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适切原则,让群文阅读贴地而行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12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文阅读是指以教材中的文本为支点,拓展补充与教材文本相关的类型文本,并紧扣能够统领所有问题的议题,借助精读、粗读或比读等方式,进行感悟分享、探寻发现的一种教学策略。群文阅读是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以下四种有效的方法。
  一、运用关联思维,在群文阅读中相机整合
  在文化世界中,文本数量可谓浩如烟海。任何一篇文本都不会单独存在,它会与其他类型的文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群文阅读之所以针对教材中的文本进行类文本的选择,绝不是随心所欲的“拿来主义”,所选择的文本必然与教材中的文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运用关联性思维,或者借助情感主题,或者借助表达方法,或者借助作者风格等等,不断整合文本的内在特点,形成群文教学的价值合力。
  从教学实践来看,紧扣“人文主题”组建群文,就需要依托教学需要,从教材文本中提炼核心主题,并配以主题相同的文本展开群文阅读。如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陆游的《示儿》这两首具有鲜明的爱国主题的古诗时,教师就可以相机补充杜甫的《春望》和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紧扣“语用主题”组建群文,就需要紧扣教材文本中典型的语用价值点,选择具有典型价值的类群资源。如教学《少年王冕》时,教师可以紧扣“暴雨之后的荷花”这一语段提炼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这一议题,并相机拓展《穷人》《严冬海猎》等文本以组建群文。以“作家关联”为主题,可以围绕着作家的作品风格或者不同时期展现出来的不同特点进行文本的构建。如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教师就可以拓展李清照早期、中期和晚期最为典型的作品让学生进行品析与对照,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高效发展。
  教材中的文本之所以能够与拓展的文本形成文本群,就是因为这些文本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的。教师运用了拓展性思维和关联性思维,从人文主题、语用主题、作家主题等不同的维度,在广阔的文本世界中进行选择、考量,使得原本看似互不相干的文本,在核心主线的串联下,在相关议题的支撑下,彼此形成了紧密的联系,为学生后续的深入阅读奠定了基础。
  二、立足语用表达,在群文阅读中双线并进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群文阅读应坚持“双主题”的理念,分别从人文主题和工具表达两个不同的维度进行有机融合。我们可以从教材中蕴藏的语文元素出发,打破教材选文和编排的限制,通过补充适切的文本,通过调整完成教材文本更加妥帖的优化组合,使得其人文主题在语言训练中更加鲜明,也使得语用训练在人文主题的浸润下更加扎实。为此,群文阅读的主题选择不能单一机械地指向于某一个方向,而要引领学生经历认知、实践、迁移的环节,让人文、语用的主题双双落实。
  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就是一个非常鲜明的亲情单元,笔者即以“生活中的亲情”为主题,将其中的《爱如茉莉》《月光启蒙》《我和祖父的园子》三篇课文整合起来,形成类群文本。表面上看,是纯粹的人文主题,但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内容和语言入手,感受蕴藏在文本中浓郁的亲情,同时还紧扣群文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作者是怎样将这份浓郁的亲情表达出来的呢?很多学生在统整性的辨析对比中认识到,这三篇课文都运用了借物抒情的写法,并根据具体内容明确“渲染气氛”“烘托形象”的表达作用。而在得出相关的结论之后,笔者则引导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进行感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借物抒情所形成的表达效果,同时对课文中所传递出来的浓浓亲情进行更加深入的体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发展。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两大支柱。群文阅读就需要在立足于语用的前提下让学生感受人文主题,在兩者之间的相互融通中不断迈进,不断提升。
  三、精确提炼议题,在群文阅读中一课一得
  崔峦先生曾经指出:“议题是群文阅读的灵魂。”群文阅读绝不是文本在数量上的单纯叠加,而是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文本所存在的共性进行梳理与取舍,在合理优化、重组过程中,避免面面俱到的不切实际,在具体议题下形成一课一得,并在“一得”的过程中逐步深入。
  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笔者提炼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议题,并相机为学生拓展补充了《春望》《钱塘湖春行》《虞美人》《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笔者并没有对所有的内容都涉及,而是围绕着所选文本进行了这样的板块设计:(1)依托教材文本《我和祖父的园子》,尤其是课文的第2和第13自然段,建立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认知;(2)结合拓展的四首古诗,在感知其基本大意的基础上进行表达与实践;(3)练笔实践:结合学校组织的足球赛,运用课文中学习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知识与体验,尝试写一段话,运用景色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四首拓展的古典诗词,围绕着教材中的一篇现代文,形成了文本资源巨大的冲击力,在层层推荐的过程中使得学生对议题的感知不断深化,对于唤醒学生内在的认知能力和情感体验,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四、关注阅读表达,在群文阅读中习得方法
  随着语用理念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已经完成了华丽的转身,从传统教学中“教教材”转化为“用教材教”。群文阅读的策略同样也是如此,我们不仅要关注阅读本身,还要提升阅读能力;不仅要关注表达形式,更要提升表达力;不仅要得文本之意,还要能够借助多种文本的力量来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也要得言,即作者匠心独运的遣词造句、独到而经典的言语形式。因此,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应该聚焦于作者的写作层面,引领学生习得品析的解构之法,习得作者的写作之法。
  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古诗两首》为例,编者选择了白居易的《池上》和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这两首诗,就是让学生在感受诗歌语言的基础上既能对儿童的天性形成体验,又能探寻诗人的写作特点。对此,笔者相机设置了“走近故事中的儿童”这一议题,先让学生在初读诗歌之后感受儿童的天真可爱,然后再结合具体的内容形成对比。《池上》中的小娃是因为调皮淘气而可爱,而《小儿垂钓》中稚子是因为过于专注而可爱,从而形成对文本共性的提炼和细微差异的辨析。紧接着,笔者引导学生逆向思维:诗人是怎样将儿童的可爱之处写在短短的一首诗歌中的?在对比中学生会发现,诗人都是抓住了儿童的动作,笔者则紧扣诗歌中的“撑小艇”“偷采”“侧坐”“遥招手”等核心动作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对儿童可能在这一动作中所蕴含的其他画面进行拓展与补充,真正促进了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提升。随后,笔者总结,抓住儿童的动作不仅仅是诗人创作的策略,同时也是我们阅读这一类诗歌的重要抓手。在这样的基础上,笔者拓展补充了杨万里的《舟过安仁》,并要求学生运用“抓动作、促想象”的方法,再现这首诗中孩子们可爱的画面,从而对阅读方法进行了相应的巩固与锤炼。
