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走班制教学”的疑惑与解决路径(二)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sais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掌握运动技能是否必须推进“体育走班制教学”
  有些教师认为,学生上了12年体育课没有真正掌握1项运动技能虽是现实问题,但这主要是当下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太少等所致,未必非得推进“体育走班制教学”才能解决该问题。笔者对此做如下解答。
  一是学生没有较好地掌握运动技能确实有体育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而且是主要原因,但也要思考是什么导致了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呢?所谓质量,一个是质的问题,一个是量的问题。先说量的问题,体育课堂教学,一个项目的教学单元多的7~8个学时,少的3~4个学时,没有足够的教学量、练习量、负荷量、比赛时间,学生自然难以掌握运动技能。再说质的问题,体育教师即便有较高的教学技能,但仅有3~4个学时课时量,也仅能满足初级初步的教学,在这样“蜻蜓点水”的体育课里也无法施展拳脚,最后导致优秀的体育教师成了“什么都教得好,但什么都只教一点”的高水平“万金油”。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先从教学时间的保障抓起,倒逼体育课的“质”和“量”全面提高,这就是“体育走班制教学”的必要性所在。
  二是学生在课外的体育活动太少的确是事实,但是,体育课堂毕竟是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主战场,不可能先把应试教育倾向都清除,把社会体育都健全了之后再抓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完善。事实上,体育课程改革和社会体育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对于青少年的运动技能习得来说,有国家制度保障的学校体育课是更为重要的。如果说是因为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不足导致他们掌握不好运动技能,那也就不用建设学校体育课程了,这是本末倒置的思维。
  因此,学校体育课教学质量不高虽然是学生不能较好地掌握运动技能的重要原因,但“质”和“量”的低下都与单个项目的教学时间严重不足有直接关系,而“体育走班制教学”就是解决单个项目教学时间不足的方法之一。课外体育锻炼不足也是学生不能较好地掌握运动技能的原因,但必须杜绝课外做得不好课内也没有必要做好的想法。正因为课外锻炼不足,才更应该加强课内的教学工作,通过“体育走班制教学”加强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并促进课外体育锻炼逐渐活跃起来。
  二、其他国家和地区为何未推行“体育走班制教学”
  有些体育教师提出疑问:如果“体育走班制教学”是理想的教学模式,为什么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并未提倡“体育走班制教学”呢?难道“教不会”“学不乐”和“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低级重复”的问题仅仅是中国的问题吗?对此,笔者做如下解答。
  据笔者了解,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体育课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教不会”“学不乐”和“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低级重复”的问题,美国知名学者西登托普就曾发出“低级重复的排球课永远不会超出在后院打打排球的水平”的质疑。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体育普遍比较发达,青少年接受教育和训练的途径很多,而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地区的青少年体育教育主要依赖学校体育课。此外,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体育发展水平相对比较发达,体育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较大,虽没有明确提出“体育走班制”教学,但相似的课程实践是存在的。
