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粒大米,汽车拉走”的启示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ba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感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工。除了亲自体验外,还需用心感受。“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感受非常重要,有些感受会影响一生,不但能够改变他们对数学的态度,甚至能够改变他们的命运”。
  二年级学生对数的认识还停留在“百”的水平。10000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而认识1万是学生认识更大的数的基础,建立1万的大数观念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在“生活中的大数”这一单元,教材中只涉及到了万以内的数的组成、读写、比较大小等知识,缺少对1万的体验活动。教师不可能依次按照一个一个地数、一十一十地数、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完之后。让学生看这10000根小棒。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去亲自体验后,用心去感受。
  
  第一层次:课前调查,丰富感性认识
  
  一碗花生米( )粒
  一碗黄豆( )粒
  一碗玉米( )粒
  一把大米( )粒
  汇报交流时,孩子数一碗花生米的粒数有所不同,教师追问:为什么你们数的个数不一样呢?
  生:也许我们碗的大小是不一样的;碗大,装得就多:
  生:也许我们数的花生米的大小不一样,花生米小,装得就多;花生米大,装得就少。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课前参与,通过动手操作和调查,感受生活中的数无处不在,而且让学生感觉到同一事物具有不同的测量属性,每个个体所占的体积很小。
  
  第二层次:课中猜想,产生认知冲突
  
  10000粒大米,用( )可以装走。
  A、书包 B、麻袋 C、汽车 D、大碗
  62.5%的学生选择汽车,25%的学生选择麻袋,8.3%的学生选择书包,4.2%的学生选择大碗。
  对于这道题我也访谈了一部分中年级的学生,有的学生脱口而出就是“汽车”:认为大数需要的工具也大。这里学生忽略了同一事物不同的测量属性。
  于是我拿出事先数好的10000粒大米,让学生看这10000粒大米所占的空间,学生和老师们都愕然,对用大碗装走都有些半信半疑,于是我顺势让学生回家去数这10000粒大米,并且把数的过程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不同,学生的认识与理解也必然是丰富多彩的,设置并利用“矛盾”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企盼、渴求的心理状态,同时也可以展示学生的多样思考,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建构与理解。
  
