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日新月异,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历史未有。发达国家几个世纪完成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我国短短的几十年就实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把这种经济高速增长、产业结构急剧转变的工业化模式称为“压缩型工业化”。这种压缩型的工业化过程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具体表现为污染物大量排放,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据报道,在目前我国五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受到严重污染的就是江西的鄱阳湖,这确实令人触目惊心。本文试用波特假说理论来说明环境管制与江西经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 环境管制 江西 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在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中,江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但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江西需要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长率,同时又不能以牺牲当地的生态环境为代价。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江西的可持续发展,明确提出要保护好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要达到这一目的,江西省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调整能源结构、经济结构和消费经济,重新定位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关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选择。
一、波特假说和环境管制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环境管制在增加社会收益的同时,必然会同时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而削弱本地区的竞争力。而美国经济学家波特和林德(1995年)首次提出严格的环境管制可以促进企业创新,提高生产力。短期内企业可能会表现出一定的竞争力劣势,但从长期和动态的角度来看,企业必然会改变生产方式、调整生产程序,提高生产效率,其结果不仅降低污染,而且会达到改善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进而提高企业和地区的竞争力。这就是著名的波特假说。
实际上,古典经济学将环保和经济发展视为相互冲突的简单二分法是基于静态视角得到的,因为在静态视角下,企业在技术、产品和顾客需求等不变的条件下进行成本最小化决策,环保和经济发展之间才存在此长彼消的关系。但企业真正的国际竞争力来源于效率,较高的效率可以表现为比对手生产出成本更低的产品,也可以表现出能够提供价值更高的产品,从而能够索取更高的价格。波特通过对上百个产业、数千个企业的调查发现,那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并不是拥有最便宜投入或者规模最大的企业,而是有能力不断创新的企业,这里的创新包括产品或服务的设计、相应市场的选择、生产方式、营销手法、售后服务的创新等。
二、环境管制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实例和机制
通常企业应对环境管制的策略有三类:一是逃避性。这类企业认为环境管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尽量逃避环境管制制定的标准,如果本地环境管制比较严格,就会设法转移到环境标准较低的地区。二是跟随型。这类企业会针对环境管制的具体标准,调整生产方式以规避惩罚,但并没有动力和积极性去做得更好。第三类企业是领先型。这类企业虽然认为环境管制标准的提高在短时间内能够增加企业成本,但从长期来看,提高了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了企业的创新,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获得了市场的支持,最终会成为市场的领先者。
环境管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管制减少了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健康损失。
环境污染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和健康损失,这种损失是巨大的,甚至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而环境管制在减少经济和健康损失、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方面的效果非常显著。1990年,美国在通过《清洁空气法案》修正案之前,曾经要求环境保护署(EPA)做一个环境管制的成本收益分析,EPA首先模拟了1970-1990年期间没有空气污染控制的情况,然后和有控制的条件下的空气质量状况作比较,结果发现,在有管制的情况下,二氧化硫的全国平均浓度比无法律管制时低40%,氮氧化合物低30%,一氧化碳低50%。所以说,没有严格的环境管制,就没有民生的改善,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环境管制不仅需要,而且必须。
(二)环境管制促进了技术进步和资源利用效率。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环境管制有助于刺激环境革新和清洁技术的产生。这实际上就是波特所说的“创新补偿效应”。创新补偿又分为产品补偿和加工过程补偿。“产品补偿”是指环境管制不仅减少了污染,而且创造了功能更强、质量更好、更安全、更便宜的产品。比如1991年日本的再循环法通过之后,日立公司对产品进行了重新设计,结果洗衣机的零部件减少了16%,吸尘器的零部件减少了30%,使得拆卸和安装更加方便,降低了产品的成本。“加工过程补偿”是指环境管制不仅导致了污染的降低,而且产生了更高的资源生产率,比如更好的加工产出效率,较小的检修停工期,原料的节省等等。美国新泽西州Ciba-Geigys燃料公司,为了适应新的环境管制标准,重新检查了它的污水排放标准并作了两个改变:一是用其他化学转化剂来替代铁,从而使得污染环境的铁水不再产生;二是使有毒物质不再排到污水系统中,结果不仅产出提高了40%,而且每年节约了购买铁的费用74万美元。
(三)环境税作为环境管制的主要手段之一,既有利于环境保护,还有利于促进投资及就业。
环境管制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开征环境税,环境税的开征有利于现行经济运行机制的进一步转变,着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质量效益型和科技先导型产业,激励企业走内涵扩大再生产和清洁生产的道路,从而优化资源配置。这既有利于环境保护,又有利于促进投资和就业。当前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开征环境税的条件,一方面市场机制已经确立,价格信号对企业主体的刺激作用越来越强,同时现行环境保护法体系也日趋完善;另一方面公众环境保护素质和参与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企业也越来越重视绿色形象。
