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学绘本为媒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mmm12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形结合是数学中常用的解题方法,它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能为学生提供清晰的解题思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数学绘本“生活中的螺线”的教学为例,从以“数”化“形”、以“形”变“数”、“数”“形”互变这三个方面,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绘本;数形结合;螺线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6-0018-02
  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思想始终贯穿其中:一年级的凑十法、破十法,二年级的有余数除法,四年级的植树问题,六年级的分数应用题……螺线因与圆形有相似性,虽然知识的跨度比较大,但是学生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因此,六年级的“生活中的螺线”这一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是非常有帮助的。
  一、以“数”化“形”,借助数列联想图形
  “生活中的螺线”这一课所涉及的“数”是数列,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列并不陌生,学生已经有过寻找数列的规律,并按规律填数的丰富经验。对于“形”,学生已经掌握了圆的有关知识,虽然从未接触过螺线这个名词,但是在生活中能够找到它的原型。教学时,教师只要引导有效,就能促使学生建立“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如图1)。
  师:请比较这两个数列,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相同点是都有0。
  师:对,0通常表示起点,那不同点呢?
  生2:第一个数列的每一个数字都是5,第二个数列是1,2,3,4。
  师:如果让你猜一猜每个数列后面的数,你认为会是哪些数?
  生3:第一个数列后面的数都是5,第二个数列后面的数是5,6,7,8···
  师:其实数和形是紧密联系的,看到5 ,5,5,5,你想到了什么图形呢?
  生4:正方形。因为正方形每条边都是相等的。
  生5:圆。因为圆的半径都是相等的。
  师:那么看到1,2,3 ,4,你会想到什么图形呢?请画一画。
  (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得到图2和图3两种情况)
  师:刚才我们说4后面应该是5,如果把5也画出来4应该和哪个数相连?5后面是几?还能不能往下画?
  生6:4应该和5相连,还可以继续往下画。
  师:这个图形的名字叫螺线。螺线和圆有什么类似的地方?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7:圆有起点和终点,螺线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生8: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螺线上任意一点到起点的距离不相等。
  生9:这条螺线之间的空隙都是相等的。
  师:这条螺线被命名为“阿基米德螺线”。因为伟大的数学家阿基米德是第一个研究它的人,所以用他的名字来命名。
  通过第一个常数数列中数字都相等的规律,学生结合所学图形的特点,根据四条边相等联想到了正方形,但是由于数列中项的个数是无限的,学生又联想到了有无数条半径、每一条半径的长度都相等的圆。显然,学生不仅从外显上有直观的感受,而且也能够从内涵上将数和形紧密联系起来。转化第二个等差数列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虽然数列不陌生,图案却从来没有接触过,但这是本课的重点,所以这个环节可以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并在学生反馈时抓住关键问题“4应该是和哪个数连起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把数列的特点进一步和螺线联系起来,明确4的后面应该是5,所以4应该和5连接,并可以连续不断地画下去,没有终点。教师通过设置挑战性的任务“看到数列你会想到什么图形呢?”,并以此作为关联点,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操作、探究、修正中经历由数到形转化的具体过程,进一步沟通“数”与“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掌握阿基米德螺线的特征。
  二、以“形”变“数”,根据图形研究数列
  “形”虽然有形象、直观的优点,但在定量方面还必须借助代数的计算。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形的性质或几何意义,把“形”正确表示为“数”的形式后进行分析计算(如图4)。
  生1:不一样,它旋转不均匀,离起点越来越远。
  师:把它也画成螺线会是什么样的呢?(出示图6)它所对应的数列是哪个呢?
  生2:看方格图数,得到0,1,1,2,3,5,8,13,21…
  师:这个数列有什么特点?
  生3:前面两个数相加得到后面那个数。
  师:这个数列叫斐波那契数列,用这个数列所画成的螺线叫斐波那契螺线。
  在生活中较具代表性的斐波那契螺线的现象是各种软体动物的壳,其中鹦鹉螺是最典型的。教师可出示螺壳横截面,让学生用手比画——想象螺线图——观察得出数列,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形到数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图形与数列之间的密切关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数”“形”互变,沟通内在联系
  生2:选B。
  生3:选C。
  ……
  师:为什么没有人选A呢?
  生4:两个数列的规律是不一样的,所以合并以后画出来的图形肯定不是匀称的,但不确定是选项B还是C。
  师:在方格纸上再画一画吧,看看到底是什么样子。画完后静静地想一想为什么。
  生5:选C。画出来就知道了。
  生6:选C。因为纵轴的间距小,横轴的间距大。
  生7:选C。数列0,2,4,6,8…是画在纵轴上的,相差2;数列2,6,10,14,18…是画在横轴上的,相差4,比纵轴多。因此就形成选项C的螺线。
  师:如何能让它形成选项B这样的螺线呢?
