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生态视角探讨非遗保护问题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sdasd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获得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较以往有了较大提升,生活水平的提升使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重视程度增高。我国发展至今,历史悠久,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诸多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形式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对外部环境的要求较高,而当前信息技术在发展的同时,对传统文化形式产生了一定影响。从文化生态角度分析,对我国当前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传承十分必要。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在本次研究中,将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继而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在文化生态视角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文化生态;非遗;保护
  0 前言
  文化是推动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人类生产活动以及生产方式的转变而不断发生变化。但需要明确的是,每一种文化形式的产生以及演变都具有独特的过程。随着历史不断变迁,全新文化陆续出现,同时也存在一部分旧文化的消失。旧文化消失的原因存在多样性,有一定战争因素,同时也有一定自然灾害因素。在本次研究中,从文化生态这一视角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文简称“非遗”)的保护,为非遗的保护提供一定措施与建议,使得非遗得以长久保存,继而推动我国不断繁荣与发展。
  1 非遗保护现状阐述
  从人类诞生到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因而明确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非遗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任何一种物种的消失均会对社会造成较大损失,而非遗的消失,也会带来一定损失。需要明确的是,非遗并不能脱离民族而单独存在,通常是民族特色文化的汇总与展示。
  非遗存在的形式多样,可以是声音的存在形式,也可以是技艺的存在形式,并且保存与传播方式也存在差异。由此能看出,关于非遗的存在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也正是因非遗具备这一特征,成为传统中十分脆弱的一部分,国家及地方政府要以非遗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对应的保护措施。当前我国针对非遗的保护,出台了多种政策,在政策方面给予充分保护。
  2 非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定数量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其中存在一部文化形式被国家列入了非遗保护目录中,在非遗传承过程中存在着多种问题。
  2.1 非遗对外部环境依存度高,自身生存能力较弱
  虽然我国疆域辽阔,传统文化形式数量众多,但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大部分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十分有限,通常呈现出家族式流传或者小地域流传等特征。首先,这一现状导致传统文化在发展中对当地文化环境的依存性较强,若失去当前的外部环境,则难以生存与传播。
  其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部分辉煌的传统文化形式,但这部分文化通常十分保守与封闭,并未进行大规模传播与传承,通常是以代代单传这一形式进行传播。而这一传播方式则注定了其生存能力不足,在传播中,若出现了争斗,则会直接导致文化的没落。
  最后,这部分文化形式在发展是鼎盛时期并不会受到经济条件差的影响,行内人员也会有直接的经济回报。但在现阶段,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已不再,人们则需要通过其他方式生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的进一步传播。
  2.2 生存方式发生改变
  当前,我国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生产力水平,并带动城市化以及现代化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将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同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这一背景下,传统文化形式也遭受了较为强烈的冲击。社会发展与进步是我国当前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应当重视对传统文化形式的保护,而不能忽视传统文化形式,导致其灭亡。
  从本质角度阐述,人类在现代化发展中,为获得快速发展,采用粗放式获取资源的方式,对自然资源过度开采,对环境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此后,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十八大后,对经济发展质量提出了更多要求,为保护环境,我国设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在环境保护方面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
  国家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传统文化形式的保护,被列入非遗保护目录中的传统文化形式数量较少,同时也缺少进一步的完善与保护措施。关于传统文化形式的保护,在制度方面以及操作方面中均存在诸多问题。从本质上来看,对传统文化形式的保护与自然环境保护一样重要,破坏自然环境能直接看到结果,而文化生态破坏的后果是隐形的。虽然对当前的生活并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一旦出现显性后果,将造成严重危害,不可挽回。
