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技术智能化下新闻传播生态的嬗变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12345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播技术的持续升级使媒体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平面到立体,对传播者的信息传播方式和接收者的阅读习惯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应用,传播技术智能化成为趋势,新闻传播生态面临变革。新闻媒体必须对传播技术智能化下的新闻传播规律进行积极探索,恪守新闻生产原则,创造出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产品。
  【关  键  词】传播技术;智能化;传播生态;新闻传播;沉浸式体验
  【作者单位】高渊,甘肃政法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基金项目】2020年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项目“ ‘去中心化’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地方政府舆论引导研究”(2020B-163)。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7.021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传播技术支撑下,新兴的传播平台、多元的传播方式以及多样的传播内容迅速改变了新闻的传播生态,新闻传播生态进入沉浸时代。传播媒介智能化发展过程中,新的媒介形态将受众置身于虚拟与现实结合的立体化空间,是对人的感官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综合延伸。智能化在新闻生产模式、新闻消费方式等方面对新闻传播生态产生了颠覆性影响,由此引发的沉浸时代也将助推智能化传播技术在新闻传播行业的普及。
  一、新闻生产与传播模式革新
  1.智能化采编播流程再造
  数据的采集和智能化平台的发展能够迅速采集新闻信息,5G全息异地同屏技术助力记者实现云采访,打破传统的到场采集模式。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助推下,新闻编辑与产品生成也逐渐实现智能化,MGC机器智能写作成为媒体生产新闻的常规化操作,国内一些媒体如澎湃新闻的“湃客·有数”、网易的数读纷纷借助大数据技术极速生产数据新闻;许多媒体开始探索AI 主播智能化新闻播报模式,如2020年两会期间,新华社结合5G与AI技术催生了3D版AI主播“新小微”,这款AI主播能够自由出入不同的演播室进行新闻播报,神态动作与真人无异。随着智能化传播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智能化采编播流程大幅提升了新闻生产效率,节约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弥补了人工在新闻生产上的缺陷,提升了新闻传播质量。
  2.智能化新闻信息传播
  智能化传播技术的大量应用,使得新闻信息的制作与传播逐渐形成以短视频为主。我国一些主流媒体不断探索新闻视频化的传播方式,在5G移动技术支撑下利用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制作新闻,并在抖音、视频号以及微博等平台中传播,拓宽新闻传播的渠道。同时,媒体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用户群像,令新闻产品的分众化传播成为现实,缩短新闻到达有效受众群的时间。大数据、算法推荐机制的使用更加科学、灵活,新闻信息智能化传播趋向性增强。
  3.智能化新闻传播产品升级
  借助AI、VR、AR等技术,新闻传播产品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平面化的新闻信息逐渐变得立体化,弱化了虚拟环境与现实生活的边界。而这种虚实边界被弱化的同时,也消弭了用户与新闻之间的传播隔阂,将受众从新闻信息的接收者变成新闻现场的一员。智能化新闻传播产品升级增加了新闻传播信息的层次感,丰富了新闻传播产品的趣味性,5G+8K+卫星的微延时、超高清实况直播加深了新闻传播产品的沉浸式体验,让用户全方位感知新闻现场的各个环节,有助于用户感受真实立体的新闻事件。
  二、新闻消费方式转变
  1.新闻消费心理的转变
  智能化传播技术催生了各式各样的新闻平台,为受众提供多元的新闻消费方式。在自主选择空间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受众由以往的被动接收新闻信息变为主动选取新闻产品。经过大数据推算,新闻信息实现精准化传播,受众越来越习惯智能化下新闻分发形式,由此,智能化平台也积极为受众提供自主筛查、经常访问记录等智能化模式,通过“平台推荐+自主选择”,提高受众在信息海洋中有效筛查信息的能力,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弹性需求的心理。