  第三层次:课后实践,纠正认知偏差
  
  学生积极性特别高,和家长一起数起来。许多家长也不信能用碗装走,他们心中的工具是书包。
  学生数完之后,汇报了自己数10000粒大米的过程。
  设计意图:在这个充满矛盾与困惑的过程中,学生的内心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他们的思维高度集中,思考投入、辨析热烈,矛盾的创设为学生思考的深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生:我先数出10粒,十个十个地数出100粒,然后又数出这样的10堆,十个一百就是一千;把1000粒放在一堆,再数出这样的10堆,十个一千就是一万。
  生:我们全家进行了分工,我数4000粒,爸爸和妈妈分别数3000粒。我先一个一个地数出10个,然后10个10个地数出100粒,接着用估计的方法数出这样的10堆,是1000粒:再以1000粒为标准,估计出这样的4堆就是4000粒。
  生:我先数出10粒,十个十个地数出100粒,然后又数出这样的10堆,十个一百就是一千;把1000粒放在一堆。叔叔帮我称了称,然后再乘10,得出的大米大约是10000粒……
  亲自数10000粒大米之后,我又布置了一项任务,让学生跳绳10000下,并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10000这个大数。
  汇报交流。
  (1)10000张纸,有多厚?
  学情预设:一张纸摸一摸有多厚,两本数学书大约100张纸,你知道10000张纸摞起来有多厚吗?用手比比看。这里有解题策略的引导——找参照物,去类比。
  师说明,10000张纸如果从地面摞起大约有1米高,大约到老师大腿根部。又是一片哗然,现实与猜想再次相撞。
  (2)10000个人,有多少?
  (我们学校大约有1000人,想象一下几所像我们这么大的学校的人数,大约是10000人?)
  设计意图: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知道了10个一千是一万,到底10000是多少,孩子的感知并没有建立起来,为此,设计了感知真实的事物,不断调整学生的认知偏差,再次体现培养学生的数感,让新的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3)我跳绳大约每天跳100个,大约需要跳3个月;妈妈跳绳每天1000个,大约10天就能跳10000个……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间接地理解10000到底有多大。
其他文献
摘 要: 体育承载着健身育人的重任,体育课堂中的“有教有育”贯穿于课的始终。本文从“有教有育”的再认识入手,结合课例就如何优化教学设计以及实施策略进行实践思考,为实现学校体育的健身育人宗旨提供参考。  关键词:“有教有育”;课堂教学;再认识;设计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1)02-00-02  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要充分发挥体育的育
三年级学生初入习作殿堂,刚从“写话”过渡到“习作”,难免会碰到很多困难。如何帮助学生解决习作难题,是每位语文教师沉甸甸的责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习作明确指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确,让学生愿写和乐写是习作教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近年来,笔者尝试“快乐写作”教学方法,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所谓快乐习作教学,就是从研究学生习作心理出
我们在描写具体的事物时,应注意事物的动态与静态,把它们写细致,写生动,才能表现出事物的特点来。课文《威尼斯小艇》在这方面很突出,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把威尼斯小艇的特点与作用写得栩栩如生。其中的第二自然段写了威尼斯小艇的样子: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一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第二句话的:  [教学片段
关键词:一校一品;学校体育;特色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5-0021-02  我们之所以强调进行教学改革,推出“一校一品”,其实是为了关注青少年体育健康整体下滑的问题。但是在青少年健康水平持续下滑的大背景下,有的学校,有的地区,甚至有的省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却在提高,如河南郑州市金水区、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他们的学生健康水平在提
一、主办单位  《体育教学》编辑部  二、参赛人员  全国所有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教研员、教练员、体育教师和体育师范生  三、时间安排  征集时间:2021年1月20日—2021年5月31日  四、活动内容  (一)全国学校体育器材优秀创意设计征集标准  1.围绕新旧器材开发,创新设计;  2.立足器材深度挖掘,策略巧妙;  3.适合常态体育教学,简单实用;  4.表述框架结构合理,文笔流畅。
摘 要:认识与分析不同主体视角下“好课”的基本特征,便于教师把握“好课”标准,有利于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对多元主体视角下“好课”基本特征分析,异同比对,提出了今后体育课教学的加强点,对于提高体育课教学有效性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多元主体;“好课”;基本特征;认识;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12-0035-04  评价一节
评课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好的评课不会仅仅局限于技术主义的视角,它更关注课堂的本体性意义,从而引发你对教学的深层思考。  本刊特辟专栏,邀请王崧舟老师就典型课例进行评点。欢迎大家提供案例,并就王老师的点评发表感悟……    洪丽玲老师执教的《桥》一课,我是含泪听完的。在她的课堂里,我被深深地卷入了一种所谓的“审美自失”的状态。在她和孩子们共同营造的精神家园中,我的人性得到了舒展,思想遇到了冲击,心
儿童阅读应该轻盈,像呼吸一样自然。我们凝视自然,就可洞悉:鸟儿因为轻盈,所以能够在天空飞翔。自由飞翔令人心旷神怡,轻盈是快乐的前提。这种“天高地阔”“我心飞翔”的凌空快感应该是儿童阅读的正宗感觉。儿童喜欢简单的快乐。和他们的年龄相称的也只能是轻松、轻快、轻盈的阅读——“轻阅读”。  轻阅读,是真正的儿童阅读。和重阅读说再见,是我们的应然选择。真正实现儿童阅读由重转轻的转向,我们语文教师首先要研究儿
《爬山虎的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篇课文,入选了诸多版本的教材。之所以编者们都对它青睐有加,我想最大的原因是文章本身散淡的语言、恬静的笔法、恰如其分的描写,足以成为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典范。尤其是其中闪现着的对事物细致观察的习惯,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文章作者叶圣陶先生,是语言大家,更是资深编辑,一向以平实、质朴、凝练、精粹的语言风格著称,我们教材中的《荷花》也是他的作品,其语言的形象传神可见一斑。另
【重点段解读】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这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课《三顾茅庐》第3自然段中的文字。课后练习第5题作出了这样的要求:认真读读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由编者意图可见,引领学生品味写景文字并学会仿写是教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