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识字的可行性实验及其理性思考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an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是关于幼儿识字研究的教育实验报告。全文对这一教育实验的意义、实验对象、时间、内容、方法,以及实验的结果进行了较充分的阐述与分析,揭示出幼儿识字的特点及规律,并据此提供了符合幼儿特征的识字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关键词:幼儿识字实验 特点 规律 内容 方法
  
  一、实验目的
  
  近年来我国几万名婴幼儿识字实验表明,科学的识字教育对婴幼儿的全面发展是有益的。特别是科学家已证明,拼音文字主要是音码在左脑上发生作用的单脑文字,而汉字是音码、形码、义码在左右脑上同时起作用的复脑文字。幼儿学习汉字,有利于右脑开发。又指出:“两三岁孩子不识字,六七岁上小学才识字,就像两三岁不会说话,六七岁才开始学说话一样,是不正常的。”那么,怎样对两三岁幼儿进行科学的识字教育呢?要搞清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两三岁幼儿的识字特点,即认知特点。为了确切地了解幼儿的认字特点,以便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制定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识字方案,以及提供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识字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幼儿在识字的同时身心获得更好的发展,笔者在本园进行了识字教育的实验研究。
  
  二、实验对象、时间、内容和方法
  
  实验对象:本园小班14名2~3周岁幼儿(未经挑选)。
  实验时间:1个月。在幼儿园日常活动的情境中,利用每天下午15分钟的汉字认读学习时间进行实验。
  实验材料:主要选用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浅显易懂的识字卡片和小短文(即用识字卡片上学过的汉字组成的小短文)。
  实验方法:采用纵向、追踪研究的方法。
  实验步骤:第一步,看图(或者看物)识字,根据幼儿认读汉字的多少,了解两三岁幼儿在识字教育过程中掌握识字量的最低水平和最高水平;第二步,相互比较。10个汉字为一组,一组笔划少的汉字与一组笔划多的汉字相比较;一组字、词、义熟悉的汉字与一组字、词、义生疏的汉字相比较;一组字词可理解的汉字与一组字词不理解的汉字相比较;一组给予讲解意义的汉字与一组不给予解释意义的汉字相比较;一组有直观形象的汉字与一组没有直观形象的汉字相比较。从中找出幼儿识字的特点。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结果
  将14名两三岁幼儿识字能力的最低水平和最高水平以及各组汉字相互比较的情况汇总作表。(略)
  (二)实验结果分析
  1.幼儿识字能力
  实验结果表明,两三岁的幼儿已经具备了识字能力。在识字教育过程中,被试幼儿不仅对认读汉字发生了兴趣,而且识字量和年龄增长成正比。被试幼儿平均一天识l~2个字,有的幼儿平均一天识3~4个字。被试幼儿1个月最少的识28个字,最多的识123个字。由此可见,两三岁幼儿已经有了识字的能力,这就为对两三岁幼儿进行早期识字教育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对所有被试幼儿来说,识字能力也是有差异的。有的幼儿识字,老师稍加提示就把1~5个生字记熟了;有的幼儿识字,经过反复认读后方能基本学会;有的幼儿则要借助图形反复认读才能记住。
  2.幼儿识字特点
  实验结果表明,两三岁幼儿最初掌握识字能力的心理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l)注意力的短暂性。由于幼儿的大脑发育还不成熟,注意力较弱,而且不稳定,时间长了容易产生疲劳。所以被试幼儿在初学汉字时,注意力一般只能集中3~5分钟,就是到后来,最长也不过10~15分钟。