  2.新闻消费习惯的转变
  受众在信息量大、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越来越倾向于以“短视频+新闻”的方式消费新闻。短视频新闻第一时间调动起受众的感官系统,直观地将新闻内容呈现给受众,利于受众迅速捕捉信息重点。海量信息每时每刻都在涌进移动化传播平台,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时效性追求越来越呈现移动化、即时性、碎片化等特点。随着新闻信息差异性在智能化技術加持下不断缩小,受众对信息本身的价值关注逐渐转移到社交上,更加期待通过消费新闻找到群体,实现交流互动,从而达成情感共鸣。
  3.新闻消费体验的转变
  传播技术智能化发展下,受众对新闻体验的要求不断升级。受众从看新闻、听新闻演变成参与新闻、体验新闻,越发注重新闻传播的在场感和仪式感。如2021东京奥运会期间,新华社策划的《东京自习室》栏目用更多现场感的角度贴近网络用户,利用智能化传播技术缩小用户与奥运会之间的距离,满足并提升用户的新闻体验。
  三、新闻传播生态存在的问题
  传播技术智能化开拓了新闻传播的视野,尤其是沉浸式新闻体验不仅消除了用户与新闻事件之间的隔阂,还拉进了媒体与用户的距离。但在传播技术智能化为新闻传播带来利好的同时,新闻传播生态也面临更多风险。智能化技术使用的边界以及合法性、保障用户隐私等问题对当下的新闻传播生态提出挑战。
  1.用户个人数据与隐私的泄露
  传播媒介智能化发展离不开大量数据的收集和使用,数据量化了一切,不论是现实中的用户还是智能化创造的环境都被数据化。新闻采访眼镜利用AI+VR技术,能够在锁定采访目标的第一时间迅速生成其个人信息,这个过程中,科技的读数能力很难保证不越过用户隐私的红线。AI人脸识别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早已屡见不鲜,但AI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还存在很多争议,基于用户隐私安全问题的探讨从未停止。别有用心之人通过AI换脸技术制造的新闻令人难辨真假,不仅损害新闻当事人的隐私权、名誉权,还偏离了新闻传播的初衷。   2.沉浸式对大众情感与认知的冲击
  新闻传播活动在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在传播内容方面会严格把关,以往面对突发的灾难性事件,专业的新闻媒体能够准确把握语言和画面的应用,避免不适宜的传播。智能化时代,新闻制作与传播不再只是由专业媒体完成,而是人人都能通过智能技术拍摄、生成、发布信息,影响正常的新闻传播环境,没有经过专业性把关的信息,可能对大众情感与认知造成较大冲击。
  3.新闻工作者与人工智能的抗衡
  智能化时代,机器人记者、AI主播以及云剪辑师的诞生对新闻工作者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智媒体逐渐成熟的过程中,新闻生产领域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媒体对智能技术的应用成为必然。对于新闻岗位而言,一是传统新闻工作者的在岗比例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而相应减少不可避免;二是传播技术智能化对新闻工作者掌握新闻传播等方面的技能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工作者对智能化传播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工作,但与人工智能之间的抗衡也会持续下去。
  四、新闻传播生态建设的积极探索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媒体智能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技术更迭对新闻传播生态的影响,不只是内容生成和传播形态变革那么简单,更多地体现在法律自觉和道德良知层面。新闻媒体必须对传播技术智能化下的新闻传播规律进行积极探索,抢做智能技术时代的先行者。
  1.恪守新闻真实性,严守法律道德线
  传播技术智能化发展过程中,对新闻真实性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格。AI一键换脸、图片自动合成等功能在许多软件中成为基本配备,致使新闻造假变得更加容易。恪守新闻真实性不仅是对新闻专业精神的敬畏,还是赢得用户信赖的基石,用户对媒体的信任程度直接决定了用户对智能化新闻的信任度。而某些软件对智能传播技术的滥用和用户数据信息的非法获取早已突破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无论媒介环境如何,媒体都要严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以此划分数据采集和应用的合理界限,不能让精准化传播成为肆无忌惮窥探用户隐私的借口。
