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评价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jjc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武汉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简介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专业,而在国内却是近十年才发展起来的,武汉大学是国内开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较早的学校之一。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998年教育部在正式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时,明确规定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通过专业建设与发展培养新型的公共事业复合型专业管理人才,以适应我国社会改革与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却十分惊人。从1998年该专业在国内出现,到2007年底,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高等高校从最初的2所已经发展到400多所。该专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当然,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武汉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沿革
  武汉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其前身为创建于1986年的原湖北医科大学卫生事业管理专业,1998年原国家教委(以下称教育部)调整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目录后,原湖北医科大学于1999年开始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学制五年。2000年,四校合并后新的武汉大学成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归并到新的公共管理学院,学制也调整为四年。目前,武汉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归属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几经调整后,该专业在各方面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二、武汉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历史演进
  
  (一)专业课程体系的内涵
  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一般认为,专业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全部课程及其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高等学校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反映一个专业所开设的全部课程,包括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及其之间的比例关系上。
  专业课程体系应当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进行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否。高等学校专业培养目标是各专业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它是由特定的社会区域(如教育工作领域、医疗卫生工作领域、工业生产领域和农业生产领域等)和特定的职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
  


  专业课程体系实质上就是专业教学内容的有机组合与统一,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保证人才质量的根本要素,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知识基础。显然,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的纲领和灵魂,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反应。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应该紧紧围绕其培养目标来进行。
  早在1998年,教育部就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明确界定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现代管理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一般管理方法、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能从事公共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
  综上所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当紧紧围绕其培养目标和要求来进行建设,同时也必须兼顾学校和学科的自身特点。
  (二)武汉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历史演进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武汉大学、公共管理学科自身发展主要原因,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几经调整,直至2006年才趋于稳定。
  1.第一阶段(1999年—2000年)
  这是我校公共事业专业课程体系探索阶段。
  1999年,原湖北医科大学成为湖北省首家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招生的高等院校,开始了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之路。
  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学分制培养方案(1999级,五年制),该专业总共开设了54门课程(不含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下同)中,总学分202.5(含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21学分,下同),其中医学类课程有17门,占总课程数的31.5﹪,学分83,占总学分数的40.1﹪;全部学分中,必修课182.5分,约占90﹪,选修课20分,约占10﹪。
  从上述方案中可以看出,该课程体系存在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课程数和总学分数都较多(与学制五年有关,更与其培养目标与模式相关),二是医学类课程及学分所占比重较大,三是选修课比重偏低。
  2.第二阶段(2000年—2003年)
  这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新定位阶段。
  新的武汉大学成立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从原来湖北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归并到新的公共管理学院,这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专业平台与学科背景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武汉大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包括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等五个研究方向,拥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社会保障基地,公共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全国首批公共管理硕士学位(MPA)教育培养单位之一。相比国内其他院校,武汉大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历史悠久,师资及科研等实力雄厚,各二级学科门类齐全,整体发展水平在全国居于领导地位,享有很高的学术声望与地位。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利用武汉大学这一全国知名综合性大学的背景和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强大的优势建设和发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重新定位是该专业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先后于2000年和2003年两次对包括课程体系在内的培养方案进行重大改革(下以提及的调整后的数据均以2003年方案为依据)。
  首先,对学制进行调整,由原来的五年制改为四年制,总的学分数由原来的202.5分调整为2003年方案中的155分,下调幅度达到24﹪左右。
  其次,对开设的课程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整,这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总课程数减少,由原来的54门调整为48门,其中医学类课程数大幅度下降,由原来的17门调整为3门(分别为医学概论,预防医学和社会医学),下调幅度达到近82﹪;二是开设了公共管理者一级学科10门公共平台课程,分别为管理学、公共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宏观和微观)、公共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学原理、公共政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理论等;三是,全部课程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必修课学分为109分,比重由原来的约90﹪调整为约71﹪,而选修课学分比重则上升为约29﹪,增幅度较大;四是在大幅减少医学课程的同时,增加了与医疗卫生相关的经济、管理等课程,如药品经济,药事管理、健康社会学等。
  3.第三阶段(2006年—至今)
  这是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新阶段。
  以武汉大学提出的“厚基础,淡专业,宽口径”的学生培养新模式为依据,结合该专业招生和毕业生就业等因素,本专业于2006年秋再次调整了课程体系。与前两次相比,这次调整的力度不是很大,总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拓宽培养口径,除此之外,课程数和总学分适当减少、一级学科平台课程不变、减少医学课程、加大选修课比重。
  根据课程体系调整的指导思想,新方案中总的课程数由48门下调为44门,学分数由155下调为132(不包括实践教学与毕业论文共14个学分,毕业生必须获得140个学分),医学课程仅仅保留了一门“社会医学”,选修课比重由原来的约29﹪上升为约31﹪。调整后的方案最大特点是培养口径进一步拓宽,更加突出了公共事业管理涉及的各个领域及发展前沿,课程具体表现为:增加了公共金融与投资、非营利组织营销、教育事业管理、科技事业管理、文化管理、公共安全管理等众多涉及公共事业领域的主干课程。
  
