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花瑶挑花的发展源流与传统载体分类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3825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花瑶是瑶族的一个重要支系,其得名于瑶族女子服饰上装饰有艳丽的挑花。由于花瑶人民没有文字,挑花作为重要载体便成为重要的“图形”文字,记载着该民族的历史文化。花瑶挑花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是花瑶民族文化的根基。文章梳理了花瑶挑花的发展源流,分析、总结了花瑶挑花的传统载体—花瑶服饰的样式与特色,让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花瑶挑花得到更好的重视和保护传承。
  关键词:花瑶挑花;发展源流;载体;分类
  1 花瑶挑花的发展源流
  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从黄帝时期的“九黎”到尧舜时期的“三苗族群”以及先秦时期的“荆蛮”,都不可避免地与瑶族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历史上,瑶族另有诸多称谓,如“蛮”“蛮夷”“俚”“僚”“猺”“徭”“莫徭”等。据考证,唐代姚思濂《梁书·张缵传》载:“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中“莫徭”名称的出现,标志着瑶族作为单一民族实体逐渐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正式采用“王”字偏旁的“瑶”字统称我国的瑶族。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湖南、广东及贵州等省的部分地区(表1)。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瑶产于湖广溪峒间,其后繁衍,南接二广,右引巴蜀,绵亘数千里。”这说明瑶族的祖先原来居住在洞庭以北的山区,后出武陵、五溪向今湘、粤、桂三省边境迁徙。
  据《雪峰山瑶族诏文》记载,花瑶族群为了躲避战乱,经广西桂林辗转洪江、溆浦等地迁徙至雪峰山的崇山峻岭中,自明朝末年开始在虎形山一带安居乐业,目前集中聚居在湖南雪峰山腹地的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小沙江镇、大水田乡、麻塘山乡和溆浦县葛竹坪镇等地,有1.2万~2万人。花瑶聚居方式习惯以姓氏划分为主,最为集中聚居的地域山寨方圆不过10千米左右,主要有奉、杨、沈、唐、刘、步等姓氏。花瑶可以说是一支非常特别的瑶族分支,他们不曾知晓瑶族鼻祖盘王,从未庆祝过盘王节。由于与世隔绝、长期生活在崇山峻岭的环境中,其服饰一直承袭着古老而傳统的风格,特别是服饰上的挑花,图案精美,色彩丰富,简直是精美绝伦、五彩斑斓。
  对于花瑶挑花的溯源,应从瑶族的族源说起。瑶族的先民是古代百越民族的一部分,百越是最早种棉纺织的民族,《吴越春秋》中曾有“越罗谷纱”的记载,庄子《逍遥游》记载“百越有断发文身之俗”①。“文身”原指身体皮肤上所画的图案,种棉织布后,逐渐演变成衣服上所织绣的图案。作为百越后裔的瑶族,瑶族女性沿袭着祖辈的传统,依然自种棉麻、自纺纱线、自织土布、自缝衣裳。
  汉代以前花瑶挑花就已经存在。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记载,瑶族祖先“积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可知东汉时期瑶族已喜用青、白、黄、黑、赤五种色彩来作为服装的主要用色,与此同时,亦已拥有织木皮为布、草实为染料的织染技术。唐代魏徵在《隋书·地理志》中记载:“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曰‘莫徭’……其女子青布衫,斑布裙,通无鞋屩。”