  (2)识字的整体性。幼儿在初学汉字时,与成人不同。成人认知事物是先理解后记忆、先局部后整体,而幼儿认知事物与成人则相反。由于幼儿左脑逻辑思维尚未充分发展起来,认知事物主要是右脑整体性的模式识别,即整体认知起着主导作用。所以,幼儿在初学汉字时,根本不去理解偏旁、部首、表音、表意、象形等字的内部结构关系,而是把汉字看成一个个完整的、由若干线条组成的图形来识记。同时也可以看到,由于两三岁幼儿视觉、知觉的分化能力差,不能把字形的各个部分清晰地分辨开来,因而常常会把形体相仿的字混淆起来。如被试幼儿在识字时把“鸡”念成“鸭”,把”鸭”念成“鹅”,把“井”念成“开”。实验表明,幼儿整体认知能力不但形成早,而且具有很大的潜力。被试幼儿开始识字时10个字一组,每天学习10~15分钟,多数幼儿只用两三天就记住了。
  (3)识字的无前摄抑制性。安德伍德曾用实验表明:对学习字表有过大量练习的人,24小时后,新学会的字表只记住25%,而以前没有任何这种练习的人却记住同一字表的70%。这证明了前摄抑制对记忆的干扰作用非常明显。幼儿在识字教育活动中,具有无前摄抑制的优势,也是幼儿能够大量识字的重要原因。由于幼儿的记忆库与成人相比,相对几乎是空白,所以,幼儿在初学汉字时,很少有前摄抑制,这就为他们大量识字而不受干扰提供了可能性。
  (4)识字的直观形象性。一般说来,两三岁幼儿在初学汉字时,形象识记是不可缺少的,即借助具体表象进行的识记。它是通过对直观形象认读和再认等诸环节的训练和学习而实现的。实验结果表明,两三岁幼儿在掌握识字能力的初期,常常表现为凭借与字词有联系的具体形象来识记。如被试幼儿在认读“骆驼”二字的过程中,开始常常要翻到识字卡片的背面,看一看骆驼的形象,这样经过几次的反复再认,直到字词和具体表象建立了暂时的神经联系,借助具体形象的再认也就不需要了。因此,对于初学汉字的幼儿,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直观的、具体的事物引导幼儿认读。用直观、具体、鲜明的形象积极调动幼儿的听觉、视觉和言语动觉的协同活动,来增强识字的效果。
  (5)识字的选择性。实验结果表明,幼儿在学习汉字时,对于同时学习的若干字或词组识记的速度是不相同的。凡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和使用频率比较多的字词,如“爸爸”“妈妈”,或者有具体事物和图像做支柱的字词,如“虎”“狼”“熊”“狐狸”等教两三遍就记住了,并且,很长时间不会遗忘。而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和使用频率比较少的字词,或者没有具体事物和图像做支柱的字词,尽管字词的笔划少,如“九”“什么”等即使教数遍,还是难以被幼儿记住。这说明幼儿的识记是有选择性的,这与幼儿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以具体生动的表象为依据是分不开的。幼儿认读汉字的过程是字词在头脑中所产生的表象和联想所得的字音与字形建立暂时神经联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选择的字词越熟悉、越容易理解,或者选择的字词与事物和图像的联系越具体、越鲜明,识记也就越容易、越扎实。反之,幼儿对字词不熟悉、不理解,或者字词与事物和图像的联系不具体、不鲜明,那么字词的字音和字形就成为抽象的语言和符号,幼儿就很难正确掌握和巩固。
  (6)学习情绪和趣味性。实验还表明,在幼儿识字活动中,情绪与学习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的识字活动应该在他们吃饱睡足、精神饱满、情绪愉快的时候进行。要善于捕捉和积极主动地采取各种方法诱发和引导幼儿的情绪,使他们从识字活动中逐步培养识字的兴趣。这是因为幼儿在情绪高昂的时候,正是幼儿智力活跃,能够积极地感知、思维、想象和记忆周围事物的时候。所以,幼儿只有在这种情绪状态下识字,才能学得快、记得牢,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相反,如果在幼儿精神不佳、情绪烦躁甚至抵触时,强制他们识字,或者在幼儿识字活动中,不注意学习的趣味性、诱导对识字的学习兴趣,只求死记硬背,一味追求识字的速度和数量,不仅学得慢、记得不牢,而且可能加重幼儿的烦躁情绪,甚至会严重损害幼儿的身心健康,使他们极易产生恐学、厌学心理,对今后上小学学习十分不利。
  另外,实验结果还表明,幼儿识字和写字不宜同步。因为,写字对两三岁幼儿来说是一项高难度动作,它不仅要手部肌肉有一定力量,以及要有大脑言语运动分析器的参与和手指、手臂动作的协同,还要求幼儿有较长时间端坐的耐力和耐心。但是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很难控制用手握笔、运笔的精细动作,他们手部小肌肉的发育较为迟缓,肌肉内能量储存也不多,不仅灵活性差,且易疲劳;长时间端坐对幼儿生理、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也是巨大的。由此可见,在幼儿识字的同时,练习写字的做法是错误的。
  
