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孩子们去采蘑菇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em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我常跟爸爸去采蘑菇。我总是看不到蘑菇,可他会说那里有朵黄色的松菇或那边有朵黑色的尖顶菇。”
  ——这是在《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封底的文字。教师做的事就好比在遍地都是蘑菇而别人看不见的时候,提醒一下。
  很多年了,带着学生们一本一本地读,读完一本就一起来说道说道、交流交流。但是每次交流后总觉得缺了些什么,到底是什么,总也找不到。那一刻,我也好似一位走在林间看不到蘑菇的人,陷入深深的迷茫。在带着学生读《忠犬八公》时,这种迷茫越来越强烈。
  这样一篇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小说自然很打动人,我和学生也泪眼盈盈。可是感动过后呢?
  如果仅仅停留在书本本身,停留在人人都能看得到的情感本身,这样的阅读是乏味无力的。其实,书中有很多需要我们透过文字去思考和发现的东西,就像藏在林间的蘑菇。而作为领路人的教师,只是提醒一下孩子,至于怎么采,采什么样的蘑菇,由他们吧。
  读完《忠犬八公》,我在想:如果不是八公,而是另外一只狗,还会有类似的故事发生吗?如果换作另一种动物呢?
  恰好那段时间在读《人类简史》,其中讲到了人狗演化发展关系。读过这些文字,再回头看看发生在小八和上野教授身上的故事,我们就会从眼泪和情感里缓慢地爬出来,更冷静地看待情感发生的最根本的缘由。
  那么,带孩子读书时,我们究竟要带他们从哪里开始,又去向哪里呢?
  一、引导学生发现书籍外部的信息
  从自主阅读的角度来说,封面是吸引读者是否开展阅读的重要因素。封面包括了很多重要的信息:书名、作者、译者、出版社等,这些都有可能影响着读者的选择。
  此外,封一中的作者简介,目录的编排、序言、编后记等都能够传达很多信息,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信息,也是我们要带领学生走入茫茫书海的入口。
  二、引导对故事情节的推理、猜测所产生的阅读情感
  读一本书,一定会读着眼前的文字,猜测后面的故事。对于简单的故事,我们的猜测往往八九不离十,猜对的时候会有一种成就感。但是对于复杂点的故事,读者往往会猜错,这时候会产生惊讶和意外的情绪。而当我们发出感叹时,再回想之前的故事发展,却又觉得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比如《福尔摩斯》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就难以猜测;《尼瑙克山探险》也在孩子们的意料之外。猜中时的满足也好,猜错时的失落也好,都是阅读时所产生的情感,是整个阅读活动的一部分,是读者、作者以及作者所写的文字融为一体的过程。
  三、引导多元面对故事中的真善美、假恶丑
  最初,孩子对人物的认知是简单的、二元的、非好即坏的,长大后才慢慢学会多元、多维地去看故事中的人物,对真善美丑的判断也开始产生了融合。学生会不会和我们一样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呢?我想是肯定会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教会孩子全面、辩证地看待呢?我想是有必要的。
  共读《妖精的小孩》这本书时,在讨论村民们一起攻击萨斯琪这一情节的时候,有学生站在村民的立场上表示理解,但是对萨斯琪的认同感却没有因为理解村民的行为而改变。其实,建立起基本的是非观正确就好,对真假、善恶、美丑的喜欢或者厌恶也正是阅读情感的体现。
  四、引导学生体悟文本语言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在结构、故事、阅读意义上给我们带来思考,同时在语言运用上也独具匠心。
  比如《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盜》独特的诗体叙事语言,增强了阅读的节奏感;《柳林风声》中对环境的描写,提升了故事的美感。
  五、引导学生由一本书推及多本相关书的扩散阅读
  表面上看,我们带着学生在读一本书;实际上,通过一本书可以延伸到更多书的阅读上。由读《忠犬八公》而读魔法象整套书,由读《妖精的小孩》而读长青藤整套书,由读《夏洛的网》而读其作者的另外两本经典作品,甚至看看相关的电影。可见,阅读不是孤立的,而是不断发生由一而二、再而四、四而八几何式的扩散反应。
  六、引导学生由书中涉及到的知识作追根溯源的客观查证
  很多文学作品在讲故事的同时,涉及了很多其它信息,这些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乐趣,而对于这些信息的查证更能让阅读走向更深、更远的地方。
  《划桨入海》中所涉及的印第安文化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解读这本书;《再见,不勇敢的我》中涉及到的松鼠种类探究能丰富读者对整体故事的理解。
  七、引导学生由故事推及自身产生关联并对比思考
  所谓共鸣,就是看到了自己某个方面的影子或者和自己的想象不谋而合。
  读书是为了什么,绝不是只停留在读他人的故事这么简单。不过分强调书的教育功能不等于其没有教育功能,只是当我们不去刻意地挖掘这些机械、隐性的教育功能时,又如何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自我关联的意识呢?
