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课是以“情商教育”为主要特色的人文课程。在全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学的创新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拓展思路:一是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二是利用现代科技教育手段,吸收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三是从我国古代人文教育传统中寻找创新思路,做到“既教书、更育人;既求学,又做人”。
关键词 教学创新 以人为本 修身立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在当前开放的信息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学如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笔者认为,应本着“以人为本”理念,使该课成为以“立人”为目标的修身、励志、情商培育课。
一、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在人性化教学实践中实现人的自我完善与全面发展
当前,以知识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已背离教学目的,失去了人文学科本身固有的诉诸情感、良知与灵魂的强大魅力。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模式,摆脱“我讲你听,我读你记,我考你背,考过即丢”的恶性循环,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回到主体位置。
贯彻“以人为本”理念,首先就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当今学生身处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他们脑子里有大量的疑惑需要有人来解答,同时现实生活中的升学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处理、情感困惑,也使不少学生心理上产生了震荡和冲击。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其情商教育见长的特色,在教学中以学生生命活动为前提,以生活实践为基点,将学生最关心、最困惑、最苦恼的问题纳入自己视线,大到时事政治、人生真谛,小到个人就业、为人处事、人际关系甚至情感问题,都能予以人性化地关切,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学会站在高处看人生,从全局角度看自我,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一个更高的理论视角,更广阔的社会视野和思考平台,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解决各种现实问题。
其次,“以人为本”还要体现教学方式的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体现出对生命个体差异的肯定与尊重。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学校不是车间,教师也不是机床,学生也不应是机床加工出来的统一标准件。应把每个学生都看作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 尊重、理解学生,充分考虑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将关注学生的共性与个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和人性化教育。
二、必须与现代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相结合
1、创设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思想政治课有其枯燥的一面,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地阐发。要善于利用学生熟悉和习惯的表达方式,适当运用流行时尚元素和时兴热点话题,甚至可以运用一些网络语言。同时要精心设计、巧提疑问,把教学过程变为设疑、质疑、解疑过程,在看、思、说中不断设疑、质疑和解疑,引导学生多向思考。要呵护学生具有新意的念头,珍惜学生带有创意的言行,尽力给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积极情感的教学环境。
2、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教育手段,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当今信息网络早已进入大中学校图书馆、教室、学生宿舍等学生活动场所,它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心理发展等方面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为思想政治教学带来了新的平台。教师可以制作生动直观的多媒体软件,通过设置形象、故事、音乐等情景,将思想政治教学从“平面”引向“立体”,从“单项”引向“多色”,实现教育方式和现代多媒体有机结合,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撞击其思维,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我情绪管理能力。通过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丰厚原料,如课前演讲、时事报告、社会热点,课堂辩论、放映专题音像资料,课后撰写小论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从而有效解放思维空间,丰富知识体系,保护好奇心,培养他们搜集、利用信息和解剖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学生取得的成绩应及时地予以评价反馈,多鼓励和赞扬,消除学生无力感挫败感,增强自我效能感,使学生获得更多成功体验,树立信心,追求成功。
三、必须尊重和继承历史传统,实现传道授业与修身立人的统一
中国古代教育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求学与做人高度一致,强调格物致知与修身立人的统一 。因此,我们要充分借鉴传统文化教育的优长之处,做到教师“既教书、又育人”、学生“既求学,又做人”。在这方面,历代文化教育大家们留下很多宝贵的经验。笔者认为,有三点重要经验和特色值得借鉴深思: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一副明代书院门口的对联,要求书生将求学治学的个人行为与天下兴亡、国家富强、人民福祉联系起来,使学习的目的动机走向更远大更广阔的空间,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兴衰密切联系起来,增强莘莘学子为国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大学》)将求学治学与个人的自我人格理想建构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求学治学的过程成为砥砺人格节操、锻铸道德风范的过程。如曾参说:“吾每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种学以致用、学以修身的反省精神,使所学知识真正融入个人的生命血脉,渗透到灵魂深处,真正成为生命个体的精神财富。