  3 从文化生态视角提升非遗保护的有效措施
  3.1 加强教育与宣传力度
  在非遗的保护过程中,应加强教育与宣传力度。这一做法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人们对非遗的认知,在非遗保护与传承过程中能达成一致意见。若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人们在思想与认知方面并未达成一致,则导致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难以开展。
  在进行非遗的宣传与教育过程中,需要摒弃传统、落后的宣传形式,采用具有创新性的宣传方式,同时还需要保证宣传内容的新颖性。
  为保证宣传内容的新颖性,首先,需要依据具体非遗的实际情况开展宣传与教育活动。其次,在宣传过程中,要注重人为的特点,召集所有民众参与其中。采用这一宣传方式,不仅能提升宣传质量与效果,还能使民众知晓自身的职责与任务,明确应当如何进行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升非遗保护质量。
  在宣传工作开展期间,一定要针对当下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与载体创新宣传工作,如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进行宣传,也可以利用抖音、快手等不同的短视频平台进行宣传。宣传不能浮夸,在符合当代人们“口味”的同时,也要重视非遗文化的特性与内涵。
  3.2 重視政策与预防作用
  当前,我国对非遗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群众对非遗的认识程度提升,因此非遗的保护工作以及保护过程也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在开展非遗保护工作过程中,受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极易出现问题,影响非遗保护质量。针对这些,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应当具备前期预防重于后期抢救的意识,只有在前期做好充分的预防工作,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首先需要依据非遗的实际情况,制定较为完善的政策以及保护措施,同时依据实际情况以及外界因素的变化对政策以及保护措施进行相应调整。
  其次要提升开展非遗工作的人员的素质,并制定完善的考核机制,将保护工作开展质量与工作人员的工资相挂钩,在最大程度上提升非遗保护质量。
  最后针对非遗继承人,国家或当地政府应当给予资金以及政策方面的支持,同时还可为其提供活动以及表演场所,帮助传承人展示非遗。通过多方面工作的协同,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
  3.3 健全保护机制
  非遗保护工作并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工作,这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为保证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开展质量,则需要政策以及法律条文的制约。就当前非遗保护工作而言,我国出台了相关法律规定,但并未就一部分细节内容进行规定,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不明确,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责任分配制度。
  在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中,应当不断健全非遗保护工作的规章制度,贯彻落实各方面工作。在法律与政策基础上,依据非遗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保護措施,将非遗的保护以及传承落到实处,并保护好非遗的内涵,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此外,还可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活动场地,给予一定资金支持,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良好的环境。保护机制的制定与实施,能对非遗提供有效保护,确保非遗保护、开发等全过程有所依据。
  3.4 结合“圈养”与“放生”
  在开展非遗抢救性保护工作的期间,大多非遗被收藏到博物馆中进行保护。在博物馆中进行保护固然稳妥,但会影响文化的传承。在对非遗进行保护期间,不仅要注重保护,更要实现传承,这样才能让非遗继续散发活力,在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绽放光芒。
  文化环境会对传统文化形式产生极大影响,传统文化形式会对文化环境产生较大的依存。当外部环境严峻或者不适宜的时候,需以“圈养”的形式让非遗继续“存活”。可以在特定的场所,如书院、寺庙等,对需要保护的文化形式予以保护。
  同时,当某区域缺少这类场所时,政府需要发挥作用,筹划建设保护场所,也需要为非遗传承人一个展示与学习的地方。政府也要给予非遗传承人补贴。通过政府、社会的引导与支持,非遗文化能逐渐走出“圈养”的舒适圈,这时就要通过“放生”让非遗文化独立“生存”。
  “放生”就是让非遗文化回到民间,回到社会,然后投入到文化产业中,继续发光发热。“圈养”与“放生”的结合不是孤立进行的,是动态进行的,在“圈养”期间,虽然在一个特定的场所中共同“生存”不同形式的文化,但是这样也能让不同文化实现相互促进。“圈养”在得到各方支持之后,逐渐开始“放生”,开始实现自我回归。这两种方式的共同作用,其实是当下非遗保护的重要手段。
  3.5 大力创新
  在生态视角下,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创新。创新就是在当下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实现保护与传承的创新。在创新前,需要对非遗文化生态保护的实践及理论进行研究,然后站在文化战略高度,提出文化保护区的构建。对于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构建,不仅是一种理念,更要付诸行动。此项工作由政府主导,社会及群众广泛参与与监督,实现产业发展与人才开发。
  在对非遗进行整体性保护期间,需要开拓创新,针对当地非遗特点,分阶段进行非遗的保护与开发。此项工作也要大量的人才支持,所以需要与高校构建起合作关系,从高校吸纳更多专业的、具有创新性的人才,确保在非遗保护的同时,实现非遗的创新与发展。