  每次让女儿洗手,她都很烦,伸出手说,你看,很干净啊!直到读完绘本《根本就不脏嘛》,她反复看着自己的手,说:“爸爸,原来很多脏东西我们都看不到啊?”然后就会自觉洗手了。
  当然,没有一本书是必须要读的,也没有一种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会不尽相同。
  让学生自己面对书籍,茫然大于惊喜。而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该提醒孩子,如何在书籍的丛林里找到自己喜欢的蘑菇。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教材是一座“富矿”,值得我们好好挖掘。我心目中的“读写融合”就是以文本这座“矿”为原点,画一个圆,进行全方位的挖掘、淬炼、添加、辐射,让学生在读写实践中提高能力,陶冶情操,提升语文素养。如果我们利用好语文课本这个载体,力求准确解读教材,精心选择、设计读写结合点,为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促进读写深度融合,进而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久而久之,便一定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下面,笔者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
期刊
《七月》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而目前公认的最早涉及《豳风》评价的是《左氏春秋》中襄公二十九年的季札观乐,“为之歌《豳》,曰:‘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因此将《豳》中的诗篇与周公相联系一直是“五四”前的说法。1930年,郭沫若著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其第二篇《〈诗〉〈书〉时代的社会变革与其思想上之反映》就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诗经,从这一角度看《七月》的阶级性,也成为了同一时期许多
期刊
融合一词,在百度百科中的解释为:物理意义上指熔成或如熔化那样融成一体。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它是指具有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从而融为一体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整合。融合教育也正在成为学校关注并且研究的热门话题。从现实教学意义来看,选课走班制度打破了年级、班级的边界,语文融合教育打破的则是学科间的封闭与隔离。这两种新兴教育理念碰撞在一起,言说着语文
期刊
【摘要】咬文嚼字,是母语学习的传家宝,是敲打语言,让语言文字变得鲜活,融进儿童生命,促进儿童精神成长和语言表达的有效教学策略。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尊重儿童的独特体验,紧扣文本的“咬嚼点”进行咀嚼、品味和感悟,体会课文言语的意图感、意义感和意味感,感受语言的蕴味,把握语脉,学习和积累言语经验,就能让学生的生命和语言文字幸福相遇。  【关键词】追本溯源 入境体验 链接资料 融入生活 观照方法  阅读教
期刊
她是一位扎根在乡村小学的年轻教师,她热爱阅读、温文尔雅;她和蔼可亲、充满活力。她是孩子们的好朋友,同事们的好榜样。她像一朵娇羞的木兰,悠然淡雅,洁白无瑕。她默默耕耘在乡村小学里,传播着教育的芬芳。她,就是徐州市云兴小学土山寺校区语文教师——李琨。  李琨老师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虽然话语不多,但是对答时精准到位,思考深入,和蔼的脸庞透露出睿智与稳重。当谈到阅读的话题时,李琨眼睛里闪现出一道光亮,似乎夜
期刊
在萌萌的“幸福小鸡”系列之后,接力出版社再次推出工藤纪子的“小熊厨师”系列作品:《瑪露露和海盗船》《玛露露和森林妖怪》《玛露露和魔法水果糖》。和“幸福小鸡”一样,“小熊厨师”系列的故事萌、图画萌,读完之后心头暖融融的。  故事的主角是小熊玛露露和小蜜蜂玛赛赛,她们在海边开了一家海滨餐厅,过着平静的生活,快乐而满足。可是有一天晚上,海盗找上了门,从那一刻起,玛露露和玛赛赛的生活就变了样。海盗们吃光了
期刊
我以为,阅读需要两只眼睛。  一只眼睛看传统经典。开天辟地的盘古化生万物,逐日的夸父傲视天地,补天的女娲心怀悲悯,填海的精卫矢志不移……我们有“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感叹,也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追问,还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迈……  传统经典告诉我们: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身上有什么样的基因。  于是,我们自信,我们坦然,我们优雅。  一只眼睛看外国经典。荷马史诗的热血与柔情,圣经故事的美
期刊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诗歌中桃花、垂柳这两种常见的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对古诗词中桃花、垂柳这两种常见的意象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同学们,你们都积累了哪些描写春天的成语?  2. 唐朝诗人王维在《田园》诗中写道:(出示)“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自此,“桃红柳绿”这一成语便应运而生,今天,就
期刊
近日再次观赏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小稻秧脱险记》一课的视频,于老师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出现在眼前,他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精湛的教学艺术,使我对 “五重教学法”及其教育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品味这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五重”之首——重情趣,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一、问一问——激發情趣,敢于质疑  《小稻秧脱险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未读课文,于老师先激趣质疑:“小朋友们
期刊
笔者曾现场观摩了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执教的一节数学示范课——“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这节课没有华丽的多媒体课件,没有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只有简简单单的几根纸条、一块黑板,却演绎出了一节真真切切的生本课堂。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可以说别出心裁。在观摩过程中我不停地问自己:他怎么想得到呢?  在教材的例题中,拼三角形用的是小棒,小棒看起来粗粗的,拼三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