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入学选拔制度及其启示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jo10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美国高等教育以培养出美国乃至世界一流人才而著名,而为其提供和选拔人才的美国高校入学选拔制度,在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通过分析美国高校入学选拔制度的发展轨迹和特点,对我国高校招生中,高考分数划线一刀切、“一考定终身”等现象提出反思和改革建议,以期更好地为我国高考教育的发展选拔优秀人才。
  关键词 美国高校入学选拔制度 综合选拔 高校自主招生
  中图分类号:G649.7 文献标识码:A
  
  美国教育的管理权归属地方,联邦政府不直接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工作,而是由州一级地方政府及公共团体独立自主地经营各类教育事业。美国高校入学选拔制度与其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相关。具体的招生政策及录取标准由高校自己决定。以下通过分析美国高校入学选拔制度的发展轨迹和特点,以期对中国高考制度改革与创新有所启示。
  
  1 美国高校入学选拔制度的发展轨迹
  
  具有美国本土特色的高校入学选拔制度建立始于美国独立战争,在南北战争之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经历了早期实践和几次重大的改革后,逐渐形成了现代高校入学选拨制度的雏形。
  1.1 个别甄选——证书录取制度
  从1636年第一个高等学校哈佛学院开始,一直到1861年南北战争,实行的是个别甄选制度。当时的入学选拔的办法,是由各校自己甄选。甄选的方法是口试。科目各校不完全一样,通常是希腊文、拉丁文和数学等。程序是由校长和一些教授主考,最后由校长做出录取与否的决定。这种办法简单也易操作,适合了当时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南北战争以后,高等学校增加,招生的人数增多,各校个别甄选的方式已不适应。为此,密执安大学的代理校长弗里茨,在参照了当时德国大学的证书录取制度后,和本州的中学建立了“认可关系”,开始了证书录取制。证书录取制由大学每年对中学进行一次视察,审查中学的教师水平、课程设置以及学校的设备等条件,审查合格的学校被称为“认可中学”。从“认可中学”获得毕业证书的学生,可以不经考试直接进入大学。这个建议在1871年开始正式实行。到19世纪90年代,已经成为普遍采用的入学选拔制度。证书录取制度的实行,扩大了学生的来源,同时,也沟通了大学和中学的联系。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大学新生的质量。
  1.2 综合选拔制度——开放招生制度
  19世纪末20世纪初,证书录取制度也陆续暴露出来一些问题。一是中学感到失去自治,二是中学所在地方的控制被削弱,三是因证书授予质量的问题,大学与中学的矛盾越来越尖锐。1900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校长巴特勒建议下,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成立。次年6月,举办了第一次跨州的统一入学考试——“学业成就考试”(Achievement Test—简称AT)。考试科目为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希腊语,历史、数学、化学和物理等学科。1926年,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将“学业成就考试”改为“学术性向考试” (Scholastic Aptitude Test-简称是SAT),目的不再是测验学生学到了多少书本知识,而是在大学的学习能力。除此之外,也逐渐形成一个综合选拔的标准,这个标准主要包括个人背景、中学时表现的能力、社区中表现的能力、兴趣、动机和潜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到了六七十年代,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适龄青年的人数达到了高峰。1970年,纽约市立大学的董事会采纳了校长包克的意见,实行了开发招生制度。录取了纽约市内申请入学的全部高中毕业生。此后,其他许多州立高等学校也纷纷仿效。发展到现在,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完全开放招生制度,大多是两年制社区学院,对申请入学的本州的高中毕业生一般都给予录取。第二种是有限开放招生制度,包括一部分州立大学和州立学院。限制的办法要求中学的最低成绩或者参加某种测验等。采用这种方式录取的学校,往往采取“入口宽、出口严、高淘汰”的办法来保证质量。
  
