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化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初探

来源 :当代教学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hz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教育应服务于生活,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生活,体验生活的快乐。生活化趋势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也是世界各国德育发展的趋势。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所以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要使教育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就要构建生活化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发展,学有所获,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通过生活化的教学让学生充分感悟和领会教材知识,提高学生对劳动、就业、消费、投资等经济生活的选择能力,对政治事务的参与能力,对先进文化的认同能力,也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乐趣,从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
  一、教学目标要偏向“生活化”的多维目标转变
  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以知识为本位,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看作是次要的东西,有时虽然在教学目标上也注重能力的培养,但仅仅注重掌握、理解、分析书本知识的能力和解题的能力。因此,贯彻生活化的理念,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从一维转向多维,应该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该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调查、探究等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生活与知识融会贯通,在实践探索中体会成功的乐趣。 通过课堂各种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索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关注社会发展,乐于学习,热爱生活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
  二、教师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要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必须创设一种多主体的平等对话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学生感悟道德行为的要求,促进自身思想矛盾的转化。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处于富有知识的地位,是知识的权威、课堂的控制者,学生处在待加工者的地位。事实上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可能比教师更早获得信息,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动脑、动心、动情。要鼓励学生创新,让政治课成为生活的大课堂。
  如在教学“正确选择升学和就业之路”一课时,我拿走课桌,把椅子围成半圆形,仿造中央电视台来了个“实话实说”,为学生创设一个他们熟悉的生活氛围,把课堂教学组织成一次访谈节目,教师充当主持人,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当嘉宾,其余学生当现场观众。课堂中,嘉宾和观众畅谈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中学生该如何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以及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方式和应注意的问题。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交流更真实,师生关系更融洽,学生说我思,谈我想,诉我忧,议我惑,课堂中弥漫着宽松、民主、愉悦的空气。
  三、从生活中取材,丰富教学内容
  教材是沟通学生和知识之间联系的主要方式,但是生活是一个大课堂,生活中的知识可以为教材中的知识提供必要的补充。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变化发展的,它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生活素材的选择应是教学需要与学生生活需要的结合点,它不仅包括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为代表的时事生活,也包括学生正在感受和经历的日常生活,并且后者更具有思想政治课教学所要求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践性。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一轮课程整合的追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生活中各种有益的素材资源引进教学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生活的脉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小课堂”与“大社会”的密切结合。例如,在“挫折”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回忆、交流自己曾经碰到的挫折而产生的种种心理反应,如紧张、消极、烦躁等来加深学生对挫折含义的理解,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成为拓展和深化生活经验、提升生活经验和能力、引导学生创造和体验生活的过程。
  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要生活化
  以往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被固定在课堂的某一位置上,不容许乱说乱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缺乏足够宽松的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没有适当的思维和想象空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让教学活动生活化,可以让学生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来开展教学活动,没有了高高的讲台,没有了插秧式的座位安排,以往课堂教学给学生施加的各种束缚得到了释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氛围。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认识新伙伴》一课的教学中,我组织了学生自制名片活动,让每位同学准备一张稍硬、漂亮的纸张,在规定时间内设计自己的名片,名片设计完后,每位同学当面双手送给自己最想相识的同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自己活动获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自己总结出来的认识,特别可信。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可以采用生活中常用的音乐、舞蹈以及生活片段来体现政治的生活化。可以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获得生动、真实的生活感受。一旦平淡的“文本”素材用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就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授 《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时,如果仅是通过言语向学生灌输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样做,往往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但如果通过现实生活中人们惟利是图、视赌如命的反面材料自己讲述,或者借助电脑课件以图片或录象等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用教师再灌输,学生的头脑中就会接受“洗礼”,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五、课后实践活动生活化
  思想政治是一门社会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动手能力和实干精神,也可以陶冶情操。新课程理念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于是学生的思想逐渐深刻,人生态度更为积极,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在课前或课后,我经常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如在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课后, 我布置学生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去调查你所生活的村庄或小区有哪些卫生死角?找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后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从中我发现学生设计出了许多方案:有充分利用街道宣传栏进行环保宣传的,又一起合作写环保倡议书的,有写给石板材厂长的信,信中诚恳指出危害的……通过参与社会生活,不仅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何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命所在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紧紧抓住“生活”这一主题,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体验生活化的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生活化的知识,真正达到让生活走进思想政治课堂,将思想政治课堂引向生活的教学目的。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和开放的课堂里,一方面拓展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感受到生命的崇高,获得个体的自由和解放。因此,让教师更正确定位,让教学策略更具生活的真实,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不就是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的目标所在吗?