  四、小结
  
  本实验结果表明,两三岁幼儿具备了大量识字的能力。那么,如何根据两三岁幼儿的识字特点,进行科学的识字教育呢?结合实验,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根据幼儿注意力的短暂性特点,每次对幼儿进行识字教育的时间不宜过长。最好在他们疲劳感还未产生时就先行停止。识字时,尽可能地采用多种形式,积极主动地诱导幼儿的注意力,以避免幼儿因为识字单调、乏味而注意力不集中。
  (2)根据幼儿视觉、知觉的移体认知特点,可以指导他们采用比较法来识字。识字比较法,就是对形体相仿的字进行比较,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幼儿只有通过识字比较,才能自觉地、细致地观察字与字之间的细微差别,使每个字在他们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这样,通过识字比较不但掌握认知汉字结构内部关系的学习方法,而且提高了视觉的分辨能力。
  (3)根据字的笔画多少对幼儿识字学习的影响不大的特点,不能以字的笔画多少作为幼儿识字难易的标准。也就是说,在幼儿认读汉字的活动中,教育者应该根据幼儿认知学习的心理特点,指导幼儿识字。不要以自己认为的“难度”代替幼儿识字的难度,甚至用自己的畏难情绪去感染幼儿。
  (4)根据幼儿具有无前摄抑制的优势,应该充分挖掘和发挥幼儿识记能力的长处。幼儿每天学习多少次,每次识多少字为宜,应该因人而异,视幼儿的智力、兴趣而定。如果幼儿天资好,学习潜力大,又爱学习,不妨学得多一些。不要怕“拔苗助长”或担心他们将来上学后不喜欢学习而不让他们多学。
  (5)根据幼儿易于形象识记的特点,应该遵循由具体到抽象这一认知规律,积极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形式和方法进行识字教学,促使幼儿将具体的事物和表象与汉字这一抽象符号建立牢固的联系。
  (6)根据幼儿识记的选择性特点,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复习巩固。可以把已经学习过的汉字制作成卡片,分摊在桌面上,让幼儿根据读音取字卡,或者用两三个字组成一个完整的词组。比比看谁取字卡或者组词既准确又多。
  总之,只有根据幼儿的识字特点,设计符合幼儿自己身心发展水平的识字方案,以及采用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识字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识字教育,才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维军.幼儿识字教育的探索[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2]肖少北,许尚侠.汉字学习对儿童思维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1,(11).
  [3]王云.幼儿识字教学初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
  [4]立言.当前幼儿园识字教学研究有待深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9,(08).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磨头镇中心幼儿园)
其他文献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Ⅱ第九课第41页有一幅插图,图下注释为“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幼童”。这幅插图不可能是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幼童。  第一批赴美留学幼童出发的时间是在1872年8月11日,留学幼童有蔡绍基、钟文耀、詹天佑等30人,由监督陈兰彬带领,从上海踏上了赴美的航程。清政府自1872年至1875年间先后派往美国留学的幼童共4批,每年一批,每批30人,总计120人。图片中幼童后面有“轮船招商总局”字牌
写日记,重在自觉,坚持天天去记,不要把它当作负担。只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持之以恒,不仅有助于增长知识,提高思想水平,而且也为写作积累材料,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但如果不注意日记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每天写的都是差不多的内容,形式还是千篇一律,同学们很容易感到厌烦,这样当然就不能达到写日记的目的。怎样去拓宽日记内容和创新形式呢?同学们可以尝试写以下几种日记:  1、数学日记。同学们每天都有数学课,都
4月16日 晴  妈妈的笑容就像春天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我生活中的每一天。  当我取得好成绩时,或者有了点滴的进步,我总能看到妈妈那欣慰的笑容。妈妈的笑容让我树立起更高的目标,自信无比。转眼,我已经是一个5年级的学生了,接连得到的奖状更使妈妈笑容常在,让我欢喜、让我欣慰。我的目标一步步的提高,妈妈的笑像是春天的阳光激励我进步,伴随着我成长。当我遇到挫折时,妈妈用慈爱的目光注视着我,微笑着对我说:“
11月10日 雪  今天,我们迎来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今年的冬爷爷竟然这么慷慨,这么大方,这么早就让雪花降临到了人间。  早晨,我刚睁开眼睛,就听见妈妈在喊:“好大的雪,快起床,李潇,下雪啦!”我一骨碌爬起身,穿好上衣,登上裤子,连拖鞋都顾不上穿就跑到了窗前。哇,好大的雪!好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树上、房顶上、大街上,到处是皑皑的白雪,马路两边停着的汽车也盖上了厚厚的、蓬松松、软绵绵的被子,就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