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我是班级的主人”一单元中,教材以班级为儿童集体生活的主要场境,期待儿童从集体生活中发展起一种“我们感”。但是,如今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太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只知道享受,心中只有“我”,而没有“我们”,在集体中很少体会到自己也应该承担一些责任。班级是他们成长的阵地,是他们从一个“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场所,所以,结合品德课堂教学,笔者从实践“我是班级的主人”,负责“班级的岗位”入手,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责任意识,发展他们的“我们感”。
“我们感”解读
“我们感”,既是一种“我在我们中”的感觉:意识到我是我们之中不可或缺的、独特的一员,看得到我在我们中涂上的那一笔,在我们中我实现了自我。同时,这种“我们感”又是一种“我们在我之中”的体验:儿童能体会到“我们”的需要,能感受到“我们”的进步与成功,我们在我的心中、行为中,“我们”逐渐成为我的一种生活、生存方式。“我们感”是不可能自发产生的,而是需要老师的充分引领,以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与建设才能逐步形成的。为了让学生成为班集体建设的主人,成为建设班集体这座大厦的“设计师”,我们全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
“孩子王”以身作则
班主任是班级的引领者,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特别是在行为习惯方面,要给学生以示范。如看到地上的纸屑,弯腰捡一捡;拿板擦、移黑板,都要轻轻的;起身离开,自觉把椅子靠紧桌子;走路时,靠右边;交谈时,看对方等。在给学生提要求的同时,我自己先做到,努力成为孩子们的榜样。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勤”,要舍得花时间,花心思,要常常引、时时导,引着学生严于律己、不断向上;领着学生乐于助人、关心集体。我和学生互相监督,如果我有做得不足的地方,我鼓励他们主动向我提出建议,对敢于提醒我的学生,我会给他加上“班级小主人星”。我教育学生要说好话(说鼓励、关心别人的话),做好事(做“雪中送炭”之事),存好心(存善良之心)!除了管理好每一位学生自身的行为习惯,我还引导他们养成主动关心班里大事小事的习惯。刚开始,我以身示范,利用晨会课,有序地询问中队里的一些常规事务,如雨天的伞有没有放好、书柜的书有没有摆整齐、电灯和电扇有没有及时关等,让孩子们习惯于每天关心一下自身行为,巡视一下班级事务。形成常规后,我就让学生进行自查、反思。学生的向师性让他们能更好地模仿班主任的一举一动。班主任以身作则,能很好地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每一位学生自身的习惯好了,班级管理才能真正达到高效,班级里才能秩序井然。
“小领导”勇敢担当
为了能让学生逐渐进入“在思想上自强自立,在学习上自动自觉,在行为上自教自鉴,在生活上自治自理”的佳境,除了要求学生自律以外,我还在班里带出了一批有管理愿望的“小领导”,他们是班级里的“三好”学生、模范干部、“品行优秀生”“品行进步生”,他们有时间、有精力参与班级管理,带领每个学生不断向上。
值日工作做得好不好是班级整体面貌的直接呈现。除了每天安排值日组长督促外,我还注意充分发挥劳动委员这个“小领导”的作用。要求在值日生通力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小领导”的检查方能一起离开。如果没能在十分钟之内完成好值日工作,第二天就留下来学习其他值日生的值日工作,对于做得好的小组,我会及时表扬。实际上,有了组长和劳动委员的认真管理,全体值日生都做得快且无可挑剔。
除了发挥“小领导”的个体作用,我还懂得发挥他们的团体作用,让他们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一些稍复杂的事务,比如每学期的班队活动。我会根据学校的德育计划,组织班队干部开期初会议,一起制定好一学期的活动计划;然后,几个干部合作负责一次活动,从活动设计、板面布置,到节目的排练,“小领导”们忙得不亦乐乎。活动前,让我把关,在我的指导下进行相应修改。每次活动结束后留5分钟,让全体学生进行活动评议,说说活动效果如何,哪些方面比上一次有进步,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等。有了反思、评议,活动效果一次比一次好。
“小领导”参与班级管理,不仅能促进他们更快地成长,而且能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激励其他学生也来担当“小干部”,争做“班级小主人”,从而自觉主动地为班级服务。如今,学生们爱班级如家,学会了关心,懂得了奉献,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得到了很好的培养,集体荣誉感也更强了。
