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润物 学海成洋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laso_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金色时
  节,中央音乐学院老院长、音乐学系博士生导师于润洋教授迎来了他的八十华诞。值此之际,为研究、弘扬于先生的学术思想,推动音乐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9月15、16日学院隆重举办了“春雨润物 学海成洋——于润洋八十春秋学术研讨会”。
  于润洋教授长期致力于西方音乐史学和音乐美学的教学和研究,并成为这两个学科的领军人物。特别是作为我国音乐美学学科的开拓者,他为这个新兴学科的建立和发展筚路蓝缕,皓首穷经,功勋卓著。作为音乐学家,他殚精竭虑,笔耕不辍,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仅1979至2011年间,发表了6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了《西方现代哲学导论》、《悲情肖邦》等8部具有重要影响的专著、译著,主持了重大课题《中国音乐百科全书》。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基础,并充分借鉴和吸取现代西方哲学思想。他坚持历史与逻辑、知识与思想、理论与实践、音乐与人文相结合的治学方法,他所构建的“音乐学分析”的理论体系,成为音乐学研究的一种范式。作为教育家,他言传身教,诲人不倦,为中国的音乐学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音乐人才。另一方面,于润洋教授还曾长期担任中央音乐学院的领导职务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第一召集人。作为教育家,他对专业音乐教育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大胆实践(如在该院推行学年学分制),并在将艺术学从一级学科提升为独立门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对专业音乐教育乃至整个艺术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15日全天的学术研讨会上,张前、彭吉象、姚亚平、谢嘉幸、王耀华、罗小平、宋瑾、张乐心、罗艺峰、杨燕迪、刘经树、何宽钊、韩钟恩、余志刚、邢维凯等近3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于润洋教授的同事、学生,围绕他的学术品格、理论特色和历史贡献,进行了深入而充分的研讨。发言者认为,作为在我国享有很高声誉的音乐学术大家,于润洋教授有着鲜明的学术特点,他的研究既具有强烈的方法论意识,又有着大胆的创新精神,他将哲学与史学、美学阐释与形式分析相结合,既具有哲学的高屋建瓴,又有着史学的真诚客观,既有深邃的理论思辨,也有对音乐本体的深切观察。他没有“从概念到概念”或仅仅是“史料的堆砌和罗列”,他的“音乐学分析”理论体系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更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哲学理论内涵。而作为一位桃李芬芳的教育家,于润洋教授求真务实,人品高尚,清高淡远,博大精深。他以自己的学术视野、学术积累和学术见解,以朴实严谨的学风、锲而不舍“甘心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和至真至爱的人文情怀,沁润和感染着他的学生和同道,就象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塔,永远照亮后学者们前行的脚步。
  正如周海宏副院长在学术研讨开始前的致辞中所言,在中国音乐学研究领域,能够同时在音乐史学和音乐美学两个领域做出贡献已实属不易,而能够以自己的力量影响两个学科的学术发展路径,影响整整一代人学术研究的思维方式,则更是难能可贵。
  如果说15日的学术研讨更多的是学人之间的研讨与抒怀,那么16日上午的庆贺典礼则多了几分庄重与喜庆之意。来自全国各地的于润洋教授的同事、同学、学生和亲朋好友汇聚在学院琴房楼演奏厅,共同为于润洋教授庆贺八十寿辰,一同分享他收获的喜悦。中央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逄焕磊主持会议。党委书记郭淑兰、院长王次炤、副书记苗建华、副院长江小艾、叶小纲、肖学俊悉数到场。
  郭淑兰书记在致辞中对于润洋教授给予了高度评价,感谢他五十多年来对音乐学学科发展和音乐学院建设所倾注的心血、付出的辛劳,衷心祝福他生活快乐、健康长寿。郭书记致辞之后,现场播放了反映于润洋教授学术生涯的资料短片,通过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段段生动的画面,让与会者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于润洋教授的学术风范和人格魅力。
  前中国文联副主席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仲呈祥、中国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王建国、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徐孟东、天津音乐学院院长徐昌俊、星海音乐学院副院长蔡乔中、南京艺术学院居其宏教授、中国西方音乐学会会长杨燕迪、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长韩钟恩(另还代表赵宋光、田青发言)、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主任周青青,分别代表相关单位和社会团体致辞。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于润洋教授的感恩与敬仰、祝福与恭贺之情。
  王耀华、杨永善、张孔来、陈自明、刘霖、潘必新、钟子林、黄晓和、王次炤等人分别代表于润洋教授的好友、中学同学、学生和同事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闻、所见,回顾了与于先生同窗、共事和受教于恩师的点滴往事,情真意切,温馨感人。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于润洋教授幸福地获得了大家的真诚祝福,开心地从他的学生潘澜手中接过了由80株康乃馨组成的花束,也满怀喜悦地同王次炤院长和韩钟恩教授一起为《于润洋学术思想研究》、《庆贺于润洋教授八十华诞学术文集》、《于润洋音乐美学文集(英文版)》三本文集(文集分别由他的这两名高徒主编)揭幕。
  学生的成长,著作的出版,学科的发展,事业的进步,是对于润洋教授最好的回报。他激动地表示,很感谢学院和音乐学系举办这个聚会,也感谢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活动的同学、同事、学生和有关单位领导的这份情谊。
其他文献