  2.智能化平台建设,沉浸式新闻升级
  技术对新闻传播行业的变革起到了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媒体融合发展已经对新闻传播生态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而传播技术智能化发展将又一次打破新闻传播生态现状。新闻传播行业应当在融媒体平台逐渐实现智能化发展,并利用媒介技术交互性的特点,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同其他智能化平台建立“去中心化”的大数据共享中心。同时,新闻传播行业应发挥智能技术对有效信息的抓取优势,从新闻生产、传播和效果分析上提升新闻传播效率,优化智能平台建设。
  早在2010年,诺妮德拉佩纳等人就提出沉浸式新闻这一概念,他们认为沉浸式新闻就是能让观众获得第一人称体验的新闻生产形式。十余年间,智能化传播技术下的沉浸式新闻不仅给用户带来第一人称的体验,还带来更加丰富的形式。沉浸式新闻应该以数据和场景为核心,打破传统的叙事结构,将新闻客观性原则纳入沉浸式新闻生产中,尽量减少智能技术过度应用导致的媒介偏见,确保用户的第一人称体验来自客观的新闻环境,而非受到智能化传播技术干预或是刻意制造。
  3.改变新闻生产定势,创新新闻传播模式
  传播技术智能化发展中,想要快速实现全套智能化传播技术应用还很困难,而用户通过VR、AR等拟像仿真技术实时接收新闻也不现实,但智能化传播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不应受到限制。新闻工作者应当改变新闻生产定势,将现有智能传播技术应用到新闻生产中,如2020年雷神山、火神山的慢直播视频,就是利用智媒体传播技术,通过记者的退场来达到用户自主参与的目的。所以,新闻生产中并不一定需要记者在场或者全程在场,在智能传播技术足以支撑的状态下,可以引导用户主动进场。
  随着智能化媒介技术的普及,媒体最终会从对智能设备的追逐回到新闻传播内容及形式的创新竞争中。媒体应该掌握用户对智能化传播技术的新要求,不断满足用户在沉浸式体验过程中的互动诉求。新闻媒体可以利用慢直播这种记者退场的形式,为用户互动留下更多的发挥空间,也可以利用新闻Vlog的形式实现用户与新闻记者第一视角的互动,还可以采用新闻游戏的方式激发用户的猎奇心理,通过人机互动带领用户进入更加沉浸的新闻世界。总之,新闻模式的创新就要从用户多个纬度的知觉共同发力,利用智能媒体尽量减少用户与新闻之间的隔阂,从事实与情感两个方面实现新闻传播的畅通性。
  4.颠覆内容分发形式,满足用户差异化需求
  尽管各种新媒体平台的崛起导致媒介议程设置的功能逐渐弱化,用户议程设置的能力越来越突出,但是在面对重大事件传播时,用户反而更愿意将议程设置的权利交还给媒介。因此,媒体在进行议程设置时,应大胆颠覆内容的分发形式,将议程的大框架直接呈现给用户,打破议程设置的局限性,推动用户进行分议程、多维度、多平台交互。
  传播技术智能化应用能够实现用户市场的超级细分,可以利用大数据等智能化传播技術实现内容的差异化传播。差异化传播能为用户呈现多元立体的新闻事件,用户既可以通过智能化传播技术进入沉浸式的新闻体验中,也可以通过新闻事实传播的立体性勾勒新闻全貌。内容的精准分发、精准到达,满足了用户的差异化需求,助力新闻传播效果的精准实现。
  传播技术智能化对新闻传播生态的重塑将大众带入沉浸时代,人工智能、5G、云计算等智能技术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渗透到新闻传播活动中。回顾新闻传播生态在互联网技术更迭中一次又一次的发展嬗变,我们不难发现,新闻传播发展每一次都能够实现创新发展。未来新闻传播生态的构建难以离开智能化传播技术的支撑,新闻媒体致力于沉浸式体验、在场感、参与感、互动性、全息化、直播态的新闻产品将成为主流。而新闻工作者要始终恪守新闻生产的原则,创造出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产品。
  |参考文献|
  [1]李靖. 新文科背景下数媒技术发展对新闻传播的影响[J]. 新闻研究导刊,2021 (11):48-49.
  [2]张书玉,陈锦宣. 智慧融媒体内容传播变现效能提升路径[J]. 中国出版,2021(4):11-14.
  [3]王勇,张子帆,宋梅. 传播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J]. 新闻论坛,2020(5):108-111.
  [4]宋彦明. 论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新闻传播的重要影响[J]. 传播力研究,2019(36):291.
  [5]杨学成. 5G时代的媒体智变[J]. 新闻战线, 2019 (23):39-40.
  [6]孟洋. 媒介融合中的新闻传播生态变化及重构[J]. 科技传播,2019 (10):68-69.
