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造性思维实质上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经历创造性解决问题并求得自身发展的过程。教师转变传统的观念,正确认识创造型学生的特征何等重要,它是正确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创造型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及复杂的教学现象进行反思,并不断形成自己独立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课堂
一、 树立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观。
创造性思维教学需要创造型教师,就是需要具有鲜明个性的教学人才,也就是需要着眼于发现并发展学生要天赋、气质、兴趣、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教学素质。学生的心灵自由和心灵世界的独特性决定不能用传统的教育观,以统一的模型化的目标要求学生,依据一个规格、一种模型把学生制造成完全符合自己意愿的标准产品。创造性教学实质上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经历创造性解决问题并求得自身发展的过程。对学校教育来说,创造性教学正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发掘所有学生(包括差生)的一切潜能。有了创造性教学的这一目标观念,教师就会自觉地研究学生,不断地改进自身的教学,使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适应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了这一目标观念,教师就不会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中心,把应对考试作为教学的杠杆和法宝,而会为"创造"而教育;有了这一目标观念,教师就不会按学业成绩把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从而消除偏见、偏爱等阻碍创造性发展的心理因素,满腔热情地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素质。
二、用新颖有趣的教法诱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这就要先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的惊奇感。这种情感越能抓住学生的心,他们就越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这就需要我们要善于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他们对于学习内容的好奇感,从而神情专注、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果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我说:"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开展计算比赛,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接着我出示了如下题目:3 3 3,7 7 7 7 7,8 8 8 8…… 8(100个8)。看了题目以后,小朋友们马上投入到紧张的计算比赛中去,正在兴致勃勃的把数字一个一个的加,我却立即说出了得数。小朋友们一个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觉得很奇怪。这时我说:"其实,老师做加法的本领并不比你们强,只是我掌握了一种新的运算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以后,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加法时,速度就会快多了。这种运算叫乘法,你们想学吗?"正是这一举措,展示了乘法这一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和巨大作用,无疑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了,从而诱发了学生急切学习乘法的需要和强烈的学习兴趣。
三、用数学本身的内在力量唤起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各种数学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解决数学问题时思路的开阔和敏捷,数学思维的各种特殊而巧妙的形式……构成了数学这门学科的潜在的吸引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这种内在力量显示出来,使学生看到一个"快乐的数学王国",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对数学产生深刻的兴趣。如在教学"20以内个数的认识"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同学们排队做操,小华的前面有5个同学,后面有8个同学,这一队一共有多少同学?让学生解答,结果学生们不假思索的告诉我:5 8=13(个)。看着学生们一个个神气的神态,我并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讲了一个故事:兔妈妈带小兔们到草地上去做游戏。天黑了,兔妈妈让小兔们把队伍整理好准备回家。她认认真真的数了数,大吃一惊:"不好,丢了一只小兔"。她又仔仔细细数了一次,小兔却一只都没少。为什么14只兔子变成了13只呢?这时学生们顿有所悟,边笑边喊:"兔妈妈把自己都忘了数了。"也正是此时,学生们马上意识到刚才那道题存在的错误。纷纷表示怎么把小华给忘了。如此妙趣横生的数学内容,当然深深的吸引了学生。此外,还可以组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算,一题多编等活动,显示出数学特有的内在力量,唤起学生对之产生深刻的兴趣。
四、用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创造性思维
数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也都直接或间接的应用于人们的生活领域和生产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要讲来源,讲用处,通过联系实际,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起来自然有亲切感、真实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产生学习兴趣。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可设计让学生很快翻书找到指定页码的练习;应用题的练习,要尽量设计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又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在教室里布置了一家超市,里面摆了好多商品,琳琅满目,选一位小朋友扮演售货员,其他小朋友先仔细观察这些商品的价格,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使课内的数学知识得以巩固。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既看得见也摸得着,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接上页)在实际的练习中,这样的现象是更是层出不穷,在教学计算练习时,课堂上,出示计算题后,学生常常会问老师:要不要简便计算?简便计算对学生来说好像就是为了应付的那几道有明确要求的简便计算;
要想让简便计算走出这样的怪圈,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强化学生简便计算的意识,在练习中注意了解的学生的计算方法,特别是在非计算题中,如应用题中,一些能简便计算的算式要关注学生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并在集体内比较,进行计算方法的优化,体会简便计算的优越性。当学生有了简算的意识,再帮助学生发现并掌握计算的定律或性质,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数字,为简便计算提供知识能力的保障。总之,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发现和体验中,感觉到简便计算不是要求,简便计算是自己计算中一种工具,一种化繁为简的方法,它可以让计算过程变得简洁,计算步骤变得明了,计算速度变得更快,计算准确度变得更高。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课堂