由此可见,当时瑶族妇女上穿青布衫、下着斑布裙的服装样式与现在花瑶妇女上穿蓝色无领对襟长袖长衫、下着彩色挑花筒裙装束已经非常相似。挑花最具代表性的图案“杯干约”(汉语叫“花路岩”)可追溯到明朝。据《湖南瑶族百年》记载,明洪武元年(1368),花瑶已定居隆回,有一天,瑶族姑娘在岩壁上玩耍时发现岩壁上丛生的绿色花朵甚是美丽,便模仿挑制成了服饰上的装饰纹样,这种葵花纹便是流传至今的花瑶挑花代表性图案“杯干约”。2006年,花瑶挑花被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8年,花瑶挑花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2 花瑶挑花传统载体——花瑶服饰
  《湖南瑶族百年》记载:“花瑶男子服饰相对沉闷与单调,大致可以概括为男子一般穿大襟长衫、扎腰巾、穿裤子、绑腿,头围黑白方格包头巾。从头到脚都是青色。”②由此可见,挑花工艺在以前的花瑶男子服饰上已荡然无存,现在由于表演需要花瑶男子服饰仅保留了长衫、包头巾等族群服装元素(图1)。
  花瑶挑花的传统载体主要体现在女子服饰上,在她们的袖口、绑腿、腰带和筒裙等地方都有挑花,形成了完整的服饰装饰艺术风格,成为具有特色的花瑶民间服饰工艺。当然,花瑶挑花的传统载体不包括现代的创新品类,以传统花瑶挑花服饰类别为主,可分为日常服饰、盛装服饰和孝服服饰。
  2.1 日常服
  花瑶女性日常服一般分为夏装和秋装两款。夏装上穿白色,白上衣袖口绣有5厘米左右、红白相间的花纹图案(图2);秋装上穿湖蓝色,袖口一般无挑绣图案(图3)。腰带有传统的缠绑式,图3中的这个老人用得较多,也有新式挂扣腰带,用五颜六色的彩线刺绣各种图案,约2米长、20厘米宽。下装为挑花圆筒裙,为前后两片相同形状的青底挑花缎面棉布缝制而成,并在裙摆下沿用红色布条饰边,筒裙两端再连接宽约30厘米、高约60厘米的五彩织锦,形成长方形的围布。②以前花瑶女性缠头饰,头上缠直径为40~50厘米、以一两米长的红线为主调、中间间隔黄白花带编织盘旋而成的花帽。现在一般带黄红相间的斗笠帽,走在山间田野,就像盛开在乡间的金色向日葵,别有一番风味。
  2.2 盛装服
  盛装主要是花瑶传统节日(现代的穿着以表演为主)和婚嫁等喜庆节日所穿的服装。传统的盛装由鲜红的头饰(派特典)、深绿色绸缎面料的无领对襟长袖长衫、黑色镶花边的马甲、艳丽的腰带、挑花筒裙、挂在左右腰间的亮丽挑花吊片及红、黄、蓝、绿色吊须和绑腿组成(图4)。①盛装的无领对襟长袖长衫由里层白色棉布、中间红色棉布、表层绿色绸缎共三层无领对襟衫组成。现在在表演时所穿的盛装并没有按照传统的穿三层。
  2.3 孝服
  花瑶女人平时生产、生活和大婚穿的挑花绣裙大多选用青(黑)色或藏青色等深色家织土布做底,以白线在布料上挑绣出各种图纹。唯有当父母或祖辈等至亲去世时,需改穿用白色布料做底、挑绣黑色图纹而成的孝裙。同时,头饰的鲜红色变成粉色(守孝期头饰不能出现有大红色),筒裙的祻布变成白灰色。根据花瑶的传统习俗,家有老人去世,女性孝眷一般要连续三年穿孝裙,意为“守孝”。这样的花瑶女性服饰具有很强的标识性,看到花瑶女性穿着这种色彩的服装,就知道她正处于守孝期间。■
  【作者简介】唐云,女,湖南常德人,硕士,讲师,就职于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研究方向:美术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优秀青年项目“湖南瑶族挑花代表性传承人奉雪妹口述史及数字化建档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编号:18B554;2021年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传统工艺在高职审美教育中的应用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编号:XJKX21B04。
  ①傅安辉.侗族的织绣艺术[J].民族艺术,1993(1):155-161.
  ①田伏隆.湖南瑶族百年[M].长沙:岳麓书社,1995:235-236.
  ②汪碧波.花瑶女性服饰与生殖崇拜[J].装饰,2007(12):102.
