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初中语文课堂做个减法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uohui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有电台评价,现在华语歌坛最动听的声音是歌手王菲的声音,理由是她的声音最干净。刚开始,笔者对这样的评价带有怀疑,声音的动听应该取决于演唱的技巧。但是后来,笔者听了很多歌手的演唱,确实深有体会。太多技巧的演唱是一种卖弄,而用纯净的声音传达给听者的是音乐里蕴涵的情感。
  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语文课也经过了很多形式上的变化。对语文课的感受,就像是在众多的歌手中寻找最动听的声音一样,笔者希望能找到最自然、最纯净的语文课堂。
  吕叔湘先生有句名言:“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既然是“教”学生“学”,就应该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可是,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太多地关注语文课堂的“包装”。笔者认为,要给语文课堂做个减法。
  
  一、内容要“小切口,深挖掘”
  
  很多教师有同样的感受,就是很多知识点反复讲,学生反复遗忘,所以才会出现语文教学不断重复的现象。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它独特的角度和表达的内容,所以我们要抓住它的主要特质,有意识地让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接受并深刻理解,从而达到真正融会贯通的效果。
  例如,笔者在上《幽径悲剧》一文时,就抓住“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打破在人的面前”这个角度,引导学生解决:(1)文中写了怎样的美?(2)为什么会出现悲剧?(3)悲剧的制造者是谁?通过三个问题的创设,带领学生探究文章的主题。对于文章中的景物描写的方法等内容一笔带过。又如,在上《奇妙的克隆》这篇说明文时,我抓住“奇妙”这一说明对象的特征,带领学生解决:作者是怎样将这一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清楚的。这篇课文说明方法运用并不很多,语言上也没有特别要探究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基本上没有涉及这些问题。
  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不要求全、求大,因为教学的内容设置太多也就没有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也不容易接受和消化。语文课堂就像写作,找到“小切口”,带领学生把某个问题弄懂、弄透,这才是真正的有效课堂。
  
  二、语言要“少重复。多点拨”
  
  过去的语文课堂,有的教师总是担心学生学得不透彻,于是使出浑身解数,在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甚至在学生面对教师的问题一脸茫然的时候,还要反复讲。其实教学的艺术就在这里。教师要避免在课堂上重复自己的问题,要换角度去点拨学生的思考方向。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课堂上将相关的知识讲透彻,学生听得明明白白,他们掌握的也仅是死的知识,不能融会贯通。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善于引导、点拨,学生努力探索。逐渐自求而得,以至达到对所学知识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可以说是教学的最理想境界,也是教学的最大成功。
  笔者曾经听了《奇妙的克隆》一节课,在整体感知部分,教师创设问题: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奇妙的克隆的?台下的学生默不作声。笔者也觉得这个问题无法回答。教师还在反复,倘若教师能变换问题,就能起到点拨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效果。问题可以这样:《奇妙的克隆》这篇文章为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或者也可以问:初读文章,你获得了关于克隆的哪些知识?这样学生就知道问题的方向了。
  
  三、形式要“少花哨,重引导”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教师不是语文课堂的总导演,不要把语文课堂设计成集音乐、美术、历史、政治,甚至是课件展示为一体的综合课堂。语文课的魅力不在于形式上的多元化。而在于教师是不是真的在和学生品味语言的魅力。真正好的语文课是教师和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烁,是心灵的交流,是语言的品味,是情感表达的自然课堂。
  例如,课堂的导入要简洁而又能创设情境,不能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创设情境上,否则就会使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游离于文本以外,反而影响教学的进程和方向。
  笔者观摩了《端午日》一节课。教师在课堂的开头做了一个游戏。他在黑板上迅速写下“320625……”一串数字,让学生一分钟时间内记住这些数字。课堂成为学生训练记忆能力的竞技场。一分钟后,学生热烈的抢答场面,让人激动、兴奋!这时教师立即慷慨激昂地朗诵了几句古诗,“明月几时有……”,“遥知兄弟登高处……”让学生回答描述的是什么节日,引出端午日。游戏、记忆、背诵等等形式太花哨,学生根本静不下心来品析文本。倘若能抛开追求热闹的课堂形式,以问题“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在这些节日里都有哪些习俗”拉开课堂的序幕,顺着学生热烈的自由发言,就能自然引出要教授的课文,而且能引导学生关注《端午日》中对习俗的描写。
  给语文课堂做个减法吧!不要苛求每节课都要完成多少教学目标,不要把课堂语言变成乏味的重复,更不要用太多的形式来包装语文课堂,让语文课成为“清水芙蓉”,这样的语文课才是我们的追求,学生的最爱。
  (作者单位:海门市能仁中学)
其他文献
晚清杰出思想家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文章借梅喻人,借梅议政,影射统治阶级禁锢思想、摧残人才的丑恶行径,表达作者要求个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愿望。  文中谈及统治者摧残人才的丑恶行径时写道:“文人画士……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而对其中“夭梅病梅”中的“夭”字解释却值得探究一番。对“夭”字含义的解释常见的有三种:①摧折。(上海版高语
期刊
微观结构和 25Mn twinning 的机械性质导致了粘性(缇) 在不同退火的温度的钢被调查。结果显示当退火的温度是 1000 ° C 时, 25Mn 钢显示出优秀全面机械性质,张力的力量是
井水晶的 CeO_2 nanowires 经由帮助表面活化剂的热水的 process.Reaction 温度被准备,反应时间为最佳的合成 parameters.The 的决心被改变同样获得的产品被X光检查衍射 XRD
在一个厚平板与水平变化的物理模型结合有 1500 公里慩? 汦' 壮氍嫕?湩愠琠楨正猠慬? 潣瑮湩潵獵挠獡楴杮洠汯? 楷桴愠杲湯戠潬楷杮的剖面图的连续的扔模子
新课程理念下开放性高中语文教学,就是要改变以往的课堂灌输的旧模式,为学生设计学习语文的新环境,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的前提下,把图书馆、阅览室、电教室以及电台、电视台,甚至社会各个场所开辟为学生的第二课堂,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在课内外开展对中外名著的阅读和评价、对古典诗词的阅读和欣赏、对当前文学热点的思考和讨论,对影视文学的观赏和评论、对课本文章的改编(如改编课本剧)、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
任何艺术都是以其局限性而显其独特性,在承认其局限性中来强化其独特性的。歌剧作为纯粹的艺术是由其成熟的“形式因”决定其表现的单一性的。歌剧《雷雨》在选材上、在对原
结晶化性质在把连续的扔的顺利运作作为过程和演员组海滨的高表面质量起一个重要作用。到在炉渣的还原剂氟的符号污染, CaO-SiO2-Na2O (CSN ) 的一种新类型基于模子流动被学习
目的探讨儿童大叶性肺炎严重程度与血浆D-二聚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7年3月该院小儿呼吸二科收治住院的120例大叶性肺炎患儿临床病例,根据血浆D-二聚体水平
<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