让它被别人偷了去。
  生:奖杯就像我的命一样,我得好好保护它。
  师:噢,原来是这样,我明白了你的心情,请小朋友再来读一读这段话,相信会读得很棒。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反思:所谓体验,应当是指主体通过亲历获得相应的情感和认识。表演是体验的阅读教学形态之一,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表演加深角色体验,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文本。上例中,学生通过表演,亲历了蜗牛的做法,又通过现场采访,使学生体验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再借助相关的或相似的生活经验,最后让学生用语言描绘出自己的体会。在这个互动的交际场景中,学生从体验中感悟到了蜗牛骄傲自大的形象,体会到了语言的精妙,从而实现了对语文情感、知识、能力的融合。
  作者简介:
  李艳,江苏省徐州市,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茅村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当代的教育中出现了人际关系冷漠等现象,尤其是师生之间的隔阂日益加深。本文从“童心”的角度出发,从平等待人、爱护学生、教师身体力行这三个方面出发,结合陶行知先生“教师要热爱学生,爱满天下”的观点和儿童心智发展的相关规律,阐述了教师保持童心的重要性,并做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童心;心智发展;教育方法  在这个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无论是人际社交,还是日常交往中,人们的交流往往都带着很大的
摘 要:针对传统的做思分离的教与学的弊端,笔者以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导纲要”为依据,借助网络资源,增速纸塑造型动手实践的创造力,开发学生的多元智力潜能,做中学思,优化全脑学习,形成创造性思维,滋润学生基础性、综合性终身受益的关键能力。  关键词:网络环境;纸塑造型;创新策略;理性思考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然而,在纸塑造型手工制作实践中,教师观念滞后、学生做思分离、学校
摘要:应用数学作为信息类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针对这门课程和学生群体的特点,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应用数学;教学改革;探索  应用数学这门课程是信息类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的一门课程,因此学好这门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首先随着一些教学学时变化,以前应用数学的教学是64学时
摘要:关于礼仪教育的问题,古今中外,早已有之。幼儿礼仪教育中出现了很多闪光点,但依旧存在一些有待改善的问题。接着,本文从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分析了幼儿礼仪缺失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从营造适宜礼仪学习的良好氛围、树立礼仪学习的榜样,以及在一日活动中完善礼仪教育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家庭;社会;礼仪教育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摘 要: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背景下,高校的声乐教学的改革也如火如荼的开展,声乐教学的模式创新应用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保障,基于此,本文主要就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性和现状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就高校声乐教学模式创新措施详细探究。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创新  一、 引言  高校的声乐教学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而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水平,就要充分注重教学改革措施的科学实施。传统的声乐教学模
摘要:在进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如果能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引导,学生就能在源源不断的教学引导下深入地对课文进行理解,反之则很难得到全面的提升。由此可见,趣味教学对创建高效语文课堂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本文以丰富课堂内容的手段出发,探讨如何更好地创设一个趣味的教学课堂,让更多学生走进到语文的学习之中。  关键词:高中语文;趣味教学;创新策略  在进行高中语文
摘要:新课改对国内各阶段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均提出了新要求,应试教育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均注重学生成绩,这也导致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教学环境十分单调和沉闷。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其在很多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并未受到重视,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上的错误做法也导致很多小学生阅读能力极为低下。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教学创新形式,其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出优势与价值自然需要探讨
摘要:幼儿园暑期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重点从分享、参与、学习、实践四个方面,简述集团幼儿园暑期培训策略。  关键词:参与式培训;教师成长;培训策略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同样,作为成人的教师,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与职业规划,每个人的发展水平及学习方式都不一样。参与式培训,
摘要:何塞·卡雷拉斯,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声乐界对卡雷拉斯的评价是“甜润,抒情的男高音,拥有天鹅绒般的嗓音”。他的声音浪漫且有些忧郁、大胆且又自信。其演唱技巧可谓炉火纯青,特别是圣洁的感情和挥之不去的忧郁水乳交融,卡雷拉斯犹如天鹅绒般的细腻嗓音,把他最擅长的忧郁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忧郁的有乐感,有气质,忧郁中含有激情,他可以说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双重性格的歌唱家。  关键词:卡雷拉斯;声音特质;忧郁
摘 要: 在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篇幅所占分量较大,无疑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知识丰富,难度较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读其文,通其意,晓其理,感其情,最终达到文言文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教学方式  作家余秋雨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