  日本的体育课总体而言严格而不死板,其《体育学习指导要领》中规定的教学内容丰富,包括基本运动(田径)、体操、球类、舞蹈、游泳、武道等,与我国的体育课程内容相似度较高,但少出现我国体育教学“蜻蜓点水、低级重复”的现象。日本学校体育虽也有“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负面声音,但日本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情况却好得多。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日本体育课教学质量高,没有“放羊”现象,更无体育课被占用现象;体育课中比赛多实战多,练习密度和强度较大;日本学生身体素质普遍较好,且不怕苦、不娇气,练习中很少偷懒;学生课外大都会参加各种类型的运动俱乐部,俱乐部获得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又反馈到体育课中;日本体育教师运动技能和教学水平普遍较高,即便是小学全科教师的运动技能都不差,这是日本社会长期重视体育的结果;日本一直坚持“大单元教学”,有些单元贯穿整个学期,学生可以进行比较深入的学习;多年来日本的高中一直进行选修制教学,学生可以更深入地学习某个专项;日本的大学体育课都是选修课,避免出现低级重复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现象。
  “体育走班制教学”是笔者针对中国体育教育的特殊问题而设计的课程改革方案,它源自对中国体育课程教学自身的痼疾根治,因此,其他国家有无如此改革方案和實践先例不是判断它是否合理的依据。判断“体育走班制教学”是否应该提倡的标准是它能否打破“蜻蜓点水、低级重复”的不良现状,是否有利于“教会、勤练、常赛”,是否有利于学生“基本实现熟练掌握一项及以上运动技能”,是否有利于“健康中国”和“终身体育”的实现。
  三、如何解决实施“体育走班制教学”遇到的困难
  一些校长和体育教师第一次听到“体育走班制教学”时,往往会有顾虑。校长担心实行“体育走班制教学”会在排课、师资力量、场地安排等方面遇到困难。体育教师担心自身的运动技能和教学能力能否满足“体育走班制教学”,担心实行“体育走班制教学”会增加体育教师负担。笔者依据实验结果,就“体育走班制教学”可能遇到的困难与解决方案进行回答。
  1.将各个年级的体育课排在同一时间内
  在教学实验中发现,这个困难并不大,只要校长理解,其他学科教师适当配合,排课的问题不难解决,而且还可以排出长短课相结合的课、与大课间和课外锻炼相结合的课等。
  2.提供比较丰富的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
  这是“体育走班制教学”的质量基础,而开设项目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体育教师的专项,如果一所学校的体育教师的专项比较多样,就可以提供丰富的选修课。如,一所小学有4名体育教师,专项分别是足球、篮球、健美操和武术,那么这所学校就可以开设4门选修课,如果其中的武术教师还精通跆拳道,健美操教师还会花式跳绳,那么这所学校就可以开设6门选修课。但如果一所小学也有4名体育教师,但专项重叠且有冷门项目,如,2名教师的专项是田径、1名教师的专项是篮球、1名教师的专项是游泳,因为田径不适合开专选课,游泳则受场地等条件制约难开课,那么这所学校可暂时开设篮球专选课。此时这所学校的专选课就碰到大的困难,要暂缓开“体育走班制教学”。学校要让专项为田径和游泳的3名教师进修学习花式跳绳、软式棒垒球、腰旗橄榄球、校园定向运动、合球、跆拳道等相对易学的项目,待这些教师进修并掌握这些专项以后,这所学校就可以开设4门专选课了。   3.为各项目专选课准备场地器材
  对各校来说,场地器材的情况差异较大,有些学校设施好,场地器材不是问题。有些学校室外场地小且没有室内场馆,短期无法解决场地的困难,不能立即实施“体育走班制教学”。但绝大多数学校的情况是会有一些困难,但可以通过部分场地的改造、教室的改用、场地的开发、场地的立体化等方法积极创造条件解决场地器材问题,推进“体育走班制教学”。
  “体育走班制教学”的实施必定会遇到困难,有的困难只要用心就可以解决,如排课问题;有的困难只要努力和敬业就能解决,如教师的专业性问题;有的困难既需要主观努力又需要客观条件的逐步改善,但假以时日终将解决,如场地器材问题。无论如何,困难都不应是阻挡体育教学改革进程的借口,以及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面前观望和止步不前的理由。
  四、是否所有学校都适合“体育走班制教学”
  有些人质疑“体育走班制教学”过于超前难以实施,不是绝大多数学校都适合开展的。现在开展“体育走班制教学”真的“不符合实际”,有些“冒进”。笔者认为并非如此。
  “体育走班制教学”肯定不是全国所有学校都可以现在立即开始实施的。在那些运动场地极小、班级过大、体育教师严重缺编,甚至连体育课都不能开齐开足的学校,“体育走班制教学”肯定无法立即推进。这些学校当前的紧要任务是先保证开足开齐体育课。而在那些场地与器材基本达标、班级学生人数适当、体育教师足编并具备应有教学能力、体育课能保证开齐开足的学校里,开展“体育走班制教学”是没有问题的。如果这样的学校已占全国学校的大多数,那么绝大多数学校就可以开展“体育走班制教学”。
