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政治之维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s2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在经济政治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得益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一系统理论的提出,即以科学的政治选择为根本方向;以渐进的政治战略为发展步骤;以崭新的政治模式为实现动力。它是邓小平在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对世界各种类型现代化发展特点的优化整合与历史超越,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邓小平;现代化道路;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6—0005—02
  
  人类历史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必须面对的现实。我国也同样要经历这样一个不可回避的转变过程,但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走在世界前列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制度上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如何实现现代化,准确地说是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就成为建国初我国领导人不得不考虑的迫切问题。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苏联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模式的影响下,所选择的现代化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实践证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路线的长期贯彻,最终使我国遭受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摧毁和破坏,被远远地甩到了世界的后列。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中华民族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现代化不仅成为改革开放的主旋律,而且其自身的模式也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换。这就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伊始就已提出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他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既是一个大国又是一个穷国的特点出发,完全按照别的国家的现代化模式来建设中国是不可行的。至此,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得到了正式提出和初步认识。具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理解。
  
  科学的政治选择
  
  如果说破除对“两个凡是”的迷信是为了走出思想路线的误区;那么,批判、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则是为了走出政治路线的误区。同思想路线的转变相比,政治路线的转变更为艰难,意义更为重大,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现实生活。正是基于这个意义,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给我国带来的巨大挫折,邓小平毅然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上来。这正如邓小平于1985年9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所言:“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更走到了极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邓小平如此看重发展生产力,是因为他深刻认识到:生产力不仅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此同时它更是实现现代化的最终推动力。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可以实现经济的现代化、政治的现代化乃至文化的现代化,这也正是毛泽东时代我国现代化建设陷入困境的关键所在——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决定与被决定作用本末倒置。所以,破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生产关系,无疑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在此认识基础上,邓小平打破了毛泽东时代一贯坚持的闭关锁国政策,开始全面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这不仅适应了全球化扩展的大背景,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据材料统计,29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26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000多美元。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成功解决了占世界近22%人口的吃饭问题。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万亿元,居世界第四位;对外贸易总额17607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
  这条由邓小平提出的现代化道路,不仅理论上符合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而且实践上顺应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这正如施拉姆对此评价道:“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中国被运用的方式,与毛泽东在过去运用的方式已有很大的不同。过去,毛泽东是首先考虑阶级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而现在,邓小平则把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其政策的核心。毛泽东相信,只有在上层建筑开展持续不断的斗争,才能确保人民沿着正确的轨道进入一个大公无私的新社会。……相反,邓小平则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之上。”应该说,施拉姆的这一评价是公正的。
  
  渐进的政治战略
  
  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而言,现代化的实现都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制定相关的政策计划方面不仅要考虑其科学性,更要注重其可行性;否则再完美的计划都无法实施,再宏伟的目标都不能实现。在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后,紧接着就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这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具体该如何走?
  邓小平从科学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脱离国情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作了扬弃和发展,提出了著名的“三步走”的战略步骤,与毛泽东的“两步走”战略相比,其科学性和可行性更强,能够充分估计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由于“三步走”战略目标符合我国实际又具有可操作性,所以现在“三步走”战略目标已经走完了前两步,我国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国正在向下一个战略目标迈进。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构想,每一步都以相应的人民生活水平为标准,即“温饱型”、“小康型”和中等发达国家的比较富裕型。从中可以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人为本”的深刻理念和以人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步走”的总体战略构想是一个科学体系,其中还包括许多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分阶段的实施战略和途径,内涵相当丰富:一是台阶式发展战略。由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中国的现代化出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难得的机遇和挑战,这种机遇稍纵即逝。因此,他反复强调必须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二是先富带后富战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但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由于我们幅员辽阔、地区间人口自然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由于同步富裕所实际导致的平均主义错误以及最终走向共同落后、共同贫穷的历史教训。因此,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民富裕起来,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三是抓重点带全局战略。邓小平从我国国民经济的实际出发,提出把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作为三个重点,其中农业是根本,科技是关键,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这就充分说明,邓小平现代化战略目标不仅仅是指经济战略目标,而是由“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构成的总体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纵向的战略步骤上实现步步推进,更要在横向上的战略布局上达到和谐发展。邓小平说:“在对社会主义作这样的理解下面,我们寻找自己应该走的道路。这涉及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等所有方面的问题。”
  
  崭新的政治模式
  
  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客观上决定了我国必然要走一条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现代化道路。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初期,毛泽东就率先提出了以苏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但是,由于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过程中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可避免地受到苏联特有的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文化模式的严重影响。因此,虽然我国工业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许多弊端,尤其是否定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用行政手段取代经济手段,结果造成对资源的误置和严重浪费,经济发展严重失衡。
  这种现代化发展模式和道路并不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道路,或者说是一条片面的现代化之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仍需要不断地探索适合我们国情又符合现代化规律本来意义上的现代化模式,而这个艰巨的重任历史地留给毛泽东的后来者。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经过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和对中国现代化规律的慎重思索,对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进行了重新的审视,确立了新的发展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以市场经济改革推进中国经济现代化。可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这是前人从来没有走过的路,被称为“世界性和世纪性的难题”。这一目标的确立和完善,不仅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问题,而且把市场化、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三个重大的社会变革结合在-起,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动力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实现,从而大大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当初如果没有市场经济,也就不可能有我国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步骤的实现,更不会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重新界定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他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从根本上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结合,最大程度地解放了生产力,大幅度地促进我国现代化进程。同时,这也是邓小平最富创建性的理论贡献。时至今日,我国经济繁荣快速发展极大地证明了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理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使我国能够在现代化道路上大踏步向前。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崭新的道路,这就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博众人之长,补我方之短,使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少走弯路,多出成果,圆百年强国之梦。
  
