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做“好孩子”的我

来源 :故事作文·高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in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家长都希望有一个“好孩子”,可他们只看到了“好孩子”的表面:作业工整,经常被老师表扬,作文被当范文在全班朗读……但他们并不知道成为“好孩子”有多困难,做了“好孩子”后有多累。
  “好孩子”必须要什么事情都做得很好。不追求完美,至少也要“十全九美”;父母事事都要求你成为别人的榜样,这样才会成为其他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好孩子”每次考试必须考出好成绩,不能出现任何失误。一旦考砸了,便会迎来嘲笑:“哟,以前不是挺厉害吗?现在看来也不过如此啊!”“上次说不定是作弊了!”
  “好孩子”没有自主安排的时间。一般孩子双休日作業写完了即可自主安排时间,而“好孩子”呢?业余时间排得满满的:英语班、奥数班……为了不让父母失望,自己不愿意去的补习班也要对父母强装笑脸:“好啊,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去报名吧!”
  “好孩子”是所有大人都希望孩子拥有的光荣称号,可有谁知道做“好孩子”这么累呢?这么苦和累的“好孩子”我不愿做,相信很多孩子都不愿做。如果不得不做,我宁可选择做一个自由、自主、自律、快乐的一般人!
其他文献
一  我与著名文化学者冯天瑜先生相识的机缘,始于辛亥首义文化的探究。记得十年前在武昌东湖举行的辛亥文化国际研讨会上,我与冯先生同桌就餐,当我拱手递交一张名片请其赐教时,他接过后谦和地对我说:“对不起,我没带名片,给你写下电子邮箱与电话吧!”接下来十余年间,我为创作《首义大都督》、《程颢程颐传》与《孝义感动中国》等,经常以电邮的方式,或趁学术会议间隙向先生请益,他总是和风细雨,有问必答,诲人不倦。我
和往常一样,光头老师早早地站在学校大门口,笑眯眯地等候着同学们。与往常不同的是,今天他的胳膊上挎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满满一篮子苹果,每个进校门的同学都可以从里面取一个苹果。  曹贝克抱着一个足球,满头大汗地跑过来,正渴得嗓子冒烟,看见有苹果吃,一把抓过一个,“咔嚓”就咬了一大口。“嗯,真好吃!谢谢老师!”说完,他又顺手拿了一个。  “喂,老师还没让吃呢!苹果肯定是作文课上要用的,一般要先看一看,摸
江苏省江阴市第一初级中学山源文学社诞生于1998年。“山源”取自江阴市第一初级中学校友、现代著名作家胡山源之名。20年来,一批又一批社员受胡山源精神影响,热爱文学、笔耕不辍。  国学知识竞赛、阅读竞赛、作文大赛……社员们在赛场上尽情驰骋。文学社也从当初的“雏鹰”逐渐成长为“雄鹰”,收获诸多荣誉。文学社社刊《向日葵》曾被评为江阴市中学生优秀社刊;文学社曾被评为江阴市优秀文学社团,荣获江阴市“人防杯”
“春读百花,夏读人生,秋读朗月,冬读温暖。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修身养性,增知致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孙祎祎    虽然已时隔许久,但孙祎祎带着淡淡的微笑,站在由她书写的365张读书札记纸片编织成的十几米的长卷中的情景,仍然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一如当初地让我深深感动。  那是2007年3月9日晚,无锡市蠡园中学的体育馆内人声鼎沸,学生、家长、老师四五百人济济一堂, 2006年度“蠡
2011年初春的一天上午,我来到名山县城外,把车停在一个树林辟地上,顺着泥泞不已的小路,我艰难往上行走。寒风阵阵,雨雪让我的嗅觉变得格外敏锐。  为了修订我的非虚构长篇散文《踪迹史——唐友耕与石达开、骆秉章、丁宝桢、王闿运交错的历史》,前不久我从四川一大学图书馆借出晚清名山县知县胡寿昌所撰《蒙寇志略》一书。胡寿昌自署“愚溪山人”。在柳宗元笔下,愚溪的纯洁秀美与自己的高尚情操、文学才华彼此呼应,把愚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有些人对某些数字十分忌讳。例如在中国,有些人最忌讳的数字是“4”,因为它跟“死”谐音,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征兆,因而对带有“4”的数字,总是避之唯恐不及。相反,由于传统文化中有“六六大顺”之说,故对带“6”的数字就十分偏爱;而“8”因为与“发”谐音,更受到许多商界人士的狂热追求,君不见,一个88888888的电话号码,竟拍卖出233万元的天价!  在西方人眼里,666是个魔鬼数字。
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计算机,例如检索资料、网络作业等,它不仅仅为我们提供大量信息,还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学习平台与方式,学习也越来越有趣. 我们数学老师在上课时,常常让我们先想象、思考,再用几何画板为我们直观演示、验证,让我们眼前一亮,几何画板如此神奇,我们深深被这个软件的魅力所吸引!  记得学习轴对称图形时,老师将同学分组,要求大家利用几何画板设计轴对称图形,研究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哈瑞·马丁松(Harry Martinson,1904—1978)是我最早近距离“感受”的瑞典作家。我移居瑞典没几周,就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五月天参观了马丁松博物馆。它坐落在马丁松的故乡,那幢两层楼木结构屋前,绿草地上有作家的座像。屋内陈列着手稿、书籍、帆船模型、日本和服、越南草帽、中国书法条幅——一个奇怪组合。当时,我对馆主的生平和作品一无所知,但也能明白,他定然和东方及中国有某种联系。  马丁松究
农村小学存在着两类数学教师,一类教师工作兢兢业业,整天忙于批改与订正,是公认的好教师形象;另一类教师常常一上完课就无所事事了,偶尔进入教室也只是与学生说说话,很少见到紧张的工作场面,可每次期末考试的成绩总让人大吃一惊:后者所教的班级,数学成绩不低于甚至高于前者。学生的状态也不一样:前者所在班级的学生上课时中规中矩,回答问题基本上是标准答案;而后者所在班级的学生上课时神采飞扬,敢说敢问,作业可以在课
1998年,《耻辱者手记》刚刚出版,在读者中受欢迎的程度,颇出我的意料。往后的几年,常有朋友向我打听,哪里能买到《耻辱者手记》。  最近《中国站起来》的出版,让我再一次集中思考《耻辱者手记》的内容与主旨。《中国站起来》虽然受到一些新读者的欢迎和称赞,却遭到《耻辱者手记》许多老读者的抵制。  为什么在我自己看来十分自然的思想发展,在读者和媒体看来却如此突兀,竟至于被一些报刊描述为“今天的摩罗在虐杀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