  2 美国高校入学选拔制度的特点
  
  现行美国高等学校的入学选拔制度,主要是由学校自己制定,尽管有些州规定了高等学校的招生基本原则,但各校仍有很大的自主权。学校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采取不同的招生和选拔方式。有的是开放招生制度,有的实行综合选拔制度,有的综合运用各种录取制度。但总的来看,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2.1 多样化的高校入学考试
  美国高校现行的入学考试,是由有权威的民间机构进行的,而不是国家来统一组织,考试种类多样,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考试。
  (1)SAT考试:1995年,大学理事会又将“学术性向考试”改为“学术能力评估考试”(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为了强调这个考试的目的是评估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的学习能力。它是美国高中生进入美国大学的标准入学考试,其考试成绩被美国3600余所高等院校接受认可。SAT考试分为SATⅠ推理测验(Reasoning Test)和SATⅡ(Subject Tests)专项测验。
  (2)ACT (American College Test)考试:是由美国“高校测验计划中心”举办,刚开始主要在中西部和南部高校采用, 但近年来,高速发展的ACT考试已经被很多美国大学承认,其中也包括哈佛、耶鲁这样的顶级名校。和SAT不同的是,ACT考试更像一种学科考试,它更强调考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考虑到了对考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测试。ACT考试不分I和II。它包括四个部分:数学、英语、阅读、科学推理。该考试每年举行5次。
  (3)AP(Advanced Placement)考试:是由大学理事会主办的全国性的统一考试, 就是把大学的课程超前地放到高中来上的含义。1956年首次举办AP考试,当时的考试课程只有11门。随后的30多年时间里,AP课程不断得到补充,直到形成现在的37门考试课程。据美国大学理事会截至2007年的统计,包括哈佛、耶鲁等著名大学在内,已有22个国家的3 391所大学承认AP学分。
  (4)托福(TOFEL)考试:这项测试也是由美国“教育测验服务中心”举办的,是为报考美国高校的非英语国家的学生提供的一种英语水平考试。
  2.2 综合的入学选拔评价标准
  综合有关高校的情况来看。美国大多数高校在招生录取过程中,要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审查,即一种综合性评价。主要包括:(1)审查入学考试成绩。各高校对入学考试的项目要求不同,但一般都要求参加统一的SAT或ACT考试,统一的考试越来越受到认可,有的只要求通过其中一项考试,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两项考试都参加,以期在选拔时有利。近年来,AP考试也越来越受到认可。(2)审查高中所学课程和所获学分。美国高校普遍十分重视学生中学的成绩。(3)审查并评定入学申请书和推荐信。通过学生自己阐述和其推荐人的描述来进一步了解学生情况。申请者一般需要提供3封英文的推荐信。(4)面试。面试内容根据学校和专业的要求而有所不同。主要通过对话了解考生的能力、个性、兴趣等方面的情况。美国著名高校基本上都采用这一招生方法,只是在具体的内容、操作模式方面,各校略有不同。(5)高校招生中的其他标准。考察学生的特殊才能和非智力因素。学生只要在某方面有特殊才能(特别是音乐、美术、体育方面),就可以被免试录取。除此之外,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以及所在社区的表现也是考察的内容。另外一些高校,特别是私立学校对本校校友的子弟也给予一定程度的优先考虑。
  
  3 美国大学入学选拔制度对我国高考改革的启示
  
  自恢复高考的30多年来,我国的高考招生制度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我国大学提供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同时,高考制度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中确立了它的科学性、公平性和权威性,也得到了广大考生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为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为了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应适时地、谨慎地进行改革。
  3.1 综合考虑、择优录取,找到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现在我国的大学录取还是以高考分数为主,虽然不断也提出要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和智育相结合,但始终都未形成一套除高考分数以外的评价模式。素质教育也因为找不到突破口,而渐渐形式化了。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应在大学录取选拔工作时增加多种因素考量,这样才能让这些缺失的因素贯彻到教育当中,也才能为高等教育提供优秀的人才,建设一流的大学。考量的方式也可借鉴美国的综合的评价模式。
  3.2 多种考试类型、多次考试机会,突破“一考定终身”
  我国现行的高考,还是一年一次,这样难免造成“一考定终身”的现象。随着高考的社会化,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越来越大。增加考试的次数和考试的种类,可以在很大程度改善这一现象,多次考试可以提高测量的效度,减少学生的考试压力,有利于学生真实能力的发挥,从而提供可靠的成绩报告结果。多种考试类型,可以让学校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考试,让考生有更多选择。
  3.3 推进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建立有效监督机制
  2003年起,我国开始进行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现已先后在全国76所重点高校进行试点。虽然这个招生比例不大,为招生人数的5%,但是一次积极的尝试与改革经验积累。当然,也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其招生透明化、公开化。监督和评判的目的, 是为了把自主招生做得更好, 而不是抓住了某些缺点, 就从根本上否定自主招生,这种立场是不足取的。我们相信只要执行和监督到位,无疑会为高校招生改革提供许多可贵的经验,也是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
  
