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性”的导入与“暗示性”的想象

来源 :广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ttt2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卢 辉 诗人,诗评家。著有《卢辉诗选》《诗歌的见证与辩解》。现居福建三明。
  写诗是很讲究“导入”的,一个好的“导入语”往往决定了一首诗的走势与延拓。何里利的诗,就有不少令人玩味的、具有“异质性”的导入语。比如《鱼在冬天》的开篇:“十二月,我开始担心鱼的呼吸/它可能要爱上一只漏洞百出的鱼篓”,多么富有“异质性”的导入语呀!在何里利看来,一首诗的导入语,绝不是故弄玄虚的“噱头”,更不是高深莫测的“玄机”。她的诗歌“导入语”,一点都没有“玩”的痕迹。当她以“异质性”的诗歌导入语与世间万物发生“错位”之时,她的“心理脉冲”和“情绪指标”很快形成了波浪式的指向:“树梢上的飞鸟隔岸观火/它甚至做好了欢呼的准备/寒风左右徘徊,也是一副看戏的嘴脸/时间不长,果然看见鱼钻进了/那只自身难保的鱼篓里面。”至此,她诗歌导入语与引发的事象真正形成了“异质性”的效应。的确,一首诗的导入语最忌讳的是故弄玄虚,最怕的是高蹈,最劣质的是“画地为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将导入语“异质化”与“事象化”,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咏物与象征。何里利的诗《鱼在冬天》就是成功将导入语“异质化”与“事象化”的好诗。这首诗从鱼“爱上一只漏洞百出的鱼篓”开始,到“看客”(鸟、风)的出现,鱼与鱼篓之间,鱼与鸟与风之间,形成了一种关系的错位、环境的错位、情感的错位和命运的错位。此时此刻,繁复驳杂的世界仿佛一下子被诗人掀开一角,并连成一片。虽说,这导入语的“异质化”与“事象化”看似一种隐喻与暗示,但诗人抛出的鱼“爱上一只漏洞百出的鱼篓”的导入语,仿佛让我们提前感受到一场即将来临的“风暴”。
  对许多诗人而言,当想象的冲动跟生活的原点发生碰撞之时,于是,沉潜为“暗示性”的想象,诗人何里利就擅长使用“暗示法”。何里利是一个“为一些事物想答案”的诗人。然而,她从来不把“答案”和盘托出,这就是她诗歌“暗示性”想象的妙处。比如,她的《一座山》:“我喜欢这座山的原因有/一、它的左边山坡上种满了茶树/二、它的右边山坡空无一物。”在这“有”与“无”之间:“茶树产茶叶,我的朋友可以喝茶聊天/把一整个宇宙聊得渣都不剩”,这是“有”的状态;“认为万物皆空的朋友跑去右边山坡/为一些事物想答案/而我站在他们中间,一身轻松”,这是“无”的直觉。何里利正是凭着她看似“暗示性”的笔力,将“答案”藏着掖着,却处处“暗示”着有与无之间的互联互通:“把一整个宇宙聊得渣都不剩”最能说明有无之间的蜕变。应该说,何里利的诗,“暗示性”的想象成了她展开诗意空间的“砝码”。不过,她的“暗示性”想象,从来不以某个“象征物”贯穿始终,她不想走这条讨巧的诗歌路径。比如《瞬间》:“像是所有的生灵都已经归巢/时空交给了天空与枝丫/没有必要再有秘密了”。这首写爱情的诗歌,本以为诗人就是冲着红豆树这个象征物而去的,而何里利的“暗示法”却旁敲侧击,尤其是在“此刻适合说爱情”的时候,却笔锋一转:“爱正在脱水。如果它成为干货/星星恐怕会永远遁走。”难怪“最后的一棵红豆树上面只有露水”,尽管“细小又动人”,毕竟是“無法捕捉”呀!是的,正是爱情的迷离,若即若离的“暗示性”想象成了她最适合表达爱情的言说方式。总之,何里利的诗,不急不躁,不扬不蹈,她对物、对人、对自然总是抱有亲近的姿态,她的内心总是怀揣着“如豆的烛光”。无论是可见的空间、可听的时间,还是可触的生命、可感的经验,这“四可”的情感法则和思维法则构成了她诗歌“别样”的世界。
  责任编辑   冯艳冰
  特邀编辑   陆辉艳
其他文献
庞 羽 1993年3月生,江苏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2015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戏剧影视文学系,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创意写作研究生。曾在《人民文学》《收获》《十月》《花城》《钟山》《天涯》《大家》《作家》《北京文学》《上海文学》《山花》《青年文学》《芙蓉》等刊发表小说四十万字,小说《佛罗伦萨的狗》《福禄寿》《步入风尘》《我不是尹丽川》《操场》《退潮》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长江文艺·好小说》选载。
