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中“截图”:摇人心旌的一幕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rt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者在对词作的阅读鉴赏中,或许会困于其语言表达中时空的不规则组合,感叹词人神思的倏忽跳跃、变幻莫测,时有读词“难于上青天”的体验。这是因为大多数情况下词作中的时间和空间并非按直线流程来安排,且不同时空之间的切换常常也不作交代,其语义结构自由而松弛。甚至在有些词作里,作者还会故意将一个完整的事件击碎,拾掇其中的某一片段,把它镶嵌在词的上片或下片,或横跨上、下片的醒目处,使之极富画面感,进而成为全篇最摇人心旌的一幕。对于这种技巧,笔者姑且名之曰“截图”。下面拟结合具体词作,谈谈运用“截图”产生的审美效果。
  先看看传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其词曰: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这应当是一首意境高远阔大、苍茫深邃的驿亭题壁之作,极富艺术价值,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关于其作者之考证、内容之解读,历来众说纷纭,迄今难有定论。仅就内容言,或曰游子思归,或曰思妇念远,或曰二者兼有。之所以会有这些不同的理解,主要是因为词作中抒情主人公形象、身份的模糊和时空布局的不确定性引发了读者对虚实画面的不同切分。其中的“截圖”技巧,尤应引起读者的关注。该词所写的人物,上片“有人楼上愁”的“人”比较模糊,若此楼指荒郊野外的“驿楼”,则其“人”应是游子;若此楼指“玉楼”,则其“人”应是思妇。下片“玉阶空伫立”,是谁伫立于白色的石阶上?这只能理解为思妇,因为“玉阶”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中习惯与女性匹配,常见于闺情、宫怨之类的作品,如李白的《玉阶怨》中就有“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的诗句。也有学者指出,词中的“玉阶”原为“玉梯”,即使这样,“玉梯”是借指“玉楼”,照意象使用的审美心理来看,也不大可能指向男性。
  如果该词的主人公是游子,那么其内容应是抒写“游子思归”。词的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远处一大片平整的树林,有茫茫的暮霭弥漫其间,荒寒僻静的远山青如碧玉,山色转深,越发惹人愁绪纷起。值此深秋日暮时分,仍在旅途奔波的游子倍觉孤寂,不禁想到家人此时此刻也正翘首云天、暝色望断,苦盼自己归去却屡屡落空,只见宿鸟归飞,却难觅自己的身影。也就是说,词的第三句至第六句,运用了“截图”技巧,将游子的“心理图景”截取下来,使之布列于两片之间。然后,游子又自己感叹:“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看来,永远要漂泊在路上了!在这种理解里,全词的空间顺序是“旅途→家中→旅途”,其虚实变化是“实写→虚写→实写”。此中的“截图”内涵尤为丰富,主人公悬想思妇见夜色渐渐侵入楼头,最终扩散至思妇内心,逼出一个“愁”字,然后,思妇又下楼来至玉阶之前,久久站立,盼望夫婿,不料撞入眼帘的却是急飞投宿的归鸟。其徙倚彷徨之状,鲜明可感。愈是如此,便愈能强化游子自己的思归之情。这种落想于对方的抒情,习见于中国古代诗歌,如果没有这一虚写的“截图”画面,全词的情感将难以深化,章法也会变得呆板,意境也将会因表现手法过于质实而难以灵动、浑成地被展现。
  如果该词的主人公是思妇,那么其内容则是抒写“思妇念远”。这样,整个上片是写思妇“愁因薄暮起”(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过片二句写其见宿鸟急飞而思游子,下片结拍二句则是截取思妇的念想画面。这一“截图”是思妇在想象游子旅途之艰辛,感叹相逢无期,其口吻与“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李益《鹧鸪词》)相似。在这种理解里的“截图”,它强化的是思妇的抒情形象,同样有虚实相生之妙。
  第三种理解便是词人运用了两个“截图”组合成全篇。上片是“截图一”,写“游子思归”;下片是“截图二”,写“思妇念远”。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二者互为映衬,“楼上凝愁”与“阶前伫立”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里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深情怀想联系在了一起。
  上述三种理解都是合理的,也正好说明该词意境幽深,它的作者即使不是李白,也不失为第一流的作品。2004年的浙江高考诗歌鉴赏题已涉及此类多元解读现象。这里,我尝试运用“截图”的思路加以阐释,旨在总结出读词的一种方法,便于读者解读类似的词作。
  我们不妨再看看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水晶帘里颇黎枕)是如何运用“截图”的。其词曰: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相较于上面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而言,这首词有极浓郁的脂粉香泽气息,是典型的闺情词。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香软、惊艳、孤寂。上片的一二句以闺房陈设的精美高华、香暖温丽烘染主人公的隐秘春思。水晶帘、颇黎枕、暖香、鸳鸯锦这些密集的意象除了暗示主人公身份的高贵,其共同营造的氛围也足以惹发她的绮丽春梦。一个“惹”字,写出了她的多愁善感,锦被上的“鸳鸯”图案亦反衬其深锁闺中的茕独寂寞。这正是“花间鼻祖”温庭筠惯写的“密而隐”的风格。接下去的六句截取的是她的梦境内容。其“截图”画面,绘景的两句安置在上片末尾,写人的四句构成整个下片。这样处理,便于词人以较多的笔墨突出人物在料峭春风中香步徘徊,以致幡胜摇曳、玉钗颤动的形象。全词因有了“截图”处理,其时间、空间的跨度极大,失去了常态意义下的连贯性。就时间而言,是由现在追叙过去一段刻骨铭心的情感;就空间而言,是由闺房写到江边。这些切换,在词中并无文字交代,仅有“惹梦”二字做了暗示。那么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梦境呢?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结合“截图”中的意境加以还原,这里并无固定不变的答案。主人公或许是在一个初春的夜晚,身着浅白色衣衫,头戴人日(正月初七)剪裁的“花胜”(一种人形首饰,流行于唐宋),双鬓簪花,分隔面庞两边,将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又习惯性地来到了江边僻静的一隅——这是与心上人经常幽会的地方。然而,这个夜晚却不见那人露面,也不知他是否漂泊到了天涯海角。等了整整一夜,仍毫无音讯,主人公不禁心中怅然,她抬头一望,但见对岸江边,弱柳如烟,一钩残月斜挂天边,一群鸿雁正启程返乡,飞向北方……由此可知,“截图”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得越香艳,就越能表现其内心的怅恨与失望,是所谓“千万恨,恨极在天涯”(温庭筠《梦江南》)。这便是“截图”的妙处,读者须悉心体会。
  综上所述,“截图”的内容多系词中主人公的心中念想,从表现形上说或回忆过去,或展望未来,或遥想远方,或呈现梦境等,皆是虚幻迷离的影像图景。因而,妙用“截图”可以收取虚实相映,揭示人物隐秘、幽微心理的艺术效果;词作的整体章法亦曲折多变、摇曳生姿,意境也会因之丰美深邃。进一步讲,语文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将这种解读方法恰当地运用于文本阅读、分析以及应试答题中,相信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其他文献