  此外,“體育走班制教学”也有着不同的水平要求。“体育走班制教学”的关键点是“可选择性”和“专项性”。“可选择性”是要求学校要提供一定数量的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学习,一般来说,一所千人左右的学校要提供4~5个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但有些学校由于体育教师的专项有所重叠或场地有限,只能提供3~4个,甚至只有2~3个项目供选择,那么就暂时开只有2~3门专选课也是可以的,这就是所谓的“一校三品”或“一校两品”的走班制教学。但即便是“一校两品”的走班制教学,也是具有选择性的专项化教学,与一律性的“蜻蜓点水”教学有着本质区别。
  随着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条件的不断完备,以及体育教师不断“配齐配强”,体育教师通过培训形成“一专”乃至“一精”,“体育走班制教学”的实施就会变得更加得心应手。学校的教学条件是在不断改善的,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可以提高的,今天的“一校两品”,明天可能会变成“一校三品”“一校四品”。改革必须先有目标,发展必须先有方向,工作必须要有决心。要打破“蜻蜓点水、低级重复”的体育课教学困境,要彻底改变“教不会”“学不乐”和“大中小学低级重复”的现象,迈出改革第一步,进行“体育走班制教学”的探索、实验、总结与推进至关重要。
  五、校长和体育教师应做出哪些改变和努力
  对于理解了“体育走班制教学”对当下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并愿意立即探索实施的校长和体育教师来说,接下来应该做出怎样的努力和改变呢?
  就学校而言,为了顺利推进“体育走班制教学”,应努力做好如下工作:合理安排课表,说服其他学科教师配合“体育走班制教学”的排课;根据体育教师的专项和场地器材情况,确定“体育走班制教学”可选择的运动项目;支持专项为田径或冷门项目的体育教师参加其他运动项目的培训,支持有运动专项但技能不强的教师通过培训提高水平,必要时可以积极引进第三方体育教师做“外援”;挖掘校内体育场地的潜力,开发社会上可利用的体育场地资源;研究学生选课会遇到的问题,制订周密的选课和调课方案;召开班主任会议,要求班主任协助体育教师搞好“体育走班制教学”;召开家长专题会,宣传“体育走班制教学”改革的意义,寻求家长对“体育走班制教学”的理解和支持。
  对体育教师而言,为了很好地完成“体育走班制教学”的任务并在改革中提高自己,应做好如下工作:正确认识“体育走班制教学”的意义,锐意改革,努力探索,发挥正能量,不因个人问题和困难而抱怨和抵制改革;确定自己的长项,挖掘自身潜力,积极参加培训,为本校的“体育走班制教学”能有更丰富的项目选择付出努力;认真制订所承担运动项目的多年教学计划、学年教学计划和学期教学计划,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和中小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确保“体育走班制教学”的实效性;收集和学习所承担运动项目的专项游戏与教学比赛的方法、专项身体素质的游戏与练习方法,以通过专项性的学习不断提高学生专项素质和实战比赛的能力;配合学校有关部门挖掘和改造体育场地,寻找社会上可利用的体育场地资源;认真研究本校学生选课时会遇到的问题,制订周密的选课和调课方案,保证学生顺利选课;与班主任积极沟通,一同召开家长会,寻求体育教师、班主任和家长共同配合,协力做好“体育走班制教学”。
  要推动“体育走班制教学”改革,不是只做一些“小打小闹”的改变就可以完成的。“体育走班制教学”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全国的校长、体育教师、其他学科教师的理解、支持和行动,改革势必会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但绝不是无法克服和不可逾越的,此时需要的是决心、信心和践行。
其他文献
王雪老师基于自身的执教风格特点,利用视频、小组合作及展示等方式创设情境,呈现给我们新颖翔实的一课,给笔者带来了不少启发,也产生了一些思考。  教学目标的设置和达成情况是决定一堂课效果好坏的根本性条件之一。本课在目标设置上,符合对学情的分析。目标的设定由“了解”到“掌握”再到“增强”,要求明确;“运用基本方法预防意外伤害”“例举应对危急情况的基本原则程序”和“模拟练习伤害事故的紧急处理”3个步骤层层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学练进行反馈,学生不断自我调整的过程。根据控制论和信息论原理,积极地反馈行为对体育教育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激励与导向作用,教师课堂反馈行为也被认为是影响运动技能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能直接控制的反馈一般就是追加反馈,学生利用追加反馈所提供的信息,理解技术动作、纠正错误动作,最终形成运动技能。因此,追加反馈对于促进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运动技能的形成具