“小鬼们”集体行动
魏书生在《班级管理艺术》一书中强调,班主任要努力改变自我,学生应是自身的主人,是班集体、国家、社会的主人,科学管理班级要靠班级的主人们等,这些观念引起我极大的共鸣。魏书生说:“坚信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是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不管孩子多气人,多淘气,当他站在你面前时,你都要坚信,他的内心深处总会潜在着做你的助手。
上学期,我在班级里实行工作“责任承包制”,利用班队活动课,让学生自主在班级里寻找岗位。孩子们很兴奋,把扫地、擦窗,管理路队、负责电灯电扇等一些常规的班级工作,以及整理书橱、整理粉笔盒、清理课桌肚等工作都认领了。到后来,有的学生找不到自己的“责任”了。我就和其他学生一起帮他们出主意,于是,又有了“绿植长”“信息员”等称呼。“绿植长”负责好班里的几盆绿色植物,“信息员”负责及时通知校内广播的所有信息。责任到人以后,马上试行。开始,孩子们都能兴致勃勃地管好自己的“责任地”。但时间一长,有好多孩子忘了“站岗”。看来,班主任的引导是学生自主管理的前提,但考核是自主管理有成效的保证。工作中发现没有考核的跟进,往往效果不太如人意,学生的责任意识得不到提高。所以,我把所有的岗位进行“责任再承包”,分给15位“小领导”,每人负责三项检查督促。试行下来,效果不错。此外,我又组织全班学生讨论制定了班级自主管理考核约定,并且对认真负责、工作踏实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奖励。在工作中,孩子们认识到了每个岗位都是一种荣誉,都是一种责任。渐渐地,孩子们把“我们”放在了首位,“我们感”悄然深入学生的心田。
经过一年的实践,孩子们都已经习惯了自主管理。责任承包后,大小事务不仅有专人负责,还有分管“小领导”主动关心,假如孩子们离开教室,教室里也一定整整齐齐,桌椅一条线,桌面无物品,更不会开无人灯扇,一切井然有序。学校组织看电影,一到影院,同年级的教师都要求他们班的孩子向我班学生看齐,学习他们能自觉做到安静、有序。有一次,我外出广州课题研讨活动四天、南京两天,孩子们自主管理班级,有事情在晚上通过QQ和我保持联系。
在“我是班级的主人”的自主管理实践活动中,每一位学生都能把“我们”放在首位,自觉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的要求。他们把班集体建设当作自己的事情,主动把自己的才干奉献给班集体,与班集体同呼吸共命运,他们把自己融化在班集体中了。在“我是班级的主人”的实践活动中,“孩子王”当导师,“小鬼们”做主人,班里每天演绎着“小鬼当家”的独特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石梅小学)
“我们感”解读
“我们感”,既是一种“我在我们中”的感觉:意识到我是我们之中不可或缺的、独特的一员,看得到我在我们中涂上的那一笔,在我们中我实现了自我。同时,这种“我们感”又是一种“我们在我之中”的体验:儿童能体会到“我们”的需要,能感受到“我们”的进步与成功,我们在我的心中、行为中,“我们”逐渐成为我的一种生活、生存方式。“我们感”是不可能自发产生的,而是需要老师的充分引领,以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与建设才能逐步形成的。为了让学生成为班集体建设的主人,成为建设班集体这座大厦的“设计师”,我们全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
“孩子王”以身作则
班主任是班级的引领者,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特别是在行为习惯方面,要给学生以示范。如看到地上的纸屑,弯腰捡一捡;拿板擦、移黑板,都要轻轻的;起身离开,自觉把椅子靠紧桌子;走路时,靠右边;交谈时,看对方等。在给学生提要求的同时,我自己先做到,努力成为孩子们的榜样。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勤”,要舍得花时间,花心思,要常常引、时时导,引着学生严于律己、不断向上;领着学生乐于助人、关心集体。我和学生互相监督,如果我有做得不足的地方,我鼓励他们主动向我提出建议,对敢于提醒我的学生,我会给他加上“班级小主人星”。我教育学生要说好话(说鼓励、关心别人的话),做好事(做“雪中送炭”之事),存好心(存善良之心)!除了管理好每一位学生自身的行为习惯,我还引导他们养成主动关心班里大事小事的习惯。刚开始,我以身示范,利用晨会课,有序地询问中队里的一些常规事务,如雨天的伞有没有放好、书柜的书有没有摆整齐、电灯和电扇有没有及时关等,让孩子们习惯于每天关心一下自身行为,巡视一下班级事务。形成常规后,我就让学生进行自查、反思。学生的向师性让他们能更好地模仿班主任的一举一动。班主任以身作则,能很好地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每一位学生自身的习惯好了,班级管理才能真正达到高效,班级里才能秩序井然。
