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彩旦扮相丑煞人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wa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央视11套戏曲频道的京剧视频截图,最近成为微博和网络论坛里的热门话题。这张截图中的演员由于自称标致实则扮相丑陋而遭到网友“吐槽”,有网友更惊呼“京剧没落”“国粹无人”。
  很快,影评人、作家“的灰”就发微博对这张剧照作出了解释:“这几天该剧照被疯狂转发,很多嘲笑和吐槽,感叹京剧沦落,居然有这么丑的旦……其实这是《凤还巢》中的程雪雁,属于京剧里的‘彩旦’,由男性丑行扮演,特点就是夸张搞笑,至丑才是至美。”
  ◎“彩旦”追求夸张和对比
  “彩旦”,俗称“丑旦”“丑婆子”“彩婆子”。在传统的戏曲艺术中,是一门比较冷僻的行当。
  在京剧中,“彩旦”属于“丑行”应工。重在说白,以做工为主。在表演、化妆方面,都很夸张。在台上,嬉笑怒骂,逗乐搞笑,能调剂舞台的气氛。主要是表现社会上的三姑六婆,以及性格比较开放、蛮横的妇女,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婆婆、《挑帘裁衣》中的王婆。这类角色,也并非全是坏人。有的是讽刺比较愚蠢与自作聪明的人,如《凤还巢》中的程雪雁、《西施》中的东施等;还有一些则是举止爽朗、粗犷豪放的女性。如《四进士》中的万氏、《铁弓缘》中的陈母等。因为,以“彩旦”为主角的京剧剧目不多。所以,京剧中的“彩旦”,一般都是由丑角反串扮演。像著名丑角刘斌昆、马富禄、慈瑞泉、贯盛吉、朱斌仙、詹世辅,演“彩婆子”都很出色。
  京剧的“彩旦”有个特点,比较放得开,允许他们在台上口无遮拦,即兴发挥,这样,能显示演员的机智与巧思。在前辈京剧演员中,演“彩旦”最著名的是刘赶三,他的口才很好,能够现场抓哏,清末进宫演出时,经常借题发挥,大胆嘲笑、讽刺王公权贵。据说,有一次他看到光绪看戏没有座位,就在台上现场发挥:“我倒有地方坐,怎么皇上反没有座位?”慈禧听了,无奈只能吩咐让光绪坐下。传说未必是真,但却反映了前辈艺人敢于直言的正气。后来,他又因为在台上讽刺李鸿章,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受到李鸿章的杖责,郁愤而死。
  民国初期,京剧界又出了一位专演“彩旦”的优秀演员——盖三省。他长期在上海演出,功底扎实,嗓音脆亮。出语诙谐,演唱风趣,善于在舞台上即兴发挥、插科打诨,演出的主要剧目有《探亲家》《看香头》《送亲演礼》等。曾为梅兰芳的《凤还巢》配演程雪雁,为黄桂秋的《春秋配》配演贾氏,为言慧珠的《拾玉镯》配演刘媒婆。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则是为程砚秋的《六月雪》配演禁婆。性格鲜明,形象逼真,多次受到程砚秋的赞扬。
  ◎“彩旦”发展演变
  在我国,有三百多种地方戏。品种繁多,风格各异。很多地方戏,都是从“三小戏”发展起来的。来自民间,贴近大众。重视丑角,以“彩旦”为主的喜剧很多。同时,后来所编排的很多新戏,为了增强喜剧色彩,都经常安排有“彩旦”角色出现。并且,还要求“彩旦”演员能演能唱,戏份较多,所以,在地方戏中,“彩旦”的地位较高。越剧、川剧、秦腔、豫剧、闽剧、黄梅戏、评剧、汉剧、楚剧等地方戏中,都曾经出现了很多名扬一时的著名“彩旦”演员。
  地方戏载歌载舞,很重视唱功。所以,很多著名的“彩旦”演员,也都是能演能唱,全面发展。像大家所熟悉的著名演员赵丽蓉,她原是中国评剧院的主要“彩旦”演员。师父名叫王德斋,就是专演“彩旦”的。赵丽蓉在幼年时,学习勤奋。上了舞台,能唱会做,表演风趣幽默。放得开,收得住。她早年所主演的《娘家妈》《顶锅》《锔碗丁》,以及《花为媒》中的媒婆、《凤还巢》中的程雪雁、《杨三姐告状》中的杨母、《吹鼓手告状》中的表姐、《桃李梅》中的封氏等,从表演到唱腔,都很富有艺术感染力。她的功夫深,底气足,嘴皮子利落,善于调动观众的情绪,给大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戏剧专家:“另类关注”也是好事
  戏剧专家、《中国戏剧》杂志前主编姜志涛说:“其实网友们不应该大惊小怪,‘彩旦’一般都是由‘男丑’们来扮演的,这种角色追求的就是夸张和对比,以一种极具张力的表演,加上华丽的戏服,再配上跳跃的戏剧冲突感给戏迷们一种冲击力,是为了戏剧效果而故意营造的气氛和欣赏感觉,不过大家以这种方式来关注京剧、关注这个行当,虽然感觉比较别扭。毕竟,有关注就是好事。”
  编辑/王洪丽
其他文献
当今这个时代,商业文明越来越发达,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撑起商业文明的大厦。在众多企业家迅速站起来的同时,大家似乎都不约而同地在思考三个问题:如何源源不断地获取财富?如何身心和谐、家庭幸福、子女成才?如何使企业基业长青,传承百年?  到底有没有一种方法解决以上的问题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商人和商帮成功地解决了以上问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儒商。远在2500多年前,中国就有如范蠡、白
期刊