期刊
我由于对此书的极度着迷而不肯接受它晦涩、异质的定义。而我该怎么描述它呢?我可以先意气愤愤地蛮横道:这不正是一个小说该有的样子吗?一个终点呼应起点的蛋形物,一个缠满故事线团的筐子,一些人物,许多行为以及踮起脚尖的诗意尾巴。这样一颗晶莹悸动的溜圆玩意儿,怎么就成了小说的逆子?试想有一天,我们忽然被丢进一次漫长古典的远航,或被某种权力或科技抛入孤岛,抑或我们不巧活到了世界末日前夕的电力瘫痪纪,届时你实在
期刊
清晨,在丰都鬼城江边打太极  风声止于脚步,我在江边停下来  昨夜的雪已化为水顺江流  江水清,不透  如果见底,看到的只能是泥或沙  真正的清澈,厚如镜  看到的是自己  我是尘世中随波的一粒尘  一直在逐流,这江水一涤荡  我想成为这江中一滴水了  尽管也随波,也逐流  但再高的浪,都是干净的  连鬼城判官手中的笔每勾画一次  都要在这江水里清洗一次  否则就有冤情  我打的太极进入收势  头
期刊
圆 月  它还在那里。摸不到的  半空中。它没变,每年中秋,都那样  淡黄,圆润,像纸糊的灯笼  照着野地  也像谁胡乱放的一把火  他画出了  他画晨曦和晚霞  也画黑暗和悲伤  有时,他站在画布背后  有时,他站在画布里面  更多时候,他站在世界中央  他的脸被黑暗隐蔽着,多年后  终于成为黑暗一部分  他的背更加坚挺  媲美一块尚未成形的石碑  他一直在画  画人物,画风景  画世间万物  
期刊
星 星  夜里,星星看人间  就像人间看星空一样  只看见亮的东西  比如路灯,霓虹燈  房间透出的灯光  星星称这些光为  星星  不断分杈的树  柞树一边生长,一边分杈  长着长着,就将自己  长成四分五裂  分着分着,就将自己  分得枝繁叶茂  懂得分杈的树  也懂得美学原理  每一枝分出去的杈  都漂泊在自己的掌纹里  没有返回的路径  每一阵风起  都是一次历练  它们愿意向雨水低头  
期刊
二 月  二月最后一天  凤翔路的下晚,灰蒙一片  儿童公园的摩天轮,今天停止了旋转  它站在城市的最高点,看得见整个城市的地面  却看不见城市的时间  火车站前楼上的大钟  断了时间的指向  我和这个城市的人们一度慌乱  我们走过  也不再抬头仰望  掩映在水泥丛林里的大钟  流水还在流  岸边只留下孔夫子的感叹  这么一发呆  时间便消失在时间里面  二月那么短  在苍茫中回望  我已在这个城
期刊
一  长篇小说《灵的编年史》——姑且先这么来判断这部作品的文体吧,它的作者署名为霍香结,男性,常年住在北京郊区,曾用笔名萧乾父、亚伯拉罕·蝼冢、贾勤,写过多部极具实验性的小说和诗歌以及论著。采取这种纯粹实验性写作姿态的汉语作家并不多,因为这样首先就意味着这个人完全是不靠写作来吃饭的,他必定有其他的谋生之道,也必定因此而抱负不凡。  我手头有几本霍香结自印的诗集和思想片断集子,如《黑暗传》《灯龛》等
期刊
孩子是慢慢养大的,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需要父母细腻的呵护和理解……  ——台湾作家张文亮的《别让孩子成为一只流泪的蜗牛》  三尺讲台,教书育人,匆匆二十载矣!我教了多少学生,早已记不清。唯独一个人——一个孤儿学生,我却一直记得,并且深印脑中。之所以记得他,不是因为他的优秀,而恰恰是他的不怎么优秀,总之,他是个曾经让我特别头疼的熊孩子。  他始终是我多年来的一个心结,一个挥之不去的悬念,
期刊
→ 杨再礼 广西凌云人,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广西小小说学会会员。有小小说发表在《南方文学》《深圳文学》等刊物,曾获第九、第十届广西小小说年度优秀奖,出版有小小说集《一只瓢虫的命运》。  雨一直下,下得有些像天漏雨一样,屋边的小河沟被浑浊的水灌得满满的,翻滚着发出咕噜咕噜地响。十来岁的儿子好奇,站在屋角紧盯着水花看,并且越看越靠近。女人大骂了一声,声音里带着脏话。儿子吓着了,向后挪了挪,眼睛仍盯着那些
期刊
一座山  我喜欢这座山的原因有  一、它的左边山坡上种满了茶树  二、它的右边山坡空无一物  茶树产茶叶,我的朋友可以喝茶聊天  把一整个宇宙聊得渣都不剩  认为万物皆空的朋友跑去右边山坡  为一些事物想答案  而我站在他们中间,一身轻松  鱼在冬天  十二月,我开始担心鱼的呼吸  它可能要爱上一只漏洞百出的鱼篓  河边的灌木丛不是鱼的盟友,一直不是  有人走了过来,脚步很重  结冰的河面上有了裂
期刊