  在上述案例中,笔者将群文阅读的目的确定在学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上,让学生在体悟诗情的基础上得意,在探究写法的过程中得言,然后又在拓展的古诗中,将之前学习的方法进行了运用,让学生在巩固中得法,促进了学生核心能力的高效发展。
  群文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在言意兼得的基础上,获得解构群文的方法,让群文阅读的目标更加明确,更加聚焦,真正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金陵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一直以来备受诟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学了上百篇的课文,但语文素养却鲜有提升。学生认识了字、词,学会了造句,却不会进行简单的课文分析。教材中一篇篇的课文到底该怎样教?教哪些内容?教到怎样的程度?我们认为,语文教学应当突破教材束缚,进行整合式教学,着眼于学生学习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单元整合教学,培养学习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为了学习课文而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学中讲究阅读策略,为的是给学生“学会阅读”而搭建脚手架。在具体篇章的教学中,教师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可以让学生的课堂所学在课外显现实效,从而使他们的阅读能力获得螺旋式的提升。  一、从“单篇阅读”的教学中走出来  统编本教材采用了多种文学样式,这给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了更多实施阅读策
对于古诗而言,其写作年代和我们相距较远,不管是生活环境、思维特点,还是作者的语言习惯或者语言表达,都和当下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再加上大多数学生天生爱玩,难以静下心来仔细品味古诗的悠远意境和内涵,所以,古诗教学始终是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随堂练笔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一、借助插图,引导想象练笔  在教材中,很多古诗
著名哲学家叶秀山说:“母语是父母给的,是家给的。”家给的语言是最原始的,也是最牢固的。母语是什么?是汉语。汉语是极富音韵的美的语言,汉语的音韵之美首先就表现在汉语拼音上。汉语拼音是学习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识字以及阅读、写作的基础。然而,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拼音就是抽象的符号,学习起来有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采用有趣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拼音学习的兴趣,唤醒学生拼音学习的潜能,通过情境图、玩游戏、读儿歌
对于小学低年级而言,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听、说、读、写四个要素当中,读是学生获得信息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一个高度自主感知的过程。教师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让学生通过读来获得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对于低年级而言,在运用这个思路实施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注意一些技巧以及教学策略的运用,当然同时也要建立正确的阅读教学理念。  笔者以为,对于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统编本教材构建了贯串拼音、阅读、语文园地等识字板块网络,给学生营造出无处不在的识字环境。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识字教学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学习独立识字”。但在识字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技能,轻情感;重习得,轻运用;重发生,轻素养”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识字的积极主动性。那么,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如何依据教材编排特点,激发学生的识字兴
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中编入了许多故事类课文,精彩有趣的对话使课文变得生动活泼。为了体现各个角色说话时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等,作者在描述对话时还用上了很多提示语,形象地揭示了各个角色的性格特征。对话提示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形式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并学会对话提示语的用法是教学的一大任务,也是提升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认识对话提示语的类型  对话一般由提示语和引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基础,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当前,识字教学存在片面化、孤立化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与课标的要求也有所违背。那么,如何才能实现高效的识字教学呢?  一、字理识字法  汉字的产生是有迹可循的,我国古代就有关于汉字结构的研究——“六书”理论。如果从字理的角度来开展识字教学,能够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学生对生字的接受度也会更高。对此,教师可以
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语言表达的过程。学生学习课文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立足文本又依据学生认知的“文本解读”。下面以《妈妈的账单》一课为例,我谈谈精准解读对教学带来的精彩。  环节一,导入出新,引出账单  师:五代时期,出现了我国最古老的货币——贝壳,它象征着吉祥、富贵,便于携带。聪明的古人造字时就用“贝”字作偏旁,表示与钱有关的物品(板书:账),这个“账”字与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如何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学生自主习作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美食是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也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当充满亲土气息的乡情美食与学生的习作相遇,就会碰撞出别样的火花和精彩。  一、亲土美食习作课程的研究背景  亲土美食,它的食材主要来自于家乡的田间地头,经过当地百姓的巧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