  三、对武汉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分析与评价
  
  公共事业管理是个新兴专业,就全国范围来说,发展迅速,但问题也十突出,特别是课程体系的建设更是五花八门,有的甚至离教育部制定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总得来说,武汉大学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比较科学合理地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和良好的社会反响。
  (一)对课程体系方案历次改革的评价
  1999年,原湖北医科大学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结合该校的学科特点及其整体发展等因素,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于卫生事业管理方向,这是比较科学和合理的。众所周知,卫生事业管理具有自身的特点,它承担着提高卫生机构管理水平,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使命。作为卫生领域的管理人员,对医学知识有一定的综合了解是十分必要的。原湖北医科大学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须适应社会对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并充分发挥医学院校自身的学科优势,突出医学特色。因此,医学课程就理所当然成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也成为其区别于其他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但是五年的学制以及较高的学分设置,一方面延长了本科阶段的学习时间,同时也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此外,选修课的比重过小,减小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不太利于管理人才的培养。
  2000年和2003年的两次重大调整,顺应了改革和发展的潮流,更符合武汉大学的实际情况和公共管理学科的优势与特点,在全国开创了以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为平台,综合利用各二级学科的师资、科研等资源优势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先河,也彻底改变了各专门高校(如医科类、师范类、财经类等高校)轻管理重所属专业的传统,实现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质的飞跃。特别是公共管理各二级学科专业统一开设10门公共平台课程、扩大专业选修课程的培养方案,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与2005年国家公共管理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公共管理类本科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相吻合,而且我们所建立的平台更大、更宽。
  2006年,在武汉大学强调“”的学生培养新模式和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紧张的背景下,该专业课程体系再次调整,调整的重点是在坚持卫生事业管理为主的基础上减少医学课程,同时增加其他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的相关课程。
  (二)现行课程体系方案的优势与不足
  现行方案是在2000年和2003年两次重大调整之后的又一次调整,与前两次调整相比,这次调整是在坚持原有专业定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了“厚基础,淡专业,宽口径”的指导原则。经过三年的实践,其优势和特色正在逐渐体现出来,但是其不足也是比较明显的。
  1.优势和特色
  主要表现在:
  首先,与教育部制定的培养目标与要求十分吻合,体现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现行方案包含了大量体现现代管理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管理技术与方法的经济、管理等课程,10门专业平台课的建设强化了该专业的公共管理学科背景,这完全符合教育制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同时,保留了大量社会医学、卫生经济、卫生法学、医疗保险等卫生经济与管理方面的课程,体现了该专业偏重于卫生事业管理的专业特色。
  其次,课程体系内部结构更趋合理。这主要体现在:进一步明确了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核心专业课以及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对通识教育课又细分为通识教育必修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核心专业课(即专业方向)又细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一律为必修课。所有课程总学分132分,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另外设置14学分,此学分为必修学分,毕业生取得140学分以上就可毕业。学分具体构成及比重见表1。
  第三,为毕业生就业途径的拓宽奠定了基础。该课程体系由于较大程度上实现“厚基础,淡专业,宽口径”的指导精神,毕业生的专业基础和相应的学科基础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学科视野也更加开阔,就业已经远不限于从事卫生事业管理工作了,企业、政府、教育,文化、金融等部门都将成为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事实上,从最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没有实行此培养方案的毕业生就业去向已经反应了这种变化,而新方案下的毕业生必将进一步强化这种趋势。
  2.缺限与不足
  尽管该方案的特色和优势比较突出,但仍然不能忽视其存在的缺限与不足。
  (1)课程结构不尽合理。这主要体现在:一是选修课和必修课比例不太合理。在全部146个学分中,选修课只占43分,其中包括全校通识选修12个学分,在31分的专业选修课中,大部分是指定性选修课。实际上,可供学生选修的学分是比较有限的,这必然会降低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灵活性。
  二是实践课与理论课比例严重失衡。武汉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只有14个学分,其中还包括了毕业论文6个学分,所占比重不到全部学分的10%。这与公共事业管理这样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很不相称。
  (2)课程内容不够完善。首先,新课程体系方案,在加大公共管理平台课程建设的同时,增设了不少其他诸如文化管理、教育管理等课程,培养口径确实拓宽了,但实质上也显得有点杂乱,淡化了本专业的专业特色;其次,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一些方法课程明显不够,如国内知名大学本专业普遍开设的“公共管理定量分析”等课程,我校却未设置;此外,现行方案中没有开设专业外语课程。
  (3)课程的学期安排也存在不合理之处。主要是各学期的课程教学不太平衡,总的来看,第一、第二学年安排的课程偏多,第三学年有点偏少;另外,专业方向课大多开设在第三学年,第一学年几乎没有。
  