其他文献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完善的人”,它要促进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徜徉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里,无数如湍急流水的感情时而撞响心灵的闸门、时而撞击着我们的灵魂。灵与肉的体悟,让我更加珍惜这每一次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所谓的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在认识知识的同时,产生主观体验,促进其情感发生变化。由此看来,情感因素不仅对学生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
期刊
【摘要】电大开放教育的班级同全日制高等教育一样具有班级是个爱的集体这个共性。但是电大开放教育因其学员群体、学习方式等的不同,其班级和一般的班级存在着差异性。针对电大开放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为保证并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班主任与学生关系、组建高效班委、强化班级管理、建立班级联系网络、班主任日常教育服务技巧与方法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便于与电大高等学历教育同仁共同探究。    【关键词】基层电大;
期刊
【摘 要】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引领学生享受阅读乐趣。  【关键词】引领;阅读;乐趣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广泛而深远。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还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那么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呢?  一、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
期刊
【摘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初中的作文教学更显举足轻重,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影响较大。因此,初中的作文教学不容忽视,要让学生有一个好的结果,就得有一个好的开端。教师就要创设情境适宜于作为教学。  【关键词】作文;教学;教师;学生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学生三年的语文学习中
期刊
【关键词】球;各种;练习球是体育课中最常用的器械,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器械。无论是足球、篮球,还是排球、羽毛球、乒乓球,都有着许许多多的“粉丝”,它们的群众基础是非常广泛的。我们在平时体育教学中经常会使用到各种各样的球。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总结了一些“球”的练习方法,愿与大家共享。如有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教。  一、原地练习  (一)双脚夹抛球  1、学生原地站立,将足球夹于两脚中间,然后通过收腹摆腿将
期刊
数学探究性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数学,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从而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使学生在创新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本文结合数学实践来谈谈如何迸行探究性教学。  一、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
期刊
【摘要】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会看到一些头脑聪明的孩子,考试却与100分无缘。究其原因有多种,针对形成的原因,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手段来帮助学生改变学习习惯和态度,促使他们能真正的与100分结缘。  【关键词】反思;聪明;学不好;原因及对策我有一个外甥,头脑聪明,但是从小学起数学成绩就一直不理想,100分一直和他无缘。初中更是拉了后腿,中考的时候因为数学成绩不理想而没有考上理想高中。  我自己
期刊
古人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特别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设疑的形式进行教学。巧妙的设疑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设疑的范围不要大,学生的思维没有目标,范围小,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为了克服设疑
期刊
学贵生疑有疑则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人早已明白了这个道理。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引导学生质疑教会学生质疑使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地产生新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动机,产生学习内驱力,并在解疑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从而学会读书的方法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效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立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
期刊
现一个阶段,农村学校学生生源一方面自然骤减,另一方面,由于家长们在外打工,一些家长也把孩子带到了打工所在的城市,而一些家长虽没有将孩子转到外地,可是也将孩子送到了寄宿制学校或是送到了当地城市学校。导致生源看起来是下降的更加快了,也好象学校的质量下降了。是不是如此呢,杜朗口中学的成功可能能说明一些问题吧。  一、面对农村学校生源自然骤减的实际  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一个国家,国家富裕强盛,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