一、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强调把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纳入学习成绩评定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习得运动技能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但是,当前在大多数小学,对于学生体育学习结果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手段陈旧,且忽略学生间的
2020年12月底,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并出台《北京市加强中小学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二十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以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学,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构建具有北京特色的中小学体育健康课程方案。未来的体育课上,将会有46个项目供中小学生选学,网球是其中之一。  《行动方案》和《措施》的颁布,将
《从“弊”到“利”的华丽转身》一文,重点描述了魏玉柱老师采用制作简易器材、测算器材数量、规划布置时间的教学方法,解决了学生学练技能与体育器材布置之间的矛盾。学习中,一节真实的课堂教学慢慢映入笔者眼帘。  教学中,诸如跳箱摆放、单杠数量等场地器材的问题,笔者自己也常常存在一些困惑。魏老师通过反复的思考实践,制作仿真、便携的简易球门,解决了实需器材大、重、少的问题;观察学生学练状态,合理设计器材数量,
马老师的教学案例虽立意“草根”,但主旨却别出心裁,切入点虽小,但折射出了很多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且恰到好处地把控了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收”与“放”,巧用一线课堂中生成性资源并加以放大其育人强技功效,犹如心灵鸡汤,让课堂教学瞬间华丽转身。  一、睿智有道  1.视角敏锐,凸显主题。党和国家的有关要求与规定是指引我们从事体育教育教学的风向标,对此仅有8年工作经历的马老师彰显出极其敏锐的理念与政策视角。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等文件中都明确了幼儿园健康领域课程建构的重要性,同时,健康领域课程与大中小体育课程一体化同步,也将更好地完成幼小衔接。因此,我们依托课题研究开展幼儿园整合式体育课程一体化建构。  一、课程理念  “大中小(幼)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明确了幼儿园体育课程一
当下,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练”与“赛(评)”,或只注重了学生的“练”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与“赛(评)”,从而导致了“学”“练”“赛(评)”脱节或分离,出现了体育课成“训练课”等不良现象,“教教材”“轻能力”等弊端屡见不鲜。如何落实“教材三个一”,实现“学、练、赛(评)”课堂教学实践的一致性,让学科核心素养能真正落实在课堂上,笔者结合2019年1
如何教育转化“问题学生”是学校教育工作中面向全体学生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问题学生”不是天生的,只是在其学习生活中受到家庭、學校及社会多方面的影响,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因此,在教育“问题学生”过程中教师更要多一些爱心和耐心,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成功转化的目的。  学生A就是这样一名学生,文化课成绩差,性格有点偏执、易动怒,很多同学不愿和他交往
为进一步推进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年度重点项目“‘五·四’学制区域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3JZ043,以下简称“课题”),交流展示各研究学校取得的研究成果,加快区域学校体育整体改革步伐,2019年4月11日—14日,烟台市教育局在烟台经济技术開发区举办了全市学校体育省级重点课题研究交流展示活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烟台市教育局体卫艺科主任王青辉,烟台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