其他文献
在如今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全新阶段的背景下,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很大程度会影响其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尤其是随着经济结构的持续转型,企业传统工商管理思路及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此,文章阐述了积极优化工商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当前部分企业在管理能力、制度建设、结构优化以及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结合实际情况,从管理理念优化、制度建设、市场目标确立以及人才培养等角度,对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的企业工商管理模式构建思路和方法进行探究。
2019年11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行医疗收费电子票据管理改革的通知》,它指出,决定在2020年底全面落实医疗收费电子票据的管理改革,促使电子医疗票据在全社会广泛使用。电子票据较纸质发票具有更多的优势,也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但问题在实际运用中是不可避免的,本文针对实际应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思路。
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运行需兼顾不同主体利益,但传统集中式优化方法难以描述各主体之间的交易互动。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源荷双侧主从博弈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运行优化策略。首先,构建了以能源供应商(源侧)、园区服务商和园区用户(荷侧)为主体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整体框架;其次,建立了3个主体的详细模型;然后,利用Stackelberg博弈方法分析源、荷两侧的能源供应商、园区服务商与园区用户之间的交易互动,并以能源供应商、园区服务商各自收益最大和园区用户综合成本最小为目标,求解源、荷双侧博弈的纳什均衡点;最后,通过算例仿真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进入制度化、常态化的新阶段,其中既有各区域探索创新的贡献,也有青年作为先锋力量的贡献。从典型地区的实践探索与特色看,北京志愿服务体系注重顶层设计,上海是专业促进型的志愿服务体系,广东是融合创新型的志愿服务体系,浙江是本土根植型的志愿服务体系,四川是民间活跃型的志愿服务体系,辽宁是精神传承型的志愿服务体系。这些区域的典型经验,为中国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迪:要构建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彰显“一核多元”的优势,发挥“青年先锋”的作用,促进“区域创新”的发展。
白居易有诗云:“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一提到海市蜃楼,人们总免不了将其与“天宫仙子”“虚无缥缈”这些华丽的辞藻联系起来。然而,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我们更能通过特殊方式模拟出“仙境”中云雾缭绕的景色。而今天帮助我们营造“仙境”氛围的就是液氮这位神奇的小帮手。除了营造氛围,液氮还有其他特性,比如,让花朵瞬间变脆。快快进入科学魔法实验室里,看看液氮的神奇之
【摘 要】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高校学术出版迎来了“双一流”高校建设、数字出版浪潮以及国家政策支持的机遇,同时高校学术出版也面临市场竞争压力以及信息技术能力方面的挑战。数字出版时代,高校学术出版要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打造竞争有序的数字化出版产业链、建设学术书籍数字资源库、培养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完善出版社网站功能等举措来促进学术出版的数字化创新。  【关 键 词】高校出版社;学术出版
一、设计原理  流浪猫狗喂养装置需要利用Micro:bit板LED屏幕上的LED检测周围的光纤。在昼夜交替时光纤会有亮暗的变化,再配合水泵抽水、舵机转动角度,就能达到一天合理投放食物和水的效果。  在社区流浪猫狗集中处,把自动喂养装置放在一个雨淋不到的地方。社区工作人员每隔一段时间(根据流浪猫狗的数量来设定频率)为装置投放一次食物和水,解决附近流浪猫狗的食物和水短缺问题。  二、设计方案  1.最
一、研究背景日常生活用水主要用于清洁食品、洗涤碗筷、清洁地板、洗衣服、洗漱及其他。生活中,微污染水是指受到轻微污染的水,例如人们在洗脸时,没有使用或仅微量使用过洗涤剂的生活用水。二、实验原理及过程正渗透这一现象最早是在1948年被发现,法国人Nollet发现了鱼鳏在酒精和水之间的选择透过性,烧杯中的水分子会透过鱼鳏膜进入长颈漏斗,而酒精分子却能很好地被截留在长颈漏斗内o基于上述正渗透原理,本研究拟设计如下过程。
新中国建立后,周恩来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逐步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环保理论的中国化重构。以1973年第一届环保会议召开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保思想初步成型,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实事求是:社会主义中国也存在环境问题;第二,群众观点: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第三,为我所用: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第四,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第五,系统治理:打破部门、行政区划藩篱;第六,法制护航:推动我国环保制度建设;第七,理论自信:治理污染绝不走西方老路。
虢国墓地先后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发掘工作,为研究“虢”字本意与演变提供了丰富材料。虢季墓中出土了大量带有铭文的青铜器,这使得在一个墓葬整体中进行具有较强共时性的金文书体研究成为可能。通过对虢季诸器上“虢”字铭文书体的对比研究,探讨虢季诸器之间的内在联系;单个器物盖、器铭文差异的原因,并尝试分析其铭文书写的艺术风格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