  创新需要文化大环境、人才、制度等多个方面的创新,这样才能为非遗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帮助,也能围绕“非遗”迸发活力,让非遗融入现代文化产业,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支持。
  4 结束语
  文章主要研究在文化生态视角下,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保证非遗保护工作开展质量,则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健全保护机制、重视政策与预防作用以及重视教育与宣传的力度,在最大程度上保证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开展质量。同时也能让非遗的活力再次被激活,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实力的提升提供支持。
其他文献
摘 要:花瑶是瑶族的一个重要支系,其得名于瑶族女子服饰上装饰有艳丽的挑花。由于花瑶人民没有文字,挑花作为重要载体便成为重要的“图形”文字,记载着该民族的历史文化。花瑶挑花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是花瑶民族文化的根基。文章梳理了花瑶挑花的发展源流,分析、总结了花瑶挑花的传统载体—花瑶服饰的样式与特色,让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花瑶挑花得到更好的重视和保护传承。  关键词:花瑶挑花;发展源
摘 要:商周时期,“陈豕于室,合家而祀”,猪在祭祀中是十分重要的祭品,猪的形象出现在礼器上,也体现了辟邪、沟通人神和娱神等宗教理念。商周的青铜猪形器仅发现三件,分别是商代晚期的青铜猪卣、豕尊及西周时期的晋侯猪尊。三件猪形器因其所承载的政治、宗教意义的不同而在形制、纹饰、风格上有所差异,形制的差异反映出商周两个时期祭祀理念的差异。  关键词:猪卣;豕尊;猪尊;商周;祭祀理念  猪的形象在考古学文化中
摘 要:进入“后申遗时代”,大运河作为世界遗产,亦是重要的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成了一项国家战略,更成为一个时代的主题。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应充分解析大运河的遗产特性和价值内涵,统筹沿线遗产保存情况和社会条件,融合多学科、多行业、多部门等方面的相关理论和发展实践,围绕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核心主体,阐释大运河文化和其在当代的重要功能,为科学合理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提供坚实的支撑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们渐渐不再仅满足于物质需求,对文化生活也有了同等的需求,这是当下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红色纪念馆作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场所,其所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满足。同时,红色纪念馆为人们提供了红色文化寻根之路,人们可以在红色纪念馆中体悟国家成立的艰辛历程,青少年群体可以在革命先辈们奋斗拼搏的轨迹下不断成长。基于此,文章针对新时代背景下红色纪念馆的发展
摘 要:博物馆是向社会提供文化服务的一种公共机构,为了更好地借助社会教育功能向人们介绍博物馆馆藏资源,微信公众平台目前得到了广泛使用。但是博物馆在应用微信公众平台開展社会教育的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多问题,需要不断思考。文章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和研究,并以此提出改进的意见。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博物馆;社会教育;应用  微信公众平台是目前人们广泛使用的一种新媒体,博物馆作为社会公共机构,馆藏文物资料众
摘 要:文章首先从展览意向确定、展览内容规划、展览形式设计与制作、宣教活动与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阐述博物馆对外文化交流展览运作模式,然后从博物馆对外展览运作水平不足、缺乏安全保障、交流合作不密切、缺乏经费支持、专业人才不足等方面分析博物馆对外文化交流展览运作中的问题,最后从提高博物馆对外展览运作的水平、做好博物馆对外展览的安全保障、加强国内与国外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合作、保证博物馆对外展览经费充足、加强
烽燧是我国古代边塞之地军事防御体系中重要的设施之一,具有战事报警和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汉代时,汉政府为维护西北边疆稳定,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沿孔雀河建烽燧.孔雀河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开始从物质生活的需要转变成精神生活的需要。书画文物作为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出现损坏,促使人们开始重视对书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书画文物作为历史的载体,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且对历史研究有巨大的帮助。书画文物作为一种艺术品,在世界艺术方面有着极高的价值,其保护和修复问题成为关键。文章基于现代数字技术的书画文物修复与保护
摘 要: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广灵剪纸作为晋风艺术体系典型代表,在山西大地上发展了多年,目前已经成为题材丰富、种类繁多的一种民间艺术,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得到了蓬勃发展。广灵剪纸也是我国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人们称之为“民间剪纸艺术一绝”,拥有相对比较独特的艺术魅力,表现形式也非常特殊,不但传承了传统内容,还根据
摘 要:文章通过对辽代葬俗、壁画以及墓葬中出土的器物等进行分析,论述其反映的辽代宗教信仰。辽代前期主要以萨满教为主,面具、金属网络等是信奉萨满教的体现。辽代中后期,大量墓葬中的壁画反映了佛教文化,部分葬俗也受到佛教的影响,特别是一部分信奉佛教的汉族人将火葬的习俗带至辽朝。而在另一些墓葬壁画及出土器物中,也体现出道教的特色。由于文化的交流融合,辽代的宗教信仰从单一的萨满教逐渐发展成了萨满教、佛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