“小领导”勇敢担当
为了能让学生逐渐进入“在思想上自强自立,在学习上自动自觉,在行为上自教自鉴,在生活上自治自理”的佳境,除了要求学生自律以外,我还在班里带出了一批有管理愿望的“小领导”,他们是班级里的“三好”学生、模范干部、“品行优秀生”“品行进步生”,他们有时间、有精力参与班级管理,带领每个学生不断向上。
值日工作做得好不好是班级整体面貌的直接呈现。除了每天安排值日组长督促外,我还注意充分发挥劳动委员这个“小领导”的作用。要求在值日生通力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小领导”的检查方能一起离开。如果没能在十分钟之内完成好值日工作,第二天就留下来学习其他值日生的值日工作,对于做得好的小组,我会及时表扬。实际上,有了组长和劳动委员的认真管理,全体值日生都做得快且无可挑剔。
除了发挥“小领导”的个体作用,我还懂得发挥他们的团体作用,让他们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一些稍复杂的事务,比如每学期的班队活动。我会根据学校的德育计划,组织班队干部开期初会议,一起制定好一学期的活动计划;然后,几个干部合作负责一次活动,从活动设计、板面布置,到节目的排练,“小领导”们忙得不亦乐乎。活动前,让我把关,在我的指导下进行相应修改。每次活动结束后留5分钟,让全体学生进行活动评议,说说活动效果如何,哪些方面比上一次有进步,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等。有了反思、评议,活动效果一次比一次好。
“小领导”参与班级管理,不仅能促进他们更快地成长,而且能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激励其他学生也来担当“小干部”,争做“班级小主人”,从而自觉主动地为班级服务。如今,学生们爱班级如家,学会了关心,懂得了奉献,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得到了很好的培养,集体荣誉感也更强了。
“小鬼们”集体行动
魏书生在《班级管理艺术》一书中强调,班主任要努力改变自我,学生应是自身的主人,是班集体、国家、社会的主人,科学管理班级要靠班级的主人们等,这些观念引起我极大的共鸣。魏书生说:“坚信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是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不管孩子多气人,多淘气,当他站在你面前时,你都要坚信,他的内心深处总会潜在着做你的助手。
上学期,我在班级里实行工作“责任承包制”,利用班队活动课,让学生自主在班级里寻找岗位。孩子们很兴奋,把扫地、擦窗,管理路队、负责电灯电扇等一些常规的班级工作,以及整理书橱、整理粉笔盒、清理课桌肚等工作都认领了。到后来,有的学生找不到自己的“责任”了。我就和其他学生一起帮他们出主意,于是,又有了“绿植长”“信息员”等称呼。“绿植长”负责好班里的几盆绿色植物,“信息员”负责及时通知校内广播的所有信息。责任到人以后,马上试行。开始,孩子们都能兴致勃勃地管好自己的“责任地”。但时间一长,有好多孩子忘了“站岗”。看来,班主任的引导是学生自主管理的前提,但考核是自主管理有成效的保证。工作中发现没有考核的跟进,往往效果不太如人意,学生的责任意识得不到提高。所以,我把所有的岗位进行“责任再承包”,分给15位“小领导”,每人负责三项检查督促。试行下来,效果不错。此外,我又组织全班学生讨论制定了班级自主管理考核约定,并且对认真负责、工作踏实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奖励。在工作中,孩子们认识到了每个岗位都是一种荣誉,都是一种责任。渐渐地,孩子们把“我们”放在了首位,“我们感”悄然深入学生的心田。
经过一年的实践,孩子们都已经习惯了自主管理。责任承包后,大小事务不仅有专人负责,还有分管“小领导”主动关心,假如孩子们离开教室,教室里也一定整整齐齐,桌椅一条线,桌面无物品,更不会开无人灯扇,一切井然有序。学校组织看电影,一到影院,同年级的教师都要求他们班的孩子向我班学生看齐,学习他们能自觉做到安静、有序。有一次,我外出广州课题研讨活动四天、南京两天,孩子们自主管理班级,有事情在晚上通过QQ和我保持联系。
在“我是班级的主人”的自主管理实践活动中,每一位学生都能把“我们”放在首位,自觉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的要求。他们把班集体建设当作自己的事情,主动把自己的才干奉献给班集体,与班集体同呼吸共命运,他们把自己融化在班集体中了。在“我是班级的主人”的实践活动中,“孩子王”当导师,“小鬼们”做主人,班里每天演绎着“小鬼当家”的独特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石梅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