  [责任编辑:张振华]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为美心理”是个较宽泛的审美范畴,它包括体育美学、体育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这里着重从行为美的角度来探究其大学生们的愉悦美所带来的心理震撼,导致兴趣的延伸和扩展;通过健身美的心理需求,完善身体的匀称发展,树立自己“标准型”或“健美型”的偶像;通过体魄美的实现,在身体与心灵的结合上达到健体,健心的作用。在提高体育教师对“为美心理”研究认识的基础上,加强其自身综合素质提高,以
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当初升的太阳照耀在三秦大地时。我们会看到座临黄河.踞山腰的巨大雕像在日升月恒之间伫立。这就是笔者刚刚完成的大型石雕——《女娲》.  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位列三皇之首。神话传说中,女娲化生万物,是生育创造之神。她“抟土造人”,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建立了婚姻制度,繁衍后代。  《陕西通志》记云:“上古风陵,即女娲氏陵,在潼关外城北黄
从开罗的吉萨金字塔群到卢克索的帝王谷法老墓群,从神奇的纸莎草纸到不朽的木乃伊,埃及众多古代的遗迹中蕴藏着大量的谜题,正等着考古学家来一一破解。  但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今的考古学,早已不是锄头和铲子的时代,而是打起了“科技牌”。CT成像、红外影像、计算机图像处理、DNA鉴定,甚至宇宙粒子探测技术都纷纷大显身手,帮助考古学家还原古埃及那段神秘久远的历史。用宇宙粒子探测金字塔  埃及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让全国崖柏根雕名家走进”夏季无扇之城”,充分感受山西省长治山水文化、文化山水的魅力,7月15-17日,长治市(在占地700亩集生态养殖、餐饮住宿、游乐观光、培训为体的多功能神农生态园)举办了《中国·长治首届“神农杯”崖柏根雕名家精品邀请展》,以艺术沙龙式交流新模式,打造全国崖柏根雕精品展会,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弘扬现代根雕抽象艺术”的目的。本次活
[摘 要]法国社会学家H·孟德拉斯的《农民的终结》以法国农村的现代化道路为背景,向我们展示了法国农民的自身变迁过程。这对于处于转型期路口的中国农民以很大的启发,中国农民应该抓住时代机遇,努力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出路。  [关键词]传统;现代化;农民的终结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4-0096-02    《农民的终结
王轶男(以下简称“问”):巴利斯·米哈伊洛维奇您好!  巴利斯米哈伊洛维奇·谢尔盖耶夫(以下简称“答”):你好,欢迎来做客!  问:我接触最多的是您的宗教题材作品,而直到现在您也一直在坚持宗教题材的创作。您从什么时候开始若迷于宗教性作品的创作?  答:第一次创作宗教题材作品是在大学一年级。当时我有机会得到一本圣经,当时是禁止发放圣经的,没有地方卖圣经,如果谁要给别人圣经也会受惩罚,那是我的一个熟人
[摘要]粮食是保生活、平物价、稳民心的关键商品。黑龙江省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只有“大农业”特征,进而,建立长效的商业化融资机制,形成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产量,解决供需矛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关键词]大农业;粮食生产;融资机制;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3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6—0140—02  
艺术来源于生活。把人们的与生活相关的吃的和用的日常品转化为艺术品,让艺术真正走入民众,深入人心。创作开始向生活本身回归。把过去做雕塑的材料完全颠覆,把雕塑做得更轻,更环保、更低碳、更当代,更能让大众接受。在《物态》系列作品中,用纸捏塑出白菜的物态,茎、脉栩栩,其中,纸形塑了白菜的质地,白菜的物态也延伸了纸张的可能性,将这二者融合在一起的,同时也是艺术家对于日常事物的物性直观。只有真正懂得纸和懂得生
[摘 要]20世纪以来,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这二大经济思潮在资本主义世界交替占据着 主导地位,哈耶克与凯恩斯之争折射出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这二大经济思潮的交替和兴衰 文章从哈耶克与凯恩斯之争出发,阐明了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其在 资本主义世界的交替兴衰,以历史事实来说明哈耶克和凯恩斯思想的成败,并提出经济发展 的规律走向,最后指明该经济发展走向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所应有的启示作用   
国内教学系统有关抽象思维的引导,首先,重点放在对于知识结构的建立方面,这是有关于艺术史的纵向坐标的学习;其次,是背景结构的建立,这是关于艺术语境的教学部分。抽象雕塑的视觉素养训练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第一,帮助学生介绍和分析抽象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发展现状,并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讲解抽象艺术之内在审美关系,启发学生解读抽象艺术的性质特征,打破文化阻隔和心理屏障。第二,创作实践是课程的主体,它最终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