  四、进一步完善公共事业管理课程体系的几点建议
  
  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状况,结合武汉大学及公共管理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提出以下进一步完善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几点建议。
  1.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对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进行科学合理定位
  以公共管理学科为平台,把我校公共事业管理定位卫生事业管理方向,适当兼顾其他方向,这是比较恰当的。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利用好武汉大学医学、卫生等相关学科的优势。目前在编教师中大部分具有医学或卫生等学科背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优势很可能不复存在。因此,着眼于未来,在保持现有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特色的同时,应当重新思考和选择新的专业方向,那些符合社会发展又有强大需求的专业方向,如应急管理、文化管理等方向可以纳入选择的视野。
  2.增设选修课程,提高选修课程的比例
  在学生毕业应该获得的总学分不变的前提下,增设其他具有方向特色的选修课,如文化管理类或者应急管理类课程。以此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也更能体现出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与爱好,从而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3.适当增加实践课的比例,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现代管理理论知识和管理工具方法,尤其要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因此,课程体系中应当适当实践类教学课程。各有关方面应当加强与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公共事业组织之间的联系,创造条件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公共事业管理,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管理技能的必要途径。对这些实践工作可以设定教学大纲和教育目标,学生达到要求则给予相应的学分。
  4.增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外语课程
  通过专业外语的教学,使本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常用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术语,了解专业英语和大学公共英语的异同点,熟悉公共管理英语的翻译技巧,掌握基本的汉译英与英译汉的方法、培养基本的英汉互译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管理专业英文资料的能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外语课程的主要内容应当包含管理职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卫生事业管理理论、公共部门改革、公共政策的实施、公共部门市场化等主要理论和知识。重点是结合公共管理专业课程,培养学生阅读管理专业英文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5.调整和改善师资结构,适应新的课程体系
  武汉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当前的师资,其教育和科研背景主要集中在医疗卫生等领域,管理、经济以及法律背景相对不足,且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拓宽培养口径特别是如果要增设专业方向,就必然要调整和改善师资结构,通过现有教师转型和引进高水平具有各种相关教育背景的年轻教师是加强师资力量和改善师资结构的必然选择。
  
  作者简介:石超明(1970—),男,博士,武汉大学公共管理流动站在站博士后,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上周公布了一季度的宏观数据,尽管7.4%的GDP高于市场所预期的7.3%。但这恐怕并不如市场想得好。同样是GDP,其环比折年率仅才5.6%,显著低于去年4季度,表明经济动力显著衰竭。名义GDP增速为7.9%低于13年的9.5%,显示通缩严重。  “经济差,刺激出”。这是凯恩斯主义无可争辩的真理。事实也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两会之后,在第一次常务会议上,稳增长便果断提出。从3月底国务院公布了铁路、棚
新一轮“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首席谈判代表会议7月12日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闭幕。在为期一周的谈判中,TPP谈判各成员国在就业和健康议题等方面达成一定共识,而
推荐理由:rn褚时健,是一个在中国烟草史上举足轻重的名字,这是一位将地方工厂发展成世界行业巨头的能人,临近退休却折戟沉沙.rn十几年后,褚时健的名字因为褚橙享誉大江南北,
期刊
去年以来,我省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让农村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各类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农民增收的渠道多起来,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营的集
期刊
初中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阶段,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其可以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在新课改背景下,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让
期刊
高职学院和大学一样同样是中国的重要院校,二者的区别只在于培养的人才类别的不同,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偏向于技能型.他们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出专业型人才,为社会发展注入新鲜
期刊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可以适应新课改的教学形势,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也得到了创新.以往在进行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时,主要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学生们只是被动的接收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伟大的辉煌成就,但也积累了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比如结构不合理、不平衡,资源与环境不堪重负等。要想解决这些深层次的矛盾问题,根本的途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