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学生医德素质培养再思考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llyd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德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务工作者与患者、医务工作者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在医疗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当前,医学生专业教育“重专业轻素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日益激化的不和谐医患关系也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通过对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素质培养现状进行再思考,究其原因并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医学院校学生医德素质培养的新对策。
  医德素質培养医学院校学生再思考医学院校的学生作为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未来,同时也是医疗卫生行业未来的主力军和新鲜血液,一方面,需要牢固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需要具有较高的医德素养。而医德素养培养对良好医德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他们的医德素质培养现状值得再思考,对医德素质培养提出新的对策值得重视。
  一、医德素质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
  1.社会上存在破坏医患和谐关系的帮凶
  (1)随着医疗体制以及医院的改革,患者对于医院的要求亦随着提高,而对相关医学专业知识又缺乏了解,一旦出现医疗纠纷不相信专业机构鉴定,不愿意走法律程序,而是企求非医学专业人员以此获得巨额经济补偿,“医闹组织”应运而生,医患关系进一步恶化。
  (2)医院的号贩子,习惯以他们有特殊资源可优先看病等理由,告知急需挂号的患者以此获得病人的经济利益。这样久而久之,增加了患者对于医院医生的偏见与仇视。
  (3)缺乏职业道德的新闻媒体记者,一味博人眼球,忽视专业职守,或者片面陈述、选择性遗忘,甚至为博取关注、提高知名度,故意歪曲事实。这些潜伏在医患之间“医闹组织”“号贩子”“无公德的新闻记者”,破坏了医患的信任,激化了医患的矛盾,影响着医务工作者与患者的相互态度,继而影响着将成为“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们对于医患关系的不全面认知,从而影响了他们医德素养。
  2.教育系统方面不够完善
  (1)学校医德素质培养职能分配偏移及专业人才匮乏,目前大多医学院校重视医学专业知识的培养,注重引进雄厚师资力量而轻视医德素质培养以致专业人士匮乏。
  (2)医德素质培养理论教学系统性不够强,经调查统计,目前大多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医德素质培养的理论教育,主要方式是通过医学伦理课程进行,偶有穿插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尚未建立系统的医德素养培养计划和目标,不能够使学生系统地培养医德素养,因而不能充分理解掌握医德素养的内涵。
  (3)医学生进入医院后,重点集中在积累临床经验,其医德素质的培养主要来自于周围医务工作者的言传身教,但由于医院工作量的繁重,有些带教老师对实习生进行医德方面的教育几乎没有,可见实习过程中的医德素养培养与学生医德素养的需求存在巨大矛盾,对医德素质培养重视不够。
  3.医学院校学生自身问题
  随着“产妇羊水栓塞”“医生护士被砍”“医生被迫游街、下跪”等负面事件的频繁报道,心灵受到重创,对一直坚持的“医学誓词”“救死扶伤”等产生动摇,甚或愤愤不平,以致对医德素养的培养不再重视,影响自身医德素养。另外医德素养必须从理论付诸实践,从意识层面提升到行为层面,而许多医学院校学生缺乏实践,人际沟通能力欠佳,缺少体现医德素养的能动性。
  二、对策
  1.提升全民素养
  随着市场化经济竞争的确立,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价值观也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而悄悄扭曲,人们对医院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多数患者视自己为顾客,视医疗卫生服务为商品,把自己医院的医生关系与商场卖家和顾客的关系视为同等,同时多数患者医学常识匮乏,对病情没有全面的认知,一旦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或是复发就引发医疗纠纷,这些必然会影响医德素养的养成。因此应该普及医学常识,开设社区医学服务站,非医学专业设立生活医学常识课程,缩小医生与患者的专业差距。同时,对于一些以金钱、名利利益为目的“医闹组织”“号贩子”“没有公德的新闻记者”,患者要自觉抵触,按照医院规章制度看病,万一发生医疗纠纷,相信医学专业机构鉴定,走法律程序,对无良的媒体的报道有所取舍,并坚决抵制不实,无形之中自觉提升自身素养。
  2.加强医学教育对医德素养培养
  在医学院校医德素养培养现状下,需要提升现实经验,需要升华和更新理论,需要更进一步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加强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素养的培养,使医德素养的培养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这也是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要求,是提生医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更好地为病人服务的有效措施,对完善医学院校医德素养的培养,促进医德素养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医学院校在医德素养培养设立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同时,还应在医学专业教学中融入和渗透医德素养教育,通过全方位的、系统性的医德素养教育设计,有规划有层次地设置医德素养培养课程,同时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提高医学生的思想、心理、道德、法制等方面的素养,促进医学生医德素养的良好养成,提高医学院校学生医德素养培养的实效性。
  3.促进医学生医德素养提升
  医学生的成才,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也需要良好的医德素养。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对医务工作者的医德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医德素养内化与医德行为外化是医德素养形成过程中2个不同阶段:(1)从社会意识内化到个体道德意识的发展阶段;(2)从个体意识到道德行为实践的飞跃,只有经过这两个阶段,医德素养才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事业的主力军,要首先学会正确看待社会上的各种负面报道事件,不受媒体、社会歪曲价值的侵袭,经常阅览榜样的奋斗历程,在被感染、被鼓舞的同时,更深刻的实现医德素质的内化。另外,学会换位思考患者的心理感受,从理论付诸实践,利用空闲时间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洞察社会道德及医德素养现状,逐渐提升自身医德修养。但是,医学生要形成自觉、自愿承担社会责任,自由、自主选择良好的医德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曹璞,曹励民.陕西医学生医德素质调查及培养分析[J].理工农医博览,2014,(4):60-61.
