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声琅琅伴成长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dy57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是一位扎根在乡村小学的年轻教师,她热爱阅读、温文尔雅;她和蔼可亲、充满活力。她是孩子们的好朋友,同事们的好榜样。她像一朵娇羞的木兰,悠然淡雅,洁白无瑕。她默默耕耘在乡村小学里,传播着教育的芬芳。她,就是徐州市云兴小学土山寺校区语文教师——李琨。
  李琨老师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虽然话语不多,但是对答时精准到位,思考深入,和蔼的脸庞透露出睿智与稳重。当谈到阅读的话题时,李琨眼睛里闪现出一道光亮,似乎夜空中瞬间点亮的烟火,灿烂而美丽。她是一位出色的班主任、优秀的学科带头人,也是一位充满爱心的母亲。李琨说:“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唯有用心阅读,方可收获精彩。”李琨不仅自己喜爱阅读,而且善于把阅读的感悟和力量传播到身边的人和事中。
  有书陪伴很幸福
  “小时候的我最常去、也最爱去的地方就是舅舅家。因为他家里有一个大书柜,里面整整齐齐地摆满了各种书籍,古今中外,无所不有。它满足了我童年时期对书的向往。”坐在面前的李琨对记者说,眼神里充满着对童年阅读的美好回忆。 “虽然那时候很多书的内容我是看不懂的,比如印象最深的《牛虻》这本书,但仍觉得拥有这么多的书籍是件幸福的事情。这就是我对阅读的最初印象,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李琨升入中学后,去舅舅家的时间也少了一些,更多与书籍的接触是通过她的哥哥。哥哥的床头经常会放着一些书,《少年维特的烦恼》《基督山伯爵》《呼啸山庄》《茶花女》《大卫·科波菲尔》等等。“记得妈妈的同事送过我一套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那时我对书的记忆大概就是这样,书名知道的多,但真正阅读过的书是少之又少的。”说到这里,李琨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后来,李琨步入了师范学校的大门。在读师范期间,李琨接受了系统的阅读训练,而且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钻到书堆里面。“我终于有时间和机会去图书馆看更多的书了。但那时的我好像和哥哥的阅读品味不太一样,他看的都是外国作品,而我更倾向于中国作品。《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红楼梦》等名作都是那时读过的。虽然其中的主人公、情节等有的已淡忘,但沉淀下来的早已内化于心。”师范学校的教育,让李琨大开眼界,对阅读的渴望之心越来越强。时间一晃而过,毕业以后的李琨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工作后的我读的更多的是专业书籍,《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班主任工作漫谈》《平心静气的一年级》《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它们给工作中的我指点迷津,帮助我解决了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李琨的话语里似乎多了一些沉稳和肯定。
  李琨读书有个特点就是爱做读书笔记。她会将书中的重点内容及关键语句用笔记录下来,以便于在工作需要的时候能及时找到。“现如今的教师,工作十分繁忙,但我们仍要抽出空来,放下手机,捧起纸质书籍,每日醉心于书本之中。”李琨微笑着告诉记者。
  给孩子们建书屋
  能够拥有一间书屋,让更多的孩子爱上阅读,一直是李琨的梦想。可现实的种种限制,使得这种想法迟迟未能实现。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让李琨看到了新的开发点。打开手机,即可看到、听到优美的文章。
  2017年大年初一,李琨创办了“琦琦书屋”微信公众号。大年初一,一年的开始,意味着一切都是新的,她也希望从第一天开始就能坚持下去做一件事。“万事开头难”,对公众号不熟悉的李琨自己慢慢摸索,在百度上搜索,向有经验的人请教,费了一番周折,终于成功发出第一条公众信息。此后,书屋陆陆续续增设了其他栏目,现有“必背古诗”“好书共读”“童声童语”“小知识”“快乐假期”等,为孩子们提供了阅读展示的平台。
  徐州市云兴小学土山寺校区地处市郊,学生多来自土山寺、乔湖村、长山村等地,这里的孩子看似顽皮、大胆,但其实对于表达还是有些不太自信。为了让他们能自信地展示自己的声音,“童声童语”栏目便应运而生了。通过微信公众号,孩子们变得自信、开朗,并积极参与到各种朗读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李琨班上有一位名叫赵紫薇的学生,她刚刚上五年级。从一开始李琨就发现赵紫薇天生害羞,说话不太自信。这时,李琨就用集体朗读、领读加表演等形式鼓励赵紫薇。“我刚刚上台表演的时候特别紧张,后来一次次的锻炼让我变得不那么紧张了。有一次,李老师带着我去参加市里的朗诵比赛,她鼓励我,为我加油,最后我获得了优秀奖,特别高兴。现在学校的汇报演出都是我来主持的,一点儿都不紧张了!”赵紫薇自信满满地告诉记者。