积极心理学是近十多年来一門新兴学科,创建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等人。他们把积极心理学定位为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和美德的一门学科,重点研究以人的幸福心理为核心的一切积极正向心理。  近年来出现了“积极心理学 X”的研究热潮,即把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与其他学科有效整合。在“积极心理学 教育”这一领域,已从一些理论研究,走向实践研究。那么,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阅读教学该如何实施,才能激活学
[摘 要:在初中教学阶段,学生直到九年级才开始接触化学,但是教材中的知识包含概念、计算和各种化学物质,对于学生来说这些知识是一种碎片性的知识,虽然可以理解但是很难吸收和掌握,因此本文主要对提高学生对化学碎片性知识的整合能力进行探究,以期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相关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化学;碎片性知识;整合能力]  传统教学所传递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破碎而不完整的知识,学生将知识学得很“死”,不能将学到
[摘 要:互联网在我们日常生活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和学生在使用网络时,需要考虑到网络带来不安全问题,作为参与学院网络的建设者、管理者,我们提出了一些有利于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的有效防范及措施,将网络安全教育作为加强学院网络安全的重要对策来加以重视,让网络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关键词:校园网络;安全问题;防范;措施]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信
伴随课堂教学和中考命题的改革,语文学科不仅仅局限于指导学生对文本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引起大家对课外阅读的高度重视,学生日常通过课外阅读获取的知识、信息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但是,由于各學科的课程负担过重,极大地压缩了语文课外阅读的拓展;加上学生自身不够重视和老师指导不力,最终导致了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拓展这一关键学习过程存在某种程度的缺失。结合语文课程新的改革,如何加强在课堂之外的语文学习呢?笔
摘 要:学校是学生成长和学习的环境,为了使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健康成长,初中学校应对校园管理提高重视程度,由此初中学校需格外注重落实完善的校园管理制度,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落实针对性的管理策略,以及在校园管理中落实人文关怀措施,同时运用恰当的校园管理方式,以免管理不得当,而导致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所以说,初中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时,一定要改变硬性的管理方式,从而落实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和创新的管理方法,
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多源于其读书功底的深厚,这几乎是所有语文老师的共识。可是有些学生读的书并不少,写作能力却未见提高,我认为是光读书而不动笔造成的。在此,我建议“不动笔,不读书”。  教学十几年以来,我一直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学生读书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写作上,而读书笔记是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的最好手段。它可以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认识水平,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摆脱肤浅
我国母语教育陷入“少、慢、差、费”的困境已经多年,尽管上至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下至教学行为的实施者都想尽办法想破“冰”而出,却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母语只是五门中考学科中的一门,且由于母语学习不能在短时间内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导致很多后进生对母语学习不知所措。也有些孩子误解了海量阅读这个概念,认为海量阅读就是用尽量少的时间把尽量多的文字信息吞到肚子里去,将阅读变成掐着秒表的读书竞
美在语文教材中无处不存在:无论是景色美,还是心灵美;也无论是节奏美,还是音乐美……这些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只是缺少发现的慧眼。同样,这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帮助学生发现教材中的美,进而去体味、欣赏,然后热爱美和追求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新课标对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强调语文教学要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同时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古诗文背诵默写不容许有一丝一毫的错误,对学生的记忆能力要求较高。但总有不少学生出现错误,还有不少同学好不容易把课文背下来,时间一长就又忘光了。记忆古诗文,死记硬背、打“疲劳战”是没有用的,一定要提高效率。怎样才能提高背诵效率,记得更加牢固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来谈谈背诵古诗文的一些技巧。  一、掌握记忆规律  实践证明,记忆的目的越明确、注意力越集中、思考越积极,记忆的效果越好;各种感官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初期(6—12岁)的孩子处于智能发展的高峰期,对周围世界十分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情感丰富,善于形象思维,其语言、文字表达正处于从生活化口语向书面化表达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因为缺乏必要的写作知识储备,大量字詞会说不会写,会认读不会运用,写话能力尚不能满足其内在的表达欲望。因此,写话教学是低年级语文老师必过的“坎”,写话是低年级孩子最畏难的练习。  培养学生写话能力,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