  [2]王滨有.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内化与外化运行机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4,12(1):1-4.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探讨未成年人未婚先孕相关因素。方法:对18例未成年人未婚先孕女孩进行饮食、性知识、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18例女孩,年龄12~15岁。其中12岁1例,13岁3例,14岁6例,15岁7例。饮食情况:18例女孩,有15例偏好吃肉,有的还喜欢吃肥肉,喜欢吃鸡、鸭等,并用化妆品,另外3例,荤素食物较为均匀,但常喝饮料。家庭情况:18例中离异2例,其中跟爸爸1例,跟妈妈1例,12例孩子
神经行为毒理学的概念  神经行为毒理学是研究环境中有害因素对正在发育的、成熟的和老化的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的一门学科。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对外界危害因素极为敏感,当受到外来化学物的刺激以后,往往是在各脏器系统出现明显病理损害之前,其功能性的改变就已显现;此种功能性改变反过来也反映了神经系统的内在损害。因此,目前认为,利用神经行为毒理学的方法研究外来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检测中枢神经系统亚临床改变,
血液成分改变了需要温度环境,在不正确的条件下储存或放置时间超过了最高时限,血液有发生细菌污染和/或血液成分功能丧失的可能。笔者对“冷链”控制温度保护血液质量的体会简述如下。    全血、红细胞、储存温度与时间  血液离开冰箱不得超过30分钟,全血要在4±2℃专用储血冰箱中储存,ACD保存液中保存21天,CPDA保存液中保存35天;红细胞ACD保存液中保存21天,CPDA保存液中保存35天;冰冻去甘
我在《怎么读就怎么教》一文中,依据读书的基本环节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即“诠释、想象(联想)、概括(提炼)、整合、鉴赏”,旨在为课堂教学提供展开的学理依据,并指出这些环节不
摘 要 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使用随机对照方法,用葛根素注射液0.4g静滴,治疗2周,复查心电图,观察心电图症状改善。结果:葛根素减少频繁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ST-T明显改善(P<0.01),有效率达91.5%。结论:葛根素能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心肌缺血,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 心绞痛 心肌缺血 葛根素注射液
感染科的护理人员不仅要承受各种职业暴露威胁因素带来的伤害,同时还要面对高度紧张和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及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带来的压力。维护感染科护士健康与安全是确保感染
摘 要 目的:探讨儿童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致慢性咳嗽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方法:对54例临床确诊为PNDS的患儿,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等作回顾性分析。结果:54例患儿治愈24例,显效18例,好转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7%。结论:对儿童PNDS所致的慢性咳嗽应综合治疗,在选用抗生素的基础上配合祛痰剂及抗组胺药为最佳方案。  关键词 鼻后滴流综合征 慢性咳嗽 儿童  doi:10.
语文版高中选修教材课程《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旨在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散文代表性作品的介绍与鉴赏,帮助学生提高文学修养,培养鉴赏文学作品的兴趣,丰富情感世界,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余秋雨的散文《道士塔》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感情含蓄蕴藉,语言典丽精工,描写雍容、典雅而灵动,理与情融为一体,是实现课程目标的理想载体。引导学生鉴赏这篇散文,重点是了解敦煌文化的沧桑历史,了解余秋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