  生8:两个数列的位置交换一下。
  生9:先画横轴,再画纵轴。
  ……
  数形结合思想绝不是简单的由形到数或者由数到形的单向转化,更多情况下是两者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共同存在。在学生学习了阿基米德和斐波那契两种著名的螺线,并感知到了它们的特点后,笔者出示了两个不同的等差数列,让学生先不画图,而是在头脑中想象图像,然后直接判断图像属于哪种螺线,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上一环节所学的知识。最后,笔者设置了挑战性任务“把两个数列合并,合并以后画出来会是怎样一个图形呢?”,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并且为了能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设计了四个步骤:①独立在头脑中想象;②四人小组讨论并给出选择;③动手画一画;④反馈结果并探究其原因。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先由数列想象图形,遇到阻碍再通过画一画跨越障碍,得到正确的螺线图,最后通过螺线图回头分析成因,进一步明晰数列的特征,可谓是数中有形,形中有数,互相转化,密不可分。通过教师有意识、分层次的引导,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总之,数形结合是学生解題的捷径和钥匙,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也是数学基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摘 要】国家首次提出“研学旅行”的概念后,为了响应教育部对中小学研学旅行、社会实践的政策要求,研学旅行正逐渐成为学生课余时间的重要学习形式,研学旅行更是配备了专业课程开发导师,设计美工,研学导师等,根据教育部门对研学旅行课程的要求,针对中小学生特点和教育现状开发一系列专业课程。  【关键词】研学旅行;研学课程;湿地环境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研学活动作为学生成长中的一丝丝阳光和雨露,给予
近日,在上海举办的“农心杯”三国围棋擂台赛中韩主将决战。代表中国出战的柯洁执黑中盘战胜李世石,为中国队捧回“农心杯”冠军。这是近两个月来,柯洁第三次在重要赛事中击败李世石。1997年8月出生的柯洁,从2003年9月份开始学棋,曾获2007年全国少儿围棋锦标赛冠军、2008年世界青少年围棋少年组冠军。柯洁在微博上发表言论,公然约战AlphaGo(围棋人工智能程序)。柯洁坦言,他想把棋手的另一面展现出
倒映水中的错落的村屋、河畔的垂柳,伴随着傍晚时分袅袅上升的炊烟,犹如一幅刚描绘好的水墨画。傍晚时分,行走在烟雨中,看袅袅的炊烟从白墙黑瓦中升起,仿如进入了一个桃源仙境、画里乡村……  婺源县位于赣东北(江西省东北部),上饶市北部。婺源为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婺源东西分别与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景德镇毗邻,南隔铜都上饶德兴市与世界自然遗产“江南第一仙山”——三清山相望,北枕国家级旅游胜地黄山
一位提前读过本书导言的年轻朋友感慨之余,曾经发愁地问我:立爱!你觉得能“立”得起来吗?  我说,“立”不起来也得“立”!  实际上,怎么会“立”不起来?只要你“信”。恰恰是在本书终结的时刻,我才终于想到孔夫子在《论语》中已经发出的庄严宣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在人间许多立论都是有限的,那最后一块垫在脚下不可再撼动的石头(再“撼”就是自己拆台了)就是有“信”。“立爱”的前提也是一样,你得
[摘 要]“乘法分配率”对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难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的本质,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新知。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体验;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2-026  乘法分配律是加减法与乘除法之间的纽带,并不是单一的运算关系,相对于其他运算定律,它是比较难
大概是因为“业术有专攻”,科学家和诗,似乎联系不大。其实不然,如苏步青先生等,当年浙江大学曾有过一群喜欢写诗吟诗的科学家教授,他们还和文科的教授们组织了诗社,互相吟咏,那是真正的学者之间的“互动”,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而如今,除了听说现在的浙江大学有一个数学家的诗人(蔡天新先生),别的,似乎再没有听说过。  至于竺可桢,作为一个中国长老级的自然科学家,有人曾武断地说:“竺可桢没有写过诗。”不对。现在
教学语言是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和修养。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越来越多,但是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语言,只有把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学语言合理协调运用,才能使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朴素的语言背后蕴涵着深刻的教育哲理。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语言做一些阐述,主要是指口头语言。    一、把握课堂时空特点,合理应用教学语
【摘 要】本文结合当前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存在的反复跟唱、灌输式音乐教育以及游戏和音乐割裂式教育等不良现状,设计以“湾湾乐坊”为载体,开展了自助式音乐游戏的设计与实施研究。根据年龄特点搭建“加工体验区”和“玩乐展示区”,设计具有多元化、结构化、系统化的音乐平台。采取音乐主题任务驱动,幼儿全自助、半自助、互助方式,具体采用电教设备、教师介入、锦囊妙计、游戏手册、材料自助、示意图、以大带小、强弱结对的实施
“城市是什么样的呢?”那时候还没上学,伙伴小野总拉着我问。村里,我几乎一个月才回来一次。“没什么,很无聊,全是汽车,全是楼房。”我躺在田野里,闻着稻香回答。我喜欢乡村,我喜欢这稻香,我喜欢躺在这儿与伙伴数星星。  村里的伙伴都向往城市的生活。我却相反,我喜欢乡村,向往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  那时候,小野总叫上一大群孩子去山上野餐、玩游戏。玩累了,他们就让我讲讲城市。我挺得意的,在城市生活的我讲起了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人们不会忘记,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写下了划时代一页的“双十”革命派,彪炳千秋。  那是1911年10月10日,辛亥首义志士们以“亡清必楚”的英雄气概,通过持续八年的“抬营主义”,于当夜揭竿而起,经过八小时的浴血奋战,一举砸碎了湖广总督的国家机器,在“因武而昌”的地方,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政体。这一天,日后成为“中华民国”的法定国庆纪念日(时称“国节”)。  无独有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