讲课时,我常会让学员们举起手上的水杯,问大家:“水杯有多重?”有回答三两的,也有回答半斤的。但没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因为我没让大家把杯子放下。若举一个小时,水杯有多重?如果是举一天呢?显然,水杯有多重,不在于水杯本身,关键在于你是否把它放下。  生活也是这样,平时我们劝喻别人时,常对人说:你放心!什么是“放心”,那就是把心放平,心不放,那就成了“提心”,心一提,胆跟着吊,那就成了“提心吊胆”。  
期刊
卢梭说:“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这话听起来自负,其实适用于每一个人。可惜的是,多数人忍受不了这个失去了模子的自己,于是又用公共的模子把自己重新塑造一遍,结果彼此变得如此相似。  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例如是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唯独不是他自己。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
期刊
左手受大脑右半球支配,右手受大脑左半球支配。那么,活动左手手指,就能刺激右侧大脑半球;活动右手手指,则能刺激左侧大脑半球。如果双手十指都活动,则整个大脑皮层就会活跃起来,起到健脑、醒脑、提神的作用。简单易行的手指操,就能起到这种作用。对于老年人而言,还能有预防老年性痴呆的效果。  手指操练法:  1.运指:双手自然提于胸前,指尖相对。双手拇指屈曲,其余四指用力伸张;之后,食指屈曲,其余四指用力伸张
期刊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立秋后,阳气转衰,阴气日长,自然界由生发开始向收藏转变,根据顺应四时养生的原则,秋冬应养阴。  夏秋之交,昼夜温差大,气温忽高忽低,往往是疾病多发的“多事之秋”。针对这一时期的气候特点,在吃穿住行乐等方面都应该有所注意,远离这个“多事之秋”。  ◎吃篇:
期刊
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中国唯一一种因“非遗”的世界地位,而重新受到社会关注的乐器。这让人们由此恍悟到,原来我们民族还有如此神秘而古老的一架乐器,造型简单,气韵古朴,铮铮的琴音流淌着高贵。  到底古琴为何能享有如此的高度?古琴在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应当如何?古琴在今天的传承能做出哪些创新?就此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古琴教育家、演奏家杨青先生。  ◎琴道何
期刊
提起赵云,人们都知道他勇猛、武艺超群。其实,细检史实,赵云身上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那杰出的军事韬略和政治见解。  ◎空营退敌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曹操马上亲率大军来争夺。赵云奉命随黄忠夺取曹军粮草。两人分工,黄忠率主力出击,赵云留少许兵力守营接应。可到了约定时间,却不见黄忠归营,赵云出营探视,正巧遇上大批曹军。  赵云随身只带了几十个骑兵,眼见就要被曹军淹没,他
期刊
孙子说:“治众如治寡,分数也。”“分数”的“分”是指分为各层次的部分,“数”是每部分的人数编制。意为通过把部队分为各级组织,将帅管理全军众多组织就只需通过管理少数几个人来实现。  孙权可谓是“治众如治寡”的典型人物。孙策弥留之际,遗言孙权曰:“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军之间,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及父兄创业之艰难,擅自图之。”又说:“弟才胜兄几十倍,足当大
期刊
中国人自古爱月,关于月的诗词和典故车载斗量。爱清冷的月,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醒”的孤凉;爱细弱的月,有“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的娇俏;爱温柔的月,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爱调皮的月,有“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的点缀;爱高古的月,有“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明月照长城”的苍茫……而令人爱到极致的,便是满月,于是月圆夜又被赋予了众多节日意义:年初的首轮满月,是正月十五上元节;年中
期刊
纵岁月更迭,每逢仲秋佳节,我们总还是习惯性地“举头望明月”,期盼那轮银灿灿圆澄澄的明月来辉映心中那一轮圆满。  跟随记忆的长河,静静回溯,在历史的星空下,人们曾怎样望月?  ◎唐朝:仲秋正式成节日  我国自古就有在仲秋祭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传在周代,每逢仲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的仪式。  魏晋之时,民间便开始有了仲秋赏月之举,但尚未形成习俗。到唐代,仲秋赏月、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