  朗读其实一直相伴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每日的晨读、每天的课堂,朗朗书声已经成为校园最美的旋律。通过朗读,可以将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和知识直接对听众进行传达。而对朗读者自身而言,也能通过朗读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声音通过电子设备展现出来,自己更能够清楚地听到自己的朗读,同伴也会真诚提出意见,让自己更加清楚朗读时哪些地方还有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加强,朗读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品味语言、体会作品情感的能力,勇于大胆表达自我,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知识素养。
  在“琦琦书屋”的带动下,土山寺校区举办了多期“寻找最美声音”活动,每期活动主题不一,如“诗意春天”“赞美亲情”“我喜爱的一篇课文(教材朗读)”等,有主题、有系列地推进有声阅读,吸引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到读书的行列中来。不仅如此,孩子们还将自己的家长带入其中,一起进行亲子共读。
  “看到我的孩子能在微信平台上展示自己,阅读量越来越多,写的作文也越来越好,我真的很感谢李琨老师的付出,真的很满意!”二(1)班王鑫源的妈妈激动地告诉记者。现如今,土山寺校区到处弥漫着浓浓书香,在花间、在树下,学生们相互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感受读书带来的快乐,让读书充盈自己。
  最是书香能致远
  为扎实推进“书香校园”建设,营造浓郁书香氛围,李琨带领教师、家长、学生以多种形式共同遨游书海,感受书海之浩翰和读书之乐趣,让读书成为习惯,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六一”儿童节前夕,李琨组织全校评选书香班级、书香教师、书香少年,她为每一个奖项做了精心设计。“活动开展之前,我经常在夜里十点左右接到李琨的电话,她会就活动的一些细节和我们一起商量,一起讨论,想想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她是一位细心又勤奋的人。”二(1)班的班主任赵晴告诉记者。
  除了陪伴孩子們阅读,李琨还不忘深入学习,她参与主持了市级规划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田园课程实践研究》。“让孩子们观察自然生命体的生长过程,尤其是让孩子直接参与种植和养育等活动来加强孩子对生命的认识,教育孩子们用特别的方式对待树木、动物、河流等一切自然的东西,就像我们小心对待朋友那样来热爱自然,热爱树木、动物、花草和鱼虫等。”李琨告诉记者。
  孩子就是种子。每一粒种子都蕴藏着极大的可能性。教育的作用,不是增加种子的可能性,而是尽最大努力把可能性实现到极致,让树拥有树的挺拔,让花绽放花的芬芳。
  如今李琨正在攻读教育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位,今年马上就要毕业了。在教育的道路上,李琨正孜孜不倦地探索、实践,一路芬芳,一路精彩,收获着属于她的阅读幸福,实现着自己的教育梦想。
其他文献
【研讨主题一:荐读内容梳理】  一、内容概述  李灿影:猪就是为了在圣诞节前被制成熏肉火腿而生的吗?作为一头猪,似乎一直都摆脱不了这样的命运。在朱克曼家的谷仓里,小猪威尔伯未来的命运竟也是如此,它惶恐、畏惧、坐立难安……可是,作为一头猪,它又能怎么样呢?看似丑陋、渺小的蜘蛛夏洛一句掷地有声的“我救你”成了威尔伯唯一的求生希望。出于友情,出于承诺,一只小小的蜘蛛为了救威尔伯使出了浑身解数,它竟用自己
期刊
【摘要】Phonics即“自然拼读法”,其核心是建立字母与语音之间的对应关系,不需要借助音标,帮助学生解决单词不会读、不会拼的问题。Phonics与教材中的Sound time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将两者有效联系起来,共同解决学生在语音及单词拼写方面的障碍。  【关键词】Phonics 语音 单词拼写  Phonics的核心是建立字母(letter)与语音(sound)之间的对应关系
期刊
【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突出“运用”,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尽可能多地创造学生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的机会,关注学生的言语习得,就可以有效地将运用落到实处。  【关键词】语文课 简约 真实 轻松 扎实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上语文课,应该是师生
