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分裂的多重面相——基于马克思经济哲学的视角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ey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经济哲学的角度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了社会共同性的丧失,社会因而进入一种私人社会的状态,其现实表现是社会的分裂与对抗。资本主义社会的分裂包括多重面相:人与物的分裂、人与自我的分裂、人与人的分裂和个人与共同体的分裂。分裂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常态,人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这是因为人们的日常交往和生活一直处于资本逻辑的主导之下,人们的一切行为都遵循着经济理性的原则,无须思考但又不得不每天都如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分裂的批判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而且为实现人性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其他文献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村阶级关系的建构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演进具有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双重意义。就前者而言,中国共产党借助于农村阶级关系的建构,成功地唤醒了农民的阶级意识。阶级意识的觉醒充分激发了农民的革命潜能,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不竭的动力源泉。就后者而言,由于阶级关系对传统宗法关系的全面取代,乡绅权力体系土崩瓦解,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社会秩序被颠覆性重构。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判断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历史方位的重要依据,能否正确认识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又关乎法治事业的全局。不同"质"的社会主要矛盾,需用不同"质"的思维与方法加以解决。在不同时代背景之下,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判断不一样,党和国家用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目标与方式亦实现整体性转换,法治建设的地位与功能往往也大相径庭。伴随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与判断的三次历史性演变,新中国法治亦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过渡时期法制"到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主义法制",再
税权是国家的主权性和基础性权力,依据社会法治国理念,须根据税权类型和主体的不同作差异化配置,以达到善治效果。分税制改革后,我国的税权配置呈现纵向集中、横向分散的格局,矫正其不足、使集中与分散妥善配比,成为新时期税制改革的方向。当前,我国正处于落实税收法定和优化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期,在环境税、资源税等税种立法进程中初步彰显融通控权与授权、兼顾税收法定与功能适当的税权配置新脉络。在此基础上,应当遵循技术路径提炼税权配置的操作规则,将税权配置的标准由政治逻辑转向事务本质,为房地产税、增值税等后续税种法的制定提供
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新时代网络治理的话语内涵体现在风险、场景、权力三重交互辩证的维度中。风险印刻了21世纪以来网络治理过程中应对突发社会问题的历史记忆,在体现出固有技术载体局限性的同时,也表明风险已成为思考网络治理的"窗口",进而使风险共担与防控风险的技术共享成为可能。网络场景的复杂趋向则使网络治理的视角不应局限在简单化的意见表达和回应问题,而应思考风险的普遍性与场景变革的动态开放,进而寻求全社会共同防控风险的总体话语规范,这有赖于党治国理政的统筹布局。需在网络场景中妥善整合各类变量,继承与创新群众路
为了中国社会科学的日益繁荣和长足发展,就必须形成一支合格的社会科学研究者队伍。而从社会科学自身的生长规律以及社会科学研究者获得成功的大概率的角度看,至少需要具备这样几种必备要件,方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即: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拥有结构合理的多方面知识储备;拥有坐标定位能力;拥有一个稳定并且是有价值的研究方向;拥有一个自己擅长并且具有一定话语权的中层理论;拥有原创意识和原创能力;拥有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拥有规划能力。
《哥达纲领批判》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是对马克思晚年成熟思想的高度概括。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对爱森纳赫派与拉萨尔派达成的妥协性纲领进行了逐条批判,揭示了拉萨尔主义的伪科学性。批判的过程中引发了马克思对未来国家发展阶段以及发展制度的设想,进一步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从马克思的构想中我们归纳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最重要的三个原则:政治原则上的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经济原则上的按劳分配、社会原则上的公平正义。对这三方面原则的把握不仅是解读《哥达纲领批判》的重要路径,也是准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科学
地方是区域的基础,国家是多样性区域的聚合,国家治理是地方性经验的积累,区域法治是人类一项古老而常新的政治法律活动。现代区域法治适应地缘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文化传统的区域多样性、大国疆域的区域复杂性、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性、适应变革的区域灵活性、基层治理的区域创造性、法治实践的区域分层性,是区域法治的现实基础。区域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是国家法治在一定区域的展开、延伸,既要立足区域,又不(也不能)局限于本地知识和本地事务,必须有战略思维、国家眼光和作为。当今中国,区域法治已成为法治国家建设领域的全
全球正处在史上疾病传播速度最快、范围最广的时期。应对全球范围内高频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高质量的国际合作。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国际合作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随着公共卫生危机的频发,国际社会对国际关系诸多要素进行再认知。公共卫生危机延伸了国家安全同时弱化了国家主权,促进了卫生与外交的深度融合,对国家形象与国际责任提出制度性、专业化要求,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全球健康治理。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较好地发挥了其抵御风险、化解风险和防范风险的传统功能,也为有序复工复产和经济恢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从而有必要更加全面地认识和发挥其在国家治理体系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革命、建设、改革是贯穿中国共产党史和近百年现代化的三条主线,必须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三者的辩证关系。从时间维度看,这三者是前后相继的三个历史阶段,不能割裂;从空间维度看,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统筹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