3、 “经世致用、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学不只局限于知识技能等“术”的学习与动用,更包含了人生理想信念的选择与坚守,对人生目标的躬身实践,上升为“道”的层面,具有一种人生终极信仰的意义。因此在这里,知识、技能都只具有工具性意义,而经过理性思考和选择的价值取向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性。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们完成这一种精神上的跨越,从而站在未来人生的制高点上,才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性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作者单位: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教学创新 以人为本 修身立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在当前开放的信息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学如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笔者认为,应本着“以人为本”理念,使该课成为以“立人”为目标的修身、励志、情商培育课。
一、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在人性化教学实践中实现人的自我完善与全面发展
当前,以知识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已背离教学目的,失去了人文学科本身固有的诉诸情感、良知与灵魂的强大魅力。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模式,摆脱“我讲你听,我读你记,我考你背,考过即丢”的恶性循环,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回到主体位置。
贯彻“以人为本”理念,首先就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当今学生身处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他们脑子里有大量的疑惑需要有人来解答,同时现实生活中的升学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处理、情感困惑,也使不少学生心理上产生了震荡和冲击。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其情商教育见长的特色,在教学中以学生生命活动为前提,以生活实践为基点,将学生最关心、最困惑、最苦恼的问题纳入自己视线,大到时事政治、人生真谛,小到个人就业、为人处事、人际关系甚至情感问题,都能予以人性化地关切,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学会站在高处看人生,从全局角度看自我,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一个更高的理论视角,更广阔的社会视野和思考平台,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解决各种现实问题。
其次,“以人为本”还要体现教学方式的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体现出对生命个体差异的肯定与尊重。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学校不是车间,教师也不是机床,学生也不应是机床加工出来的统一标准件。应把每个学生都看作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 尊重、理解学生,充分考虑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将关注学生的共性与个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和人性化教育。
二、必须与现代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相结合
1、创设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思想政治课有其枯燥的一面,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地阐发。要善于利用学生熟悉和习惯的表达方式,适当运用流行时尚元素和时兴热点话题,甚至可以运用一些网络语言。同时要精心设计、巧提疑问,把教学过程变为设疑、质疑、解疑过程,在看、思、说中不断设疑、质疑和解疑,引导学生多向思考。要呵护学生具有新意的念头,珍惜学生带有创意的言行,尽力给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积极情感的教学环境。
2、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教育手段,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当今信息网络早已进入大中学校图书馆、教室、学生宿舍等学生活动场所,它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心理发展等方面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为思想政治教学带来了新的平台。教师可以制作生动直观的多媒体软件,通过设置形象、故事、音乐等情景,将思想政治教学从“平面”引向“立体”,从“单项”引向“多色”,实现教育方式和现代多媒体有机结合,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撞击其思维,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我情绪管理能力。通过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丰厚原料,如课前演讲、时事报告、社会热点,课堂辩论、放映专题音像资料,课后撰写小论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从而有效解放思维空间,丰富知识体系,保护好奇心,培养他们搜集、利用信息和解剖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学生取得的成绩应及时地予以评价反馈,多鼓励和赞扬,消除学生无力感挫败感,增强自我效能感,使学生获得更多成功体验,树立信心,追求成功。
三、必须尊重和继承历史传统,实现传道授业与修身立人的统一
中国古代教育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求学与做人高度一致,强调格物致知与修身立人的统一 。因此,我们要充分借鉴传统文化教育的优长之处,做到教师“既教书、又育人”、学生“既求学,又做人”。在这方面,历代文化教育大家们留下很多宝贵的经验。笔者认为,有三点重要经验和特色值得借鉴深思: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一副明代书院门口的对联,要求书生将求学治学的个人行为与天下兴亡、国家富强、人民福祉联系起来,使学习的目的动机走向更远大更广阔的空间,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兴衰密切联系起来,增强莘莘学子为国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大学》)将求学治学与个人的自我人格理想建构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求学治学的过程成为砥砺人格节操、锻铸道德风范的过程。如曾参说:“吾每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种学以致用、学以修身的反省精神,使所学知识真正融入个人的生命血脉,渗透到灵魂深处,真正成为生命个体的精神财富。
3、 “经世致用、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学不只局限于知识技能等“术”的学习与动用,更包含了人生理想信念的选择与坚守,对人生目标的躬身实践,上升为“道”的层面,具有一种人生终极信仰的意义。因此在这里,知识、技能都只具有工具性意义,而经过理性思考和选择的价值取向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性。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们完成这一种精神上的跨越,从而站在未来人生的制高点上,才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性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作者单位: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