  ①谢文成.花瑶婚俗文化下的服饰[J].艺术科技,2015,28(11):118.
其他文献
摘 要:以青铜器命名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为研究对象,从内容和形式设计两方面分析:一是空间布局和参观路线反映公共空间的利用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辅助材料展现辅助展品的应用性;二是色彩和灯光设计彰显艺术性。青铜器背后的周秦文化正是内容与艺术设计的交互融合,使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协调部分和整体的关联性,将青铜器的专题特色与现代化科技相结合,传播地域特色鲜明的青铜文化。这一研究对专题性博物馆的展陈设计具有一定的借
摘 要:博物馆学专业的学科特色是将各类博物馆的专业内容用多样的陈列手段展示给各类观众,让普通观众在轻松的环境中润物细无声地了解专业知识,获得一次难忘、愉悦的体验经历。博物馆学专业在本、硕、博三个阶段应各有侧重,体现人才培养的递进性,本科阶段侧重技能培训,硕博阶段侧重理论研究。展览内容策划和文本写作、博物馆教育和观众调查是本科阶段重点训练的内容,尤其在本科的专业实习中应深化细化培养方案,使学生能够快
文旅融合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新时期有新的要求,文物机构如何融入文化旅游,在文旅中发光发亮、做好服务,是我们每一位文物工作者面临的全新课题.文章对位于陕西的汉唐帝陵进
摘 要: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放至今的嘉峪关魏晋六号墓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室内砖壁画褪色严重,个别砖面彩绘的色彩、线条已淡至模糊不清,达到难以辨识的程度,严重影响了砖壁画内容的艺术效果。文章通过分析六号墓现状、砖壁画颜料及颜料特征以及影响砖壁画褪色的因素等,提出了若干保护措施。  关键词:魏晋墓;砖壁画;色彩;保护  果园—新城墓群是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墓群
博物馆是国家、民族宣传其文明成就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文化在国家文化体系中发挥着日渐强大和潜移默化的软实力作
摘 要:甘肃省平凉市博物馆现展出四件商周时期青铜爵,其铸造精美,纹饰华丽,且都有铭文。文章通过4件青铜爵浅析了爵的名称、用途、发展及铭文的作用和含义,为研究陇东地区商周文化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青铜爵;名称;用途;铭文  平凉位于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六盘山东麓,泾、渭水上游,横跨陇山(关山)两麓,是中华民族在黄河中上游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六盘山、关山为关中西部的天然屏障、交通要隘,
摘 要:宋伯胤(1921—2009),陕西耀县人,曾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长,毕生致力于我国文博事业的研究和建设。宋伯胤先生提出通过学校实现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呼吁建设行业博物馆,独创的四部四项十进位分类法等思想遗产,至今仍令学界受益匪浅。而宋先生扎实严谨的学风、广阔的研究视野和敏锐的学术眼光则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崇。  关键词:宋伯胤;博物馆学;教育;藏品管理  宋伯胤先生,1921年生于陕西耀县,19
数字媒体技术在国内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关键的作用,深刻地影响出土文物的保护模式、修复工艺以及呈现形式等。在目前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下,我国将数字媒体技术作为重点维护物质文化遗产,保证文物的安全性。但是因为国家文物管理组织对物质文化遗产制定的保护方案并不合理以及完善,缺少领先的数字媒体技术,导致某些出土的文物受到损害,无法复原到最初的样貌。
摘 要:我国古代建筑的榫卯结构一直延续至今,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人们用“墙倒屋不塌”这句俗语高度概括了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征。建筑的多样性既有统一的风格,又有各民族的特色;屋顶变化多端又庄重大方的造型,别具一格的屋顶曲线和特殊的构件—斗拱,以及色彩的处理等均是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因此,只有更进一步了解其结构做法和艺术造诣,才能真正认识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关键词:台基;斗拱;屋顶;瓦
为了解和改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太原市博物馆通过实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建立一整套环境监测系统,完成库房区域无线全覆盖,实现对全部库房文物保存环境质量的及时感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