术歌曲”是音乐世界中“琴瑟友之”的“窈窕淑女”。“她”内蕴“真”的品质,“善”的品性,“美”的品格,“她”是“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的“阳春白雪”;“她”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声”的以情化声、情声合一之音乐精品;“她”是志趣高远,意境深邃,个性卓越,技法完善的作曲家和歌唱家“辗转反侧”、“寤寐求之”的“自觉自由”的高尚完美艺术对象。  2007年5月28日至6月4日,“中国艺术歌
2007年6月15日—17日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了古琴研讨会,古琴重奏独奏作品、古琴名家展演音乐会,古琴大师公开课等一系列活动。此次活动是由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上海音乐学院科研处主办。开幕式上由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主任王建民先生致贺词,在贺词中谈到适逢上海音乐学院八十周年校庆、民族音乐系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召开古琴研讨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回顾了上音古琴专业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曾在上音任教的刘景韶、顾梅
音乐教育哲学问题是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继2009年11月在广州大学举办的首届音乐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之后,我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第二届音乐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暨传统音乐教育高端论坛会议拟于2011年11月17—19日在广州大学召开。会议由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主办。   中国传统音乐教育问题是我国音乐教育学术界近年关注的重要课题。会议将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学,美国密歇
1935年5月,俄国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Alexendre Tcherpnine,1899—1977)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五声音阶的钢琴教本》。萧友梅写的“卷头语”云:“车先生相信各民族用惯的音阶,不能绝对废止。现在流行的钢琴教本,都是用西洋七声音阶做基础的。他相信中国人学钢琴,起头如能用五声音阶做基础,必定更容易领会。……教材均由浅入深排列作成,颇合初学钢琴教本之用。”①指出了齐尔品提倡中国人学
一  2008年12月20日,“中国少年民族乐团建团十周年庆典音乐会”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  中国少年民族乐团是中国音乐学院附中1997年创办的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多位优秀艺术家和教师共同参与的一个大型民乐团,下设弹拨、弓弦、民族管弦乐三个主要乐队。本场音乐会是中国少年民族乐团建团十周年的庆典,也是对该团建设理念、当前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前景的一次集中检验。音乐会以民族管弦乐始,以民族管弦乐终
由于专业的需要,我时常走进唱片店,试图能够淘到一些西方经典歌剧和各时期艺术歌曲以及中国20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间音乐家创作的代表歌曲的碟片,但每一次的结果都不免令我有些失望。因为我发现几乎每一家碟屋的货架上都摆满了时下最走红的流行歌手的碟片,可谓占据着碟屋的大半壁江山。而我期望能够寻找到的碟片则从数量上就很有限,尽管如此,相比较而言西方古典音乐的碟片较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间的音乐合集无论从版本还是
12年5月25—27日,男低音歌唱家田浩江在国家大剧院的小剧场举行了三场独具匠心的“演唱会”——个人舞台剧。笔者有幸前往观看,之后心情久不能平静。这不禁使我想到了我国当前的声乐教学状况,声乐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演唱技术的同时,还应该指导或鼓励学生去关注什么?学习什么?文章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详细介绍与评论这一场别开生面的舞台表演,第二部分重点谈《我歌我哥》对当前声乐表演的反思以及由这场演出所启
11年11月2日至5日,世界音乐周——中国·日本国际音乐研讨会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央音乐学院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共同主办,来自中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多所高校的六十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此次会议的开幕式与往届形式不同,以研讨会的方式展开,议题为“我与我的世界民族音乐教学”。中央音乐学院安平组织了此次开幕式的研讨会,与会代表就国内世界民族音乐学科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要求进
2013年6月30日晚,“华风弦韵”胡志平二胡独奏音乐会在武汉琴台音乐厅上演。这场精彩的二胡音乐会是武汉琴台音乐厅2013年隆重推出的“华夏民族风——民乐精粹系列音乐会”的一个亮点。  胡志平是一位集二胡演奏、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音乐创作和教学于一身的学者型二胡演奏家。业内评价他的二胡演奏风格清雅细腻、质朴深邃,讲究“虚与实、静与动、雅与俗、灵动与深厚、清雅细美与浓墨重彩”的对比变化,有“静、雅
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①(以下称《结构学》)是王耀华教授又一部新作,主体凡十章,分别就腔音、腔音列、腔节与腔韵、腔句、腔段、腔调、腔套、腔系论述了中国传统音乐诸层次的结构。在第十章“综论”部分从中国传统音乐所体现的“人性”角度分别论述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思维方式、创作方法、哲学基础。该书是王教授经历二十八个年头的积累,从一个民族音乐学家的视角对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深入观察,体现了作者多维的学术视角和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