  参考文献
  [1] 符娟明.比较高等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149~163.
  [2] 林慧青,苟人民.高考30年 在改革中前行[J].中国高等教育,2008 6~27.
  [3] 吴世淑.国外高等学校招生制度[M].南海出版公司,1992 140~159.
  [4] 李宁/刘本武.美国大学招生考试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08.65~68.
  [5] SARA RIMER.SAT Changes Policy, Opening Rift With Colleges. [J]. the New York Times. 2008 http://www.nytimes.com/2008/12/31/education/31sat.html_r=1.
  [6] MICHELLE SLATALLA,ACT vs. SAT. [J]. the New York Times. 2007 http://www.nytimes.com/2007/11/04/education/edlife/guidance.html?scp=1&sq=ACT%20vs.%20SAT.&st=cse.
  [7] PSAT/NMSQT The Preliminary SAT/ National Merit Scholarship Qualifying Test http://www.collegeboard.com/student/testing/psat/about.html.
其他文献
电子政务的应用与发展时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信息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高校要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必须更好地加强管理,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高校发展电子政务是高校
一把法国南部的户外剧院椅、一只被未知旅行磨损了的旧皮箱……在斯特哥尔摩,Edin Memic Kjellvertz和他太太Lina Thofelt开设了Dusty Deco这家令人着迷的家居中古店。店里售
摘要 边塞诗的繁荣是唐代诗歌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在承袭前人创作基础上的结果,它历经汉魏南北朝乐府,隋代边塞诗歌的积累而在初唐逐渐走向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摆脱了宫廷应制诗的瓶颈,初步成为了诗人手中用以表现个人胸怀抱负的突出体裁。本文试就初唐边塞诗的发展勾画出这一重要过程。  关键词 初唐 边塞诗 发展 梳理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是浴血沙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途径不是单一的,更多的院校选择强化发展特色,以特色带动综合,走创建高水平特色大学的道路.特色学科建设则是特色大学建设的一项龙头工程.本
石头城访新建新建住在石头城一幢楼的二层,走上一段露天楼梯,到达一个平台,陆逸笑盈盈地把我们接进家门。新建从藤椅里站起来,与我们一一握手拥抱,面色红润,笑容亲切,大概认
随着课改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本着“务实、有效”的教学目标,开展了深入的课堂探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语文课堂最需要的是朴实简单,只要打通阅读中的三个环节,即教学生读通文本、品读字词、读活意涵,就能使阅读教学大放异彩。  一、读通文本,理顺文脉  在文本通读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完成两个方面的阅读任务:一是鼓励学生认真预习,看准字形,读准字音,读懂字义,教师针对生僻字词、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推出后,一些思想靠前的教育工作者紧跟时代步伐,探索出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深度推进课改的今天,教育领域也迎来了自己的“新常态”,这是一场课程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法的全方位变革。如何构建语文新常态课堂?笔者结合自身在班级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拆障”: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在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总是以先知先觉的权威面目呈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留下“威
又到了秋高气爽的金秋时节,拍摄红叶是摄影者每年秋天的保留节目之一。那么怎样才能将红叶拍出满意的效果呢?    古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此时诸如北京的香山和八大处等地的大片红叶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外艳丽。尤其在每年的十一月,更是层林尽染姹紫嫣红,山间路旁的红叶红得各有特色和韵味。以下几个要点,将助你拍出别有韵味的红叶。  1.首先是构图。拍摄红叶构图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但主要是全景构图、局部构图
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大学生民族观状况关系到国家未来民族关系的走向,因而,研究当代大学生民族观状况,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上海M学院大学生民族观调查数据为依据
一、大学后继续教育的主要对象的定位rn1.定位大学后继续教育的主要对象的原因rn目前,我国继续教育事业方兴未艾,蓬勃发展.传统的学历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