(四)最先实行环境管制的国家和地区往往具有“先动优势”。
随着国际上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环境友好型产品在市场上越来越受到青睐。当一国的环境管制能够反映国际环保趋势时,该国企业就可以从率先实行的环境标准中获得竞争优势。比如北欧国家的纸和纸浆生产商由于率先引入了环境友善的加工过程,从而使得这些国家在全球新型漂泊设备市场上独占鳌头,产生了Kamyn、Sunds等一系列具备国际垄断力的公司,获得了超额利润。
三、环境管制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建议
经济增长不是环境保护的天然盟友,但也不是必然的敌人,关键是要选者合理的发展模式和相关的制度安排。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经济发展的优化作用。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比如采取招商择资而不是招商引资的方法,控制高污染高消耗行业的发展;加大落后产业的退出机制;采取严格的环保措施和一定的奖励措施引导企业采取高的环保标准;鼓励企业创新以适应环境管制要求等等。具体措施如下:
(一)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长期以来,我省产业结构中,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偏高,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而在第二产业中,资源型、矿产型企业的比重又占了很大的比例。要逐渐改变当前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比如可以利用江西省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和生态农业,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要发展新型工业,减少对资源的过分依赖,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接纳其他地区转移的产业时,严格筛选,宁缺勿滥,以汽车工业为例,鼓励倡导发展电动汽车以取代燃油汽车,而不是跟随其他省份的发展方式。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这是正在快速发展壮大的产业,有着很好的市场前景,在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以产生很好的环境效益。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把生产活动组织成资源-产品-再生产资源-再生产产品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少产生或不产生废弃物质。这就改变了以前传统的治污方式-末端治理方式,从而实现了源头治理方式,又称为清洁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重视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控制,提高了资源生产率和消费者对资源的利用率,不仅减少了污染,而且降低了产品的真实经济成本和提高了产品的真实经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环境管制和竞争力是一致的。
(三)尝试推行自愿性环境协议。
长期以来,环境管理模式分为命令-控制性管理模式、以市场为基础的环境管理模式等等。前两种模式存在政府和企业关系对立,政府信息不对称、决策成本高的缺点。而基于双赢理念引入的政企信息共享、谈判协商机制能够部分解决这一难题。随着社会整体环保意识提高以及企业从环保中得到激励的增加,政府和企业达成自愿性环境协议的可能性再增大,可以尝试引入这一协议。□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地方税务局)
关键词 环境管制 江西 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在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中,江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但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江西需要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长率,同时又不能以牺牲当地的生态环境为代价。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江西的可持续发展,明确提出要保护好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要达到这一目的,江西省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调整能源结构、经济结构和消费经济,重新定位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关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选择。
一、波特假说和环境管制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环境管制在增加社会收益的同时,必然会同时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而削弱本地区的竞争力。而美国经济学家波特和林德(1995年)首次提出严格的环境管制可以促进企业创新,提高生产力。短期内企业可能会表现出一定的竞争力劣势,但从长期和动态的角度来看,企业必然会改变生产方式、调整生产程序,提高生产效率,其结果不仅降低污染,而且会达到改善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进而提高企业和地区的竞争力。这就是著名的波特假说。
实际上,古典经济学将环保和经济发展视为相互冲突的简单二分法是基于静态视角得到的,因为在静态视角下,企业在技术、产品和顾客需求等不变的条件下进行成本最小化决策,环保和经济发展之间才存在此长彼消的关系。但企业真正的国际竞争力来源于效率,较高的效率可以表现为比对手生产出成本更低的产品,也可以表现出能够提供价值更高的产品,从而能够索取更高的价格。波特通过对上百个产业、数千个企业的调查发现,那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并不是拥有最便宜投入或者规模最大的企业,而是有能力不断创新的企业,这里的创新包括产品或服务的设计、相应市场的选择、生产方式、营销手法、售后服务的创新等。
二、环境管制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实例和机制
通常企业应对环境管制的策略有三类:一是逃避性。这类企业认为环境管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尽量逃避环境管制制定的标准,如果本地环境管制比较严格,就会设法转移到环境标准较低的地区。二是跟随型。这类企业会针对环境管制的具体标准,调整生产方式以规避惩罚,但并没有动力和积极性去做得更好。第三类企业是领先型。这类企业虽然认为环境管制标准的提高在短时间内能够增加企业成本,但从长期来看,提高了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了企业的创新,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获得了市场的支持,最终会成为市场的领先者。
