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琴觅知音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ti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琴
  “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千年古琴文化深邃悠远,积淀在中华人文的修养中。古琴艺术教化人心,匡正驱邪,培植我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琴者,心也。以琴为心,以心抚琴,古人的君子风范,中和正平的儒雅,大器天成的智慧,镌刻在一方古琴的斑驳印记中。“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琴诀》唐代薛易简)古琴在五千年中华文化的修为中,扮演的绝非一般的器物,而是一汩清泉、一棵老树,滋养心田、茁壮生命。
  历代琴师如伯牙、师旷、师襄、师文、孔子、高渐离、司马相如、蔡邕、蔡文姬、诸葛亮、周瑜、嵇康、阮籍、董庭兰、苏轼等,在他们的人生旅途中,琴音、琴色、琴性、琴艺、琴心,都彰显在自己的生命智慧中,成为千古绝唱。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音乐的最高境界是无声无息的流淌,余音绕梁三日的回肠。古琴的真正意境就在于犹如天籁,自然无为,逍遥自在,正如李白诗云: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古琴的灵性,绵绵不绝地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沉浮回荡。今天,在西方文化、西方制度、西方经济和西方音乐,横扫五大洲的情景下,如何回归与天地大道同在的古琴文化?如何认识古琴的精神?如何走进古琴艺术?如何成为古琴中人?只有走进古琴,揭开琴道、琴史、琴师、琴曲、琴诗、琴制、琴艺、琴派的神秘面纱,才能亲近古琴,以琴为乐。
  初识古琴,是在醒狮国学院“国乐·清谈·茶道”校友会的雅集上,国学院讲师刘文涛先生以琴传道,自弹自唱的《卧龙吟》震撼全场。一架古琴,一袭长衫,先生奏响的第一个音符就让原本有些喧闹的现场安静了下来。悠扬的琴声与悦耳的歌声宛如开凿出一条时光隧道,让现场数百名校友回到古代,共同享受着古琴这一“太古遗音”。
  再次与古琴邂逅,是在醒狮国学院《诗经·木瓜》的表演现场,一架古琴,数名身穿汉服的演唱者,在琴曲的悠扬旋律中,将诗中优美的词句,“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用古老的吟唱方式,在男女的一问一答中表达出远古时期青年男女集体相会、自由恋爱的美好愿望!在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醒狮国学院身体力行,用这样的方式传达出古琴源远流长的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近代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其他文献
卢梭说:“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这话听起来自负,其实适用于每一个人。可惜的是,多数人忍受不了这个失去了模子的自己,于是又用公共的模子把自己重新塑造一遍,结果彼此变得如此相似。  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例如是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唯独不是他自己。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
期刊
左手受大脑右半球支配,右手受大脑左半球支配。那么,活动左手手指,就能刺激右侧大脑半球;活动右手手指,则能刺激左侧大脑半球。如果双手十指都活动,则整个大脑皮层就会活跃起来,起到健脑、醒脑、提神的作用。简单易行的手指操,就能起到这种作用。对于老年人而言,还能有预防老年性痴呆的效果。  手指操练法:  1.运指:双手自然提于胸前,指尖相对。双手拇指屈曲,其余四指用力伸张;之后,食指屈曲,其余四指用力伸张
期刊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立秋后,阳气转衰,阴气日长,自然界由生发开始向收藏转变,根据顺应四时养生的原则,秋冬应养阴。  夏秋之交,昼夜温差大,气温忽高忽低,往往是疾病多发的“多事之秋”。针对这一时期的气候特点,在吃穿住行乐等方面都应该有所注意,远离这个“多事之秋”。  ◎吃篇:
期刊
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中国唯一一种因“非遗”的世界地位,而重新受到社会关注的乐器。这让人们由此恍悟到,原来我们民族还有如此神秘而古老的一架乐器,造型简单,气韵古朴,铮铮的琴音流淌着高贵。  到底古琴为何能享有如此的高度?古琴在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应当如何?古琴在今天的传承能做出哪些创新?就此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古琴教育家、演奏家杨青先生。  ◎琴道何
期刊
提起赵云,人们都知道他勇猛、武艺超群。其实,细检史实,赵云身上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那杰出的军事韬略和政治见解。  ◎空营退敌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曹操马上亲率大军来争夺。赵云奉命随黄忠夺取曹军粮草。两人分工,黄忠率主力出击,赵云留少许兵力守营接应。可到了约定时间,却不见黄忠归营,赵云出营探视,正巧遇上大批曹军。  赵云随身只带了几十个骑兵,眼见就要被曹军淹没,他
期刊
孙子说:“治众如治寡,分数也。”“分数”的“分”是指分为各层次的部分,“数”是每部分的人数编制。意为通过把部队分为各级组织,将帅管理全军众多组织就只需通过管理少数几个人来实现。  孙权可谓是“治众如治寡”的典型人物。孙策弥留之际,遗言孙权曰:“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军之间,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及父兄创业之艰难,擅自图之。”又说:“弟才胜兄几十倍,足当大
期刊
中国人自古爱月,关于月的诗词和典故车载斗量。爱清冷的月,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醒”的孤凉;爱细弱的月,有“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的娇俏;爱温柔的月,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爱调皮的月,有“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的点缀;爱高古的月,有“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明月照长城”的苍茫……而令人爱到极致的,便是满月,于是月圆夜又被赋予了众多节日意义:年初的首轮满月,是正月十五上元节;年中
期刊
纵岁月更迭,每逢仲秋佳节,我们总还是习惯性地“举头望明月”,期盼那轮银灿灿圆澄澄的明月来辉映心中那一轮圆满。  跟随记忆的长河,静静回溯,在历史的星空下,人们曾怎样望月?  ◎唐朝:仲秋正式成节日  我国自古就有在仲秋祭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传在周代,每逢仲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的仪式。  魏晋之时,民间便开始有了仲秋赏月之举,但尚未形成习俗。到唐代,仲秋赏月、玩
期刊
央视11套戏曲频道的京剧视频截图,最近成为微博和网络论坛里的热门话题。这张截图中的演员由于自称标致实则扮相丑陋而遭到网友“吐槽”,有网友更惊呼“京剧没落”“国粹无人”。  很快,影评人、作家“的灰”就发微博对这张剧照作出了解释:“这几天该剧照被疯狂转发,很多嘲笑和吐槽,感叹京剧沦落,居然有这么丑的旦……其实这是《凤还巢》中的程雪雁,属于京剧里的‘彩旦’,由男性丑行扮演,特点就是夸张搞笑,至丑才是至
期刊
唐朝有这么样一个人,他叫阳城,少时因家贫没有机会上学,只好当一官吏书僮,借此读了六年的书,饱览了经藉典章,进士及第后隐居乡里,因其德行高尚被人荐举,应召为谏议大夫。谏官是专掌议论,唐代的谏官甚至有权驳回皇帝明显不合理的诏书。可是阳城呢?他以憎恶那些身为臣子却喜欢宣扬君主过失,借此博取名声的人为由,在朝廷里不仗义执言,不认真履行“谏议”的职责,五年而“未尝一言及于政”。  韩愈为此写了一篇《争臣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