期刊
2017年10月,笔者有幸成为江苏省2017年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及评价研修班的成员之一,赴美国加州长滩州立大学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进修学习。通过整整33天课堂学习,10多次到各所学校参观访问,多日泡在学校图书馆自主研修,特别是在近距离观察和体验美国小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与美国小学教育同行的面对面交流中,笔者对中美小学教育教学异同有了粗浅认识,反思我们的英语教学,在激发学习动机、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过
期刊
【摘要】文本是作者和编者的共同产物,它在师生之间发生交互作用,在达成教学目的,生成动态的言语实践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学通过咬文嚼字、多元解读和文本延伸的言语实践,可以唤醒文本之心,感受文脉思路。也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语文学习情感,形成敏锐的语文意识,提升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意识 文本之心 生命之眼  现行的语文教材是一种文选型教材,一篇篇文章是作者精准
期刊
【摘要】在“小升初”语文衔接学习中,现代文阅读一直是“重头戏”,进行“小升初”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对比研究具有实际意义,小学六年级和初一语文共同选入的《安塞腰鼓》一文,为此项研究提供了一个机会。通过分析、研究《安塞腰鼓》 在小学高年段语文阅读教学和初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要点,可以窥见小学高年段与初中学段现代文阅读教学间的关系,继而提出“小升初”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衔接策略,为准初中生们提供有益指导。
期刊
教材是一座“富矿”,值得我们好好挖掘。我心目中的“读写融合”就是以文本这座“矿”为原点,画一个圆,进行全方位的挖掘、淬炼、添加、辐射,让学生在读写实践中提高能力,陶冶情操,提升语文素养。如果我们利用好语文课本这个载体,力求准确解读教材,精心选择、设计读写结合点,为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促进读写深度融合,进而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久而久之,便一定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下面,笔者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
期刊
《七月》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而目前公认的最早涉及《豳风》评价的是《左氏春秋》中襄公二十九年的季札观乐,“为之歌《豳》,曰:‘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因此将《豳》中的诗篇与周公相联系一直是“五四”前的说法。1930年,郭沫若著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其第二篇《〈诗〉〈书〉时代的社会变革与其思想上之反映》就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诗经,从这一角度看《七月》的阶级性,也成为了同一时期许多
期刊
融合一词,在百度百科中的解释为:物理意义上指熔成或如熔化那样融成一体。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它是指具有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从而融为一体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整合。融合教育也正在成为学校关注并且研究的热门话题。从现实教学意义来看,选课走班制度打破了年级、班级的边界,语文融合教育打破的则是学科间的封闭与隔离。这两种新兴教育理念碰撞在一起,言说着语文
期刊
【摘要】咬文嚼字,是母语学习的传家宝,是敲打语言,让语言文字变得鲜活,融进儿童生命,促进儿童精神成长和语言表达的有效教学策略。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尊重儿童的独特体验,紧扣文本的“咬嚼点”进行咀嚼、品味和感悟,体会课文言语的意图感、意义感和意味感,感受语言的蕴味,把握语脉,学习和积累言语经验,就能让学生的生命和语言文字幸福相遇。  【关键词】追本溯源 入境体验 链接资料 融入生活 观照方法  阅读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