一、 树立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观。
创造性思维教学需要创造型教师,就是需要具有鲜明个性的教学人才,也就是需要着眼于发现并发展学生要天赋、气质、兴趣、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教学素质。学生的心灵自由和心灵世界的独特性决定不能用传统的教育观,以统一的模型化的目标要求学生,依据一个规格、一种模型把学生制造成完全符合自己意愿的标准产品。创造性教学实质上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经历创造性解决问题并求得自身发展的过程。对学校教育来说,创造性教学正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发掘所有学生(包括差生)的一切潜能。有了创造性教学的这一目标观念,教师就会自觉地研究学生,不断地改进自身的教学,使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适应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了这一目标观念,教师就不会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中心,把应对考试作为教学的杠杆和法宝,而会为"创造"而教育;有了这一目标观念,教师就不会按学业成绩把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从而消除偏见、偏爱等阻碍创造性发展的心理因素,满腔热情地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素质。
二、用新颖有趣的教法诱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这就要先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的惊奇感。这种情感越能抓住学生的心,他们就越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这就需要我们要善于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他们对于学习内容的好奇感,从而神情专注、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果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我说:"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开展计算比赛,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接着我出示了如下题目:3 3 3,7 7 7 7 7,8 8 8 8…… 8(100个8)。看了题目以后,小朋友们马上投入到紧张的计算比赛中去,正在兴致勃勃的把数字一个一个的加,我却立即说出了得数。小朋友们一个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觉得很奇怪。这时我说:"其实,老师做加法的本领并不比你们强,只是我掌握了一种新的运算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以后,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加法时,速度就会快多了。这种运算叫乘法,你们想学吗?"正是这一举措,展示了乘法这一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和巨大作用,无疑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了,从而诱发了学生急切学习乘法的需要和强烈的学习兴趣。
三、用数学本身的内在力量唤起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各种数学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解决数学问题时思路的开阔和敏捷,数学思维的各种特殊而巧妙的形式……构成了数学这门学科的潜在的吸引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这种内在力量显示出来,使学生看到一个"快乐的数学王国",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对数学产生深刻的兴趣。如在教学"20以内个数的认识"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同学们排队做操,小华的前面有5个同学,后面有8个同学,这一队一共有多少同学?让学生解答,结果学生们不假思索的告诉我:5 8=13(个)。看着学生们一个个神气的神态,我并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讲了一个故事:兔妈妈带小兔们到草地上去做游戏。天黑了,兔妈妈让小兔们把队伍整理好准备回家。她认认真真的数了数,大吃一惊:"不好,丢了一只小兔"。她又仔仔细细数了一次,小兔却一只都没少。为什么14只兔子变成了13只呢?这时学生们顿有所悟,边笑边喊:"兔妈妈把自己都忘了数了。"也正是此时,学生们马上意识到刚才那道题存在的错误。纷纷表示怎么把小华给忘了。如此妙趣横生的数学内容,当然深深的吸引了学生。此外,还可以组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算,一题多编等活动,显示出数学特有的内在力量,唤起学生对之产生深刻的兴趣。
四、用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创造性思维
数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也都直接或间接的应用于人们的生活领域和生产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要讲来源,讲用处,通过联系实际,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起来自然有亲切感、真实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产生学习兴趣。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可设计让学生很快翻书找到指定页码的练习;应用题的练习,要尽量设计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又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在教室里布置了一家超市,里面摆了好多商品,琳琅满目,选一位小朋友扮演售货员,其他小朋友先仔细观察这些商品的价格,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使课内的数学知识得以巩固。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既看得见也摸得着,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接上页)在实际的练习中,这样的现象是更是层出不穷,在教学计算练习时,课堂上,出示计算题后,学生常常会问老师:要不要简便计算?简便计算对学生来说好像就是为了应付的那几道有明确要求的简便计算;
要想让简便计算走出这样的怪圈,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强化学生简便计算的意识,在练习中注意了解的学生的计算方法,特别是在非计算题中,如应用题中,一些能简便计算的算式要关注学生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并在集体内比较,进行计算方法的优化,体会简便计算的优越性。当学生有了简算的意识,再帮助学生发现并掌握计算的定律或性质,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数字,为简便计算提供知识能力的保障。总之,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发现和体验中,感觉到简便计算不是要求,简便计算是自己计算中一种工具,一种化繁为简的方法,它可以让计算过程变得简洁,计算步骤变得明了,计算速度变得更快,计算准确度变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