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新闻生态下新闻传播活动的变动与优化路径

来源 :传媒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uliangaiju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数字新闻的常态化发展,新闻传播活动正在形成新的秩序.新闻传播主体原有的新闻观念被重构,新闻的接受者游牧于互联网的同时也要面对碎片化传播造成的“乌卡情结”.连接着传播者与接收者的数字新闻解构了新闻客观性与主观性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使二者共存于新闻作品中;情感元素在数字新闻的生产过程中被更多地运用,唤起受众的情感情绪或发挥“情绪代偿”作用,被纳入到新闻传播者的新闻理念当中.数字新闻形塑的环境使人们对技术的态度在技术乌托邦与“道德恐慌”之间徘徊,但对待技术最合理的方式应该是基于问题意识采取应对措施.为探究数字新闻生态中技术与文化的深度结合,本文浅析了数字新闻生态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数字新闻的负面影响以及纾困方案.
其他文献
晚清时期,为了应对当时中国所面临的重重危机,关学名儒刘古愚在陕西开展了一系列的实业教育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实业教育思想,他对实业教育的倡导和探索,不仅使当地的经济、科技面貌出现了一些新气象,而且还对近代关中的教育发展和社会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
快速发展升华的秦汉魏晋风俗画rn“今合金石而统观之,则知汉画之类别,凡三,曰传写经史故事,曰实写风俗现状,曰意写神怪祥瑞.顾实写风俗现状,意写神怪祥瑞,多为当时民间的艺术作品.”(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东方出版社,2008年)这一时期的风俗画,主要是墓葬中的壁画、漆画和画像砖,石窟壁画以及当时画家的绘画三部分.秦汉时期的风俗画题材,侧重于封建庄园主生活;魏晋六朝的风俗画题材,偏重于表现贵族、士人的生活风尚.
期刊
一rn社火,是中国农村在元宵节等岁时节日或庙会期间举行的,以村或社为基本单位,以迎春、祭神、接福、祈求、娱乐狂欢为目的的大型文艺游演活动.人们称这一活动为“过会”,在井陉一带俗称“闹玩意儿”.据《井陉县志》记载,自正月十四、十五开始,祭天地、敬宅神,武术花会人员敲锣打鼓,沿庙撒腊.
期刊
张岱是个爱热闹的人,晚明江南的风月场中没少留下他的踪影,南京秦淮河畔的旧院、杭州西湖的六桥、嘉兴南湖的烟雨楼、扬州的二十四桥……不过,细读张岱的诗文会发现,他混迹于风月场,基本上是以陪客的身份,主角儿不是他.正因如此,他才有足够的时间和闲情去细细地观察.在扬州,他多次陪着要买妾的朋友去挑瘦马,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扬州瘦马》,简净热闹的文字之后,还有一些沉重的东西.
期刊
20世纪以来,巴蜀地区出土了大量带虎纹的铜戈.虎纹铜戈中特殊的一类是所谓的“人祠虎纹”或“虎食人纹”铜戈,如1975年四川峨眉山符溪出土了一件人虎纹青铜戈,铜戈正面有一个头发双结、跪坐绑缚着的人像.1972年,四川郫县红光公社独柏村出土了一件人虎纹青铜戈,铜戈的正面有一个椎髻人头,反面有一个跪坐的人.
期刊
媒体融合的浪潮带来了全媒体的新闻(信息)生产传播方式,新技术和新范式冲击着新闻生产运作方式.本文从新闻内容生产和分发两方面分析了全媒环境中新闻生产面对的问题和应对策略,并试图从中发现传统主流媒体转型的创新要素.
信息技术在媒介变迁历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也不断促使传播主体发生结构性改变.本文通过对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以来党报的融合转型路径的分析,尝试剖析媒介形态变化背后的深层动因,以期为后续媒介研究和传媒实践提供可资参考的建议.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这一背景下,科技期刊也在品牌探索和市场探索中得以进步,进入了品牌战略时代.这也意味着,做好品牌建设工作,不仅是满足广大读者需求,提高读者认可度的有效措施,也是强化期刊市场占有率,促进其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尤其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期刊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基于此,本文将结合科技期刊品牌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探索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专业人士提供参考、借鉴.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媒体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更好地结合以实现有效传播.本文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阐述切实提升中国传统文化视听传播力的四个路径:一是文化价值的新角度诠释;二是故事化的叙述策略;三是仪式化的呈现模式;四是多角色的主持方式.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20年代和40年代均创办过一份名为《中国工人》的刊物,虽然刊物同名,但“质”却有所不同.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工人》视工人为需要被唤醒的对象,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工人》视工人为需要被教育的对象.从两份《中国工人》的发刊词中可探知中共的新闻思想由20世纪20年代苏俄式的宣传鼓动逐渐转变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化的党报理论.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工人》发刊词倡导的新闻思想及其报刊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成为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革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