环境管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管制减少了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健康损失。
环境污染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和健康损失,这种损失是巨大的,甚至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而环境管制在减少经济和健康损失、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方面的效果非常显著。1990年,美国在通过《清洁空气法案》修正案之前,曾经要求环境保护署(EPA)做一个环境管制的成本收益分析,EPA首先模拟了1970-1990年期间没有空气污染控制的情况,然后和有控制的条件下的空气质量状况作比较,结果发现,在有管制的情况下,二氧化硫的全国平均浓度比无法律管制时低40%,氮氧化合物低30%,一氧化碳低50%。所以说,没有严格的环境管制,就没有民生的改善,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环境管制不仅需要,而且必须。
(二)环境管制促进了技术进步和资源利用效率。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环境管制有助于刺激环境革新和清洁技术的产生。这实际上就是波特所说的“创新补偿效应”。创新补偿又分为产品补偿和加工过程补偿。“产品补偿”是指环境管制不仅减少了污染,而且创造了功能更强、质量更好、更安全、更便宜的产品。比如1991年日本的再循环法通过之后,日立公司对产品进行了重新设计,结果洗衣机的零部件减少了16%,吸尘器的零部件减少了30%,使得拆卸和安装更加方便,降低了产品的成本。“加工过程补偿”是指环境管制不仅导致了污染的降低,而且产生了更高的资源生产率,比如更好的加工产出效率,较小的检修停工期,原料的节省等等。美国新泽西州Ciba-Geigys燃料公司,为了适应新的环境管制标准,重新检查了它的污水排放标准并作了两个改变:一是用其他化学转化剂来替代铁,从而使得污染环境的铁水不再产生;二是使有毒物质不再排到污水系统中,结果不仅产出提高了40%,而且每年节约了购买铁的费用74万美元。
(三)环境税作为环境管制的主要手段之一,既有利于环境保护,还有利于促进投资及就业。
环境管制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开征环境税,环境税的开征有利于现行经济运行机制的进一步转变,着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质量效益型和科技先导型产业,激励企业走内涵扩大再生产和清洁生产的道路,从而优化资源配置。这既有利于环境保护,又有利于促进投资和就业。当前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开征环境税的条件,一方面市场机制已经确立,价格信号对企业主体的刺激作用越来越强,同时现行环境保护法体系也日趋完善;另一方面公众环境保护素质和参与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企业也越来越重视绿色形象。
(四)最先实行环境管制的国家和地区往往具有“先动优势”。
随着国际上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环境友好型产品在市场上越来越受到青睐。当一国的环境管制能够反映国际环保趋势时,该国企业就可以从率先实行的环境标准中获得竞争优势。比如北欧国家的纸和纸浆生产商由于率先引入了环境友善的加工过程,从而使得这些国家在全球新型漂泊设备市场上独占鳌头,产生了Kamyn、Sunds等一系列具备国际垄断力的公司,获得了超额利润。
三、环境管制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建议
经济增长不是环境保护的天然盟友,但也不是必然的敌人,关键是要选者合理的发展模式和相关的制度安排。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经济发展的优化作用。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比如采取招商择资而不是招商引资的方法,控制高污染高消耗行业的发展;加大落后产业的退出机制;采取严格的环保措施和一定的奖励措施引导企业采取高的环保标准;鼓励企业创新以适应环境管制要求等等。具体措施如下:
(一)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长期以来,我省产业结构中,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偏高,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而在第二产业中,资源型、矿产型企业的比重又占了很大的比例。要逐渐改变当前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比如可以利用江西省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和生态农业,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要发展新型工业,减少对资源的过分依赖,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接纳其他地区转移的产业时,严格筛选,宁缺勿滥,以汽车工业为例,鼓励倡导发展电动汽车以取代燃油汽车,而不是跟随其他省份的发展方式。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这是正在快速发展壮大的产业,有着很好的市场前景,在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以产生很好的环境效益。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把生产活动组织成资源-产品-再生产资源-再生产产品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少产生或不产生废弃物质。这就改变了以前传统的治污方式-末端治理方式,从而实现了源头治理方式,又称为清洁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重视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控制,提高了资源生产率和消费者对资源的利用率,不仅减少了污染,而且降低了产品的真实经济成本和提高了产品的真实经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环境管制和竞争力是一致的。
(三)尝试推行自愿性环境协议。
长期以来,环境管理模式分为命令-控制性管理模式、以市场为基础的环境管理模式等等。前两种模式存在政府和企业关系对立,政府信息不对称、决策成本高的缺点。而基于双赢理念引入的政企信息共享、谈判协商机制能够部分解决这一难题。随着社会整体环保意识提高以及企业从环保中得到激励的增加,政府和企业达成自愿性环境协议的可